首页 -> 专业资讯 -> 航海工程 -> 正文

《专业咨讯》航海工程第九十九期

时间:2025年06月18日 08:55  作者:  点击:

产量扩张42%!2026年LNG船运力告急

来源 :中国船检        2025-03-03    

     船舶经纪Braemar近日表示,液化天然气(LNG)航运市场也将从2027年开始收紧。

     Braemar的LNG团队表示,2027年LNG航运业将面临船舶短缺的问题,无法应对即将到来的新出口浪潮。Braemar认为,租船商可能需要“变通一下”,为即将到来的项目确定新的LNG船型。

      Braemar LNG研究分析师Erik Sonsteby说,今年将有4450万吨的新液化项目投产。他认为,无论是在建的175万吨/年的液化项目,还是正在进行最终投资决策的7400万吨/年的液化项目,都需要更多的LNG新造船。

      Erik Sonsteby说,未来四到五年内投产的在建产能将达到现有市场的42%,这意味着“巨大的扩张”。Braemar预计市场将在2027年第一季度达到平衡,然后在该年晚些时候可能出现船舶供应不足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Erik Sonsteby概述了可能导致LNG航运市场提前收紧的其他情况。他表示,如果更多的LNG运往亚洲市场,市场可能会在2026年就开始出现船舶短缺状况。

     Braemar LNG板块负责人Andrew Selby Bennett说,即使在他所描述的“最坏的情况”下,即所有LNG都运往欧洲,2027年第一季度也将是租船人的风险位。他表示,有许多LNG项目承租人还没有为新的液化项目租到船。Braemar认为,租船人确实应该考虑在今年年底前理清他们的长期计划。

      Andrew Selby Bennett说,随着LNG新造船订单的基本饱和,以及对另一波项目的最终投资决定,2027年的前景已经明朗。从2027年开始,LNG运输市场将出现短缺,这将给现有船队带来很大压力。

     Andrew Selby Bennett说:“2028年——我们需要完成一些订购。”他解释说,这是针对已经做出财务投资决定(FID)的项目。

      如果更多的预FID项目继续推进,这将给船队带来更大的需求压力。“现在已经是三月了,所以我们需要稍微调整一下。”

      展望2025年,Braemar预计欧洲将在夏季吸收更多的LNG货物,直到第三季度左右达到存储水平。在此之后,跨域交易有可能恢复,从而推动吨英里数的增长。Braemar预计年底将出现季节性高峰,但每天的价格约为40000美元,他承认这比上一年低得多。

2040年增长60%

     近日,能源巨头壳牌发布的最新《壳牌LNG展望2025》预测,到2040年,全球LNG需求将增长60%,这主要得益于亚洲经济的增长,但其也指出了项目启动和时间表的不确定性。

      壳牌表示,2024年全球LNG贸易量达到4.07亿吨,仅增长了200万吨,为10年来最低。该公司称,这主要是由于新供应开发的限制。但到2030年将有1.7亿吨新供应量投产。

      壳牌认为,美国将超越卡塔尔,成为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国,到2030年,年出口量可能达到1.8亿吨,占全球供应量的三分之一。

      壳牌表示,这些新的产量将有助于满足更强劲的需求,尤其是亚洲的需求。该公司指出,中国和印度都在发展天然气基础设施。壳牌指出,2024年印度进口了创纪录的2700万吨LNG,比2023年增加20%。

      壳牌表示,欧洲将在本世纪30年代?继续需要LNG,以平衡可再生能源在其电力部门中不断增长的份额,并确保能源安全。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强劲和工业用气需求恢复有限,2024年该地区的LNG进口量减少了2300万吨(19%),但随着欧洲重新存储LNG,预计今年进口量将有所增加。“从长远来看,现有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可用于进口生物LNG或合成LNG,并可重新用于进口绿色氢。”

     《壳牌LNG展望2025》还指出,尽管存在船舶避开苏伊士运河的“瓶颈”和巴拿马运河转运的延误,但LNG航运费仍在2024年创下历史新低。该报告称,由于项目延迟,船舶运力超过了LNG供应量的增长。

      报告还指出,到2040年,天然气产量的下降和国内需求的增长可能会使一些传统LNG生产商的出口量最多减少4800万吨。

      壳牌的LNG营销和贸易高级副总裁Tom Summers说:“升级后的预测显示,全球将需要更多的天然气用于发电、供热、制冷、工业和运输,以实现发展和去碳化目标。LNG将继续成为首选燃料,因为它是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的可靠、灵活和适应性强的方式。”

      LNG船舶方面,报告显示,随着LNG双燃料船订单的不断增加,到2030年,LNG作为船用燃料的需求将增长到1600万吨/年以上。报告显示,到2029年,以LNG为燃料的船队将超过2000艘。“LNG正在成为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航运和公路运输燃料,不仅降低了目前的排放量,还为生物LNG或合成LNG等低碳能源的发展提供了途径。”

      据介绍,壳牌拥有66艘LNG运输船,占全球LNG船队的近10%。

还需要75艘

     就在近日,掌握薄膜型LNG船核心技术的法国GTT公司也表达了相似观点。      

该公司表示,业界将需要额外的新LNG运输船来处理在建液化产量。据该公司预计,LNG需求将以每年平均5.7%的速度增长。这将需要255艘LNG运输船,其中约180艘已经确定,剩余约50至75艘待订购,假设其中约25艘可能是现代化船舶。

GTT还表示,预计将有更多关于新液化项目的最终投资决策。这加上船队更新,将继续推动LNG运输船的需求。

船舶回收市场受地缘政治动荡影响

来源 :航运界      2025-03-10

   2024年新造船订单量达到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中国新造船订单量占据主导地位,造船厂产能也在不断扩张,造船业正处于狂热时期。

      近日,Maritime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MSI)董事总经理Adam Kent表示,2024年全球新造船订单量非常可观,这很可能会成为有史以来新造船订单量第二高的年份。2024年全年订单量约为1.25亿载重吨(DWT),仅次于2007年约1.7亿载重吨的订单量。”。

      对此,Adam Kent表示:“这比过去十年中的任何一年都高出约25%,是过去十年平均订单量的两倍多。”

      市场的强劲增长主要由集装箱船领域推动,但油轮订单量也出现了显著增长,达到6000万载重吨,而2022年的订单量仅为1000万载重吨。LPG运输船的订单量也创下纪录,其中75%集中在超大型液氨运输船(VLAC)和超大型液化气运输船(VLGC)领域。

      Adam Kent认为,与氨相关的潜在贸易机会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和新造船订单量的增长。他将当前的情况与2003年至2007年期间进行比较:“在过去的3至4年里,似乎一直有一个领域在以创纪录的订单量达到顶峰。因此,预计2025年的订单量不会保持与2024年同样的水平。”

      MSI曾预测,2024年签订的很多新造船订单将在接下来的2-3年内生效,因此手持订单将出现前置现象,预计2025年和2026年的订单总量会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2025年就订单量会急剧下降。

      MSI预计,2025年集装箱船的订购热潮即将结束,会出现一批小型集装箱船的订单。

     就干散货船市场来说,“考虑到目前船队的船龄分布情况,未来5年内,可能需要对现有的19年或20年船龄以上的干散货船进行大规模,甚至全部的更新换代”,Adam Kent补充道。

      当被问到“中国造船企业跃升全球新造船市场的主导地位会给日本和韩国造船企业带来什么影响”时,Adam Kent回复称:“就总吨(Gross Tonnage,GT)而言,2024年中国造船企业获得了三分之二的订单,订单量达到1.51亿吨。而韩国造船企业的订单量在过去12个月里略有下降,日本造船企业订单量下降了约400万吨。所以,中国在当前争取订单的竞争中显然占据上风。”

      Adam Kent指出,中国造船企业在高附加值船型领域迅速攀升:“目前,韩国造船企业和韩国政府现在正大力投资新技术和提高生产力,试图在高附加值船型领域,主要是集装箱船和气体运输船领域,领先于中国造船企业。但这可能仍需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才有可能补回过去几年里与中国造船企业接单的差距。”

      对于日本船厂而言,诸如二氧化碳运输船等新兴细分领域,被视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谈及重新启用和新建的中国造船厂未来几年是否会出现产能过剩,Adam Kent表示:“我们以前就经历过这种情况。过去三年里,我们看到很多已经停工的造船厂重新开工。从长远来看,或许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看到中国现在有一些新的船厂正在建设中,尽管目前引入新产能对接获新订单有好处,但这在未来仍存在风险。”

      显然,重新启用和新建的造船厂对船东来说,意味着短期内拥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下单渠道,而且有可能更快接收新船,价格也可能略低一些。然而,未来几年的新造船订单量不会保持当前水平,一旦订单数量下降,造船厂就会在价格方面展开更激烈的竞争。

绿色船舶订单飙升!中国造船业横扫73%份额稳居第一

来源 :国际船舶网     2025-06-04

      2025年全球新造船市场延续绿色转型浪潮,前两月替代燃料船舶订单占比创下历史新高。中国造船业在绿色船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2月承接了全球73.2%的替代燃料新船订单,持续巩固其全球造船业“领头羊”地位。

      根据克拉克森的最新统计数据,今年1-2月全球总计123艘680万总吨的新船订单中,多达70艘510万总吨为替代燃料船舶,占比达到了75.2%,超过去年全年的48.4%,也高于2022年全年创历史纪录的54.3%。以订单价值来计算,1-2月全球新造船投资总计138亿美元,替代燃料船舶订单价值9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1.3亿元),同比下跌48%,所占比例达到了71.5%。

      今年的替代燃料船舶订单包括LNG动力船38艘450万总吨,甲醇动力船7艘40万总吨,以及电池/混合动力推进船舶27艘20万总吨。

      近年来,替代燃料船舶在新船订单中所占比例一路攀升,从2016年仅8.2%上涨到2021年的32%,2022年更达到史上最高的54%,在2023年一度滑落至45%之后,2024年又重新回到50%以上。

      以船厂国而言,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2025年2月的替代燃料新船订单绝大多数由中国船厂承接,总计高达24艘104.8万CGT,按CGT计算占2025年2月替代燃料新船订单的73.2%,接单量排名全球第一。与此同时,韩国船厂2月份承接了替代燃料新船订单9艘33.5万CGT,市占率23.4%。

      2025年2月中国船厂承接的24艘104.8万CGT替代燃料新船订单,LNG双燃料船16艘90.7万CGT,甲醇双燃料船4艘10.3万CGT,电池混合动力推进船舶4艘3.8万CGT;韩国船厂承接的9艘33.5万CGT替代燃料新船订单,LNG双燃料船7艘28.6万CGT,LPG双燃料船2艘4.9万CGT。

      根据克拉克森的数据,整体而言按吨位计算,截至目前在运营船队中能够使用替代燃料或推进装置船舶的比例已经提高到了7.8%,高于2017年的2.6%和2024年年初的6.4%。在现有总计2261艘替代燃料船舶中,包括1329艘LNG动力船、54艘甲醇动力船、136艘LPG动力船、651艘电池/混合动力推进船,此外还有230艘采用其他燃料。

      而在手持订单中,替代燃料船舶占比更是达到了52.6%,高于2017年的10.9%和2024年初的48.5%。按吨位计算,手持订单中37.8%为LNG动力船(1037艘),9.4%为甲醇动力船(304艘),2.0%为LPG动力船(132艘);此外还有约3.4%(约531艘)使用其他替代燃料,其中包括33艘氢燃料、67艘乙烷燃料、43艘氨燃料、16艘生物燃料和485艘电池/混合动力推进船舶,替代燃料船舶手持订单总计2004艘。

      随着未来燃料选择的不断扩大,替代燃料预留船舶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在运营船队中有564艘船为LNG-ready船,手持订单还有139艘;同时,手持订单中有314艘氨燃料预留(ammonia-ready)船,586艘甲醇燃料预留(methanol-ready)船和16艘氢燃料预留船。

      与此同时,DNV的替代燃料洞察(AFI) 数据平台最新统计指出,今年2月共有34艘替代燃料船舶订单,其中绝大部分为LNG双燃料集装箱船订单,约为33艘,此外还有1艘氨双燃料杂货船订单,订单创下了2024年10月以来的新高。

     与此同时,AFI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共有8艘LNG加注船新船订单,推动LNG加注船手持订单增加了50%。

      DNV全球脱碳总监Jason Stefanatos表示:“LNG仍然是行业焦点,自2024年年中以来,这一趋势持续显现。推动这一增长的主要是集装箱船板块,这也凸显了自愿市场在航运脱碳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现有的手持订单数据,到2030年投入运营的LNG动力船数量将增加近一倍,对配套LNG燃料加注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因此,2月份LNG加注船订单激增,这一趋势令人鼓舞。”

一周四艘!LNG运输船报废潮来了?

来源 :海运圈聚焦      2025-05-27

在全球LNG运输市场步入深度调整期之际,一股清理老旧运力的“拆船潮”正在悄然升温。近期,韩国两家船东以打包交易方式拆解四艘老旧蒸汽轮机LNG船,使今年的LNG船报废总量增至七艘,再次彰显了市场正向“去产能”方向深度演进。

四船集中拆解      

据船舶经纪人透露,Hyundai LNG Shipping近日以每565美元/LDT的价格,打包出售其旗下两艘Moss型蒸汽轮机LNG船——“Hyundai Aquapia”(建于2000年)与“Hyundai Technopia”(建于1999年),总价超过3,800万美元。

      几乎同一时间,H-Line Shipping也将其控制的两艘2000年建造的薄膜型蒸汽轮机LNG船——“HL Ras Laffan”与“HL Sur”,分别以490美元/LDT的价格出售给一家现金买家,单船售价约1,160万美元。
       此番一周内四艘LNG船密集送拆,表明老旧蒸汽轮机船已成为市场优先清退对象。截至目前,2025年全球LNG船报废量已达七艘,几乎接近2024年全年纪录。

韩国船东持续领跑拆船潮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船东在LNG船舶报废领域始终走在全球前列。2024年,全球共拆解8艘LNG船,其中7艘来自韩国船东。SK Shipping去年曾一举打包出售4艘蒸汽轮机船,引发业内关注;H-Line Shipping则在去年拆除了建于1995年的“HL Pyeongtaek”,成为当年最老报废船之一。Hyundai LNG Shipping更是在今年初以635美元/LDT的高价,将“Hyundai Greenpia”(建于1996年)出售拆解,显示出市场对老旧船残值的挖掘仍有空间。
       除了韩国,日本船东商船三井(MOL)和希腊的Capital Gas也分别于今年将旗下蒸汽轮机船拆解处理,但从数量与节奏来看,韩国船东无疑已成为LNG船拆解浪潮的主力军。

市场低迷与船型落后,加速“清退”      

根据Flex LNG最新披露,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全球已有近60艘LNG运输船处于闲置状态,多数为采用蒸汽轮机或三燃料柴油电推进系统的老旧船型。Flex LNG临时首席执行官 Marius Foss坦言,这类船舶推进系统落后、货运效率低,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难卖难用”,复工成本高,成为市场边缘化的对象。
       “虽然一些老船仍在静悄悄挂牌,但真正成交的希望渺茫。”Foss直言,拆解成为许多船东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选项,市场正在加速出清最不经济的运力。
       Fearnleys预测,随着更多船龄超过25年的LNG船进入潜在报废阶段,2025年LNG船拆解总量或将突破20艘,远超过去十年年均水平。

美国零售业开始为圣诞节备货!90天抢运战,疫情式市场重演?

来源 :海运圈聚焦   2025-05-26 

     据《金融时报》消息,在中美贸易战暂时停火的90天内,面对“黑五”与圣诞销售季的备货潮,港口与航运公司正严阵以待,一场堪比疫情时期的运力波动即将上演。

    受此前中美关税战影响,两国之间的集装箱航运订单一度急剧下滑。如今,随着“90天关税缓冲期”开启,市场预期将在短时间内迎来进口潮反弹,届时港口吞吐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

     Vespucci Maritime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Lars Jensen指出:“先是一波货量骤减,随后就是一波猛增。大量货物正滞留在中国码头,等待开船。这种剧烈的需求拉锯,与疫情初期的情况如出一辙。”

    物流平台Freightos也表示,随着中美关税休战协议落地,港口和航运公司需要在短时间内消化大量新增货量,市场恐将经历“运力紧张与集装箱短缺并存”的阶段。

    Freightos研究主管Judah Levine周一对客户表示,未来数周内,企业需警惕“始发地与目的地两端的运价上扬和潜在延误”。

    最新政策也打乱了美国零售商原本从7月到10月中旬的正常备货节奏。如今,为抢在8月10日缓冲期结束前完成清关,不少订单将被提前发出,进一步加剧短期运力紧张。不过,其影响还未在运输数据中体现。按照当前航程来看,从中国启程的货物大约需4至6周才能抵达美国,因此短期内进口量仍将继续走低。

    航运数据机构Sea-Intelligence指出,4月中旬关税政策出台后,托运人大量取消订舱,导致5月5日开始的四周内,亚洲至北美航线的实际订舱量比计划减少近40万个标准箱。

    在达成“休战”协议前,美国全国零售联合会就曾预测,6月至9月期间,美国自中国进口的集装箱量将同比下降20%。

    尽管如此,运价的上涨可能有限。Freightos预计,即便在备货高峰期,运价也难以回到去年旺季的高位——当时美西航线运价超过8000美元/FEU,美东更是突破9800美元/FEU。实际上,由于大型船公司在此前新造船热潮中集中下单,加之新联盟之间的激烈竞争,目前市场运价已同比下跌30%以上。

   “即便需求反弹,考虑到运力增长和运价基数较低,今夏旺季的运价也很难再现去年的高点。”Levine补充道。

    不过,Sea-Intelligence首席执行官Alan Murphy提醒称,尽管表面上看是“休战”,但美国对中国产品的关税依然维持在30%,比4月前更高,这使得企业是否愿意大规模前置出货变得复杂。

    “通常情况下,企业在预期征税时会选择提前进口。但目前30%的税率仍属历史高位,因此企业的操作策略未必一致。”Murphy表示。

    另有分析指出,在特朗普去年11月当选后,美国企业早已进行了一波大规模备货,这或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眼下的进口压力。全国零售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11月至2025年4月期间,美国进口量同比增长了11%。

     英国上市的美妆品牌Revolution Beauty plc在周二的交易声明中也透露,该公司在4月关税正式生效前已在美国市场提前囤货,储备了大量中国产品,眼下则正在逐步恢复部分补货计划。

不撤单也不下单?航运巨头称中国船厂仍是重要合作伙伴

来源 :国际船舶网       2025-06-04

     面对近期媒体关于其拟暂停向中国船厂订造LNG运输船的报道,日本商船三井发布公告予以澄清,强调中国船厂依然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合作伙伴。

    此前,《日经新闻》报道称,商船三井决定暂时放弃在中国船厂订造LNG船,转而选择将订单交给韩国船厂。此举是出于规避风险的考量,美国政府计划对中国建造船舶征收港口费,商船三井认为在中美持续对立的背景下,增加中国建造船舶的数量会带来经营风险。

    报道援引商船三井社长桥本刚的发言称:“关于与中国方面的新业务,我们将采取观望态度。”但他也补充,商船三井不会取消与中国船厂的任何现有订单。

   

   对此,商船三井发布公告称,在当前地缘政治风险背景下,公司将继续慎重选择新建LNG船的船厂。该公司强调,由于全球范围内具备高品质LNG船建造能力的船厂数量极为有限,为了实现供应渠道的多样化与灵活性,中国船厂依然是商船三井“重要的合作伙伴”。

    商船三井在公告中指出,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LNG作为支撑脱碳社会转型的重要能源,发挥着关键作用。商船三井的使命是作为LNG运输领域的领军企业,为日本及全球能源的稳定供应做出贡献。为此,构建稳定的LNG运输基础设施至关重要。

商船三井称,全球多家航运企业基于自身判断或货主国的要求,持续在中国船厂建造LNG船。然而,考虑到美国拟对中国建造船舶征收额外港口费等政策的影响,许多航运公司目前都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商船三井将继续综合考量美国政策动向与地缘政治风险,谨慎评估选用符合公司质量和安全标准的中国船厂以及韩国船厂,以应对未来全球LNG运输需求的增长。

    今年2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301条款提案,宣称将对中国建造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4月中旬,USTR宣布了修订后的301条款提案,放宽了收费标准,取消了此前建议的针对高比例使用中国船舶的运营商每次靠港征收100万至150万美元固定费用,也取消了针对未来中国船厂订单所征收的费用。

   根据USTR的最新提案,对于在中国船厂建造的每艘船,无论船东/运营商国籍,将按照每净吨或每卸载一个集装箱征收费用(取两者中较高者)。起始收费标准为每净吨18美元,到2028年将增至33美元;或者是每集装箱征收120美元,到2028年增至250美元。

    USTR最新提案的重点之一就是LNG船。提案要求自2028年4月17日开始,在美国LNG出口海运运输中,有一定比例必须使用美国建造LNG船,这一比例从2030年的1%开始,到2047年逐步上升到15%。外国建造LNG船的运营商如果订购美国建造的船舶,可获得最长三年的临时运营许可。

据了解,商船三井是全球最大的LNG船船东,截至今年3月底商船三井拥有LNG船数量高达107艘,遥遥领先目前排名第二的日本邮船(89艘)。

    商船三井是第一家在中国船厂订造17万立方米级大型LNG船的国外船东。早在2011年,商船三井曾在沪东中华下单订造系列4艘172000立方米LNG船。为了建造安全及高品质LNG船,商船三井还向沪东中华派遣过现场建造监督队。2015年2月,系列首制船首制船“巴布亚(PAPUA)”号交付运营,这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出口LNG船。

    近年来,商船三井与多家中国企业合作,持续在沪东中华订造大型LNG船。根据克拉克森的数据,在沪东中华现有55艘大型LNG船手持订单中,多达16艘由商船三井参与建造,其中包括商船三井与中海石油气电集团、上海中远海运液化天然气投资有限公司 (CSLNG)合资公司订造的4艘174000立方米LNG船、商船三井与CSLNG合资公司订造的6艘174000立方米和6艘271000立方米LNG船。

干散货船市上演“错位繁荣”:同样运价,船价比七年前贵60%!来源 :海运圈聚焦  2025-05-30

船舶经纪公司Xclusiv近日发布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干散货船舶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层次的估值重构。在现货运价相对平稳甚至回落的背景下,老龄船舶资产价格却持续维持高位,显示出市场对船舶价值逻辑的重新定价。

    Xclusiv通过对2015年8月至2025年5月期间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波罗的海S10TC指数与15年船龄超灵便型船二手船价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5。然而,这种关联并非线性。报告指出,影响资产价格的因素已远超短期运费表现,市场情绪、未来预期、政策环境以及造船成本等多重变量正在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回顾过去十年,超灵便型船的二手价格与现货运价在多个周期中呈现出高

度同步。2016年市场低谷期,运价和船价双双探底,15年船龄超灵便型船最低成交价甚至跌破400万美元。随后的反弹周期(2017–2018年)和超级周期(2021–2022年)中,运价与船价同步上涨,资产价格最高飙升至1700–1800万美元。

    但Xclusiv强调,自2023年以来,现货市场虽有所回调,S10TC指数在2025年前几个月仅略高于7000美元/天,然而超灵便型船等老龄船舶的资产价格依然坚挺,普遍维持在1500万美元以上的高位,较2018–2019年同等运价水平下的估值上涨约60%。这一背离反映出市场正逐步接受一个新的资产价格中枢。

   报告分析认为,推动船价上涨的关键因素包括:新造船成本持续上升(受制于钢价与通胀压力)、船东长期以来坚持控量策略导致新船供应偏紧、以及全球碳减排政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令现有运力的“存量价值”显著提升。

    根据此前报道,2025年迄今,超灵便型/极灵便型船型是干散货船东最青睐的资产类别,至5月第一周,该类船型累计成交已达66艘,居各船型之首。远东船东是这一轮超灵便型船的最大买家,根据Allied Shipbroking数据,过去12个月,中国买家共计收购了195艘干散货船,远超其他国家,越南则以26艘的成交量位列前五。

     一位中国船东表示:“中国件杂货出口在过去几年为超灵便型船提供了非常稳定的装货来源,同时越南国内对船队发展的需求较为迫切。20年船龄以上老龄船市场的价格坚挺,亦在变相推高15年船龄船舶的交易价格。”

    不过,多位中国船东亦对这一估值逻辑能否持续表达谨慎态度,“中国件杂货的出口红利可能正在快速消退,背后的原因不仅包括国内政策调整,更有‘买单出口’的弱化以及欧美对中国产品(尤其是钢材)的反倾销政策加码。”

    Xclusiv亦提醒投资者注意潜在风险:一旦市场预期逆转,情绪与运价快速回调,资产价格也可能随之重新调整。“尽管如此,当前市场所体现的高估值,已不仅仅是短期周期波动的产物,更可能是长期结构性紧缩趋势的前奏。”

再度抢购海岬型船!大宗贸易巨头发力干散货市场!

来源 :海运圈聚焦  2025-05-27

      全球知名大宗商品交易公司Mercuria在自有干散货船队建设方面的步伐正在加快,该公司近期再度出手收购一艘海岬型散货船。

   据业内消息人士透露,Mercuria以约21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2010年建造、载重吨为169,126吨的海岬型“Marmolada”轮(原名“Bulk Northville”轮),这是其继年初收购“Lavaredo”轮之后的第二艘同型船。

    Mercuria此前主要以期租形式活跃于干散货和其他航运市场,近年来逐步转向自有船舶运营。今年年初,该公司首次涉足干散货船东领域,购入同样由韩国船厂建造的2010年建造、载重169,092吨的海岬型“Lavaredo”轮,当时船名为“Nordboen Sun”轮。

    据了解,两艘海岬型船舶均由Mercuria Shipping负责商业运营,船舶管理工作则由Mercuria旗下的希腊船舶管理公司MM Marine承担。根据MM Marine官网,目前其管理船队数量已达40艘,以成品油轮和原油轮为主。

     近年来,Mercuria在船舶市场上的动作频频,尤其在油轮领域的投入引发业界广泛关注。根据克拉克森数据,Mercuria旗下共拥有40多艘船舶,包括苏伊士型油轮、成品油轮、化学品船以及加油船等。此外,该公司还有11艘油轮正在建造中,包括1艘超大型油轮(VLCC)、2艘LR1型油轮、2艘MR型油轮以及6艘加油船。

    在市场层面,随着租金环境的回暖,海岬型散货船近期在二手市场上的交易也日益活跃。据Allied Shipbroking最新周报指出,干散货市场情绪持续改善,特别是海岬型船舶的运价反弹带动了交易热情。上周一艘2011年建造的海岬型船成交价格接近2900万美元,而一艘2006年建造的同类型船也卖出了约1900万美元。此外,纽卡斯尔型(Newcastlemax)船也吸引了买家关注,一艘2015年建造的船舶被韩国买家以约5100万美元收入囊中。

    业内人士指出,Mercuria此次再购海岬型船,或预示其正逐步构建覆盖干散货与油轮领域的双轮驱动型船队布局。在当前干散货市场逐步回暖的背景下,此类动作也进一步验证了市场对未来船舶日租金走强的信心。

沪东中华中石油国事三期项目首艘LNG船试航凯旋

来源 :国际船舶网  2025-05-27

    5月13日下午,沪东中华承建中石油国事LNG项目三期H1908A船成功完成“二合一”试航任务,安全靠泊公司C5-1码头。

   在液氮冷却试验准备阶段,船建造团队严格遵循整体计划,统筹安排五一假期前的码头液氮和天然气加注工作,提前锁定液氮和LNG的船期。液氮试验过程中,建造团队充分发挥党员突击队作用,通过推进精益管理及创新工艺,成功将码头LNG消耗量从原先800吨降低至560吨,试航阶段消耗柴油145吨、燃油114.5吨,接近系列船最佳水平。总装二部/围护系统部与LNG所、低温实验室、总装三部及质保部等多个部门强化协作,紧密配合,在五一节前完成所有码头阶段可调试设备的提交工作,确保后续试航任务按期推进。

    试航期间,试航临时党支部与船东监造组上海LNG技术党支部共同开展党建活动,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激发党员干部在试航期间的担当精神和战斗力。在此过程中,试航团队对重要项目予以重点关注,船东船检高度配合,试航团队展现极高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保障各项试航工作有序进行。

    试航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该船已进入完工冲刺阶段。试航团队在返航阶段已着手实施相关试航意见的整改工作,全力向着优质完工的目标迈进。

交通运输36项标准加快融入国际标准体系

来源 :海运圈聚焦     2025-05-22

5cee2927-2e18-4483-880a-2b137f641f74_original.jpg

   过去一年,中国船东在二手干散货船市场上几乎横扫市场上所有可用的散货船,成为散货船市场的头号买家,超越了长期以来的主要竞争对手希腊船东。

      一个显著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中国新玩家涌入干散货船买卖市场。这些新进入者抓住了过去几个季度船价调整带来的有利时机,以较低成本进入市场。此外,中国工业活动的预期复苏和贸易流量的增加,推动了对干散货船日租金反弹的预期,这也成为中国船东加大投资的重要动力。船舶经纪公司Xclusiv Shipbrokers 在最新周报中指出的:“随着中国春节结束,中国煤炭和铁矿石进出口量有望增长,同时在第8至24周期间,谷物进口通常也会出现季节性上升。”

      Xclusiv Shipbrokers研究分析师Eirini Diamantara透露,在2024年2月至2025年2月期间,中国买家共购入193艘散货船,较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的102艘大幅增长90%。她指出,2024年前八个月中国买家的购船兴趣显著上升,这期间日租金持续保持强劲,高于2023年同期水平。在此期间,中国船东共购入159艘船,是2023年同期66艘的两倍多。

      对2024-2025年购船情况的分析显示,海岬型散货船最受中国买家青睐,共完成48笔交易。紧随其后的是超灵便型散货船,成交45艘,巴拿马型散货船以29艘位列第三。此外,中国买家还购入了20艘灵便型散货船、15艘超巴拿马型、13艘纽卡斯尔型和卡姆萨尔型船,以及6艘极灵便型船。

      2023-2024年的数据也显示出类似的偏好,超灵便型船以28艘领先,略高于好望角型的26艘。其他购入船型包括13艘极灵便型、12艘巴拿马型和8艘灵便型散货船。

      就船龄而言,11-15年船龄的船舶在2024年特别受欢迎,销量较2023年增长两倍。对16年及以上船龄船舶的兴趣也有所上升,销量同比翻番。

      就在上周,多家中国航运公司参与了一揽子交易,购入两艘分别建于2005年和2006年的海岬型船,以及一艘类似船龄和尺寸的船舶,外加六艘2008年至2011年建造的巴拿马型/卡姆萨尔型船。

      Diamantara指出,到2025年初,中国买家对老旧巴拿马型船表现出浓厚兴趣,这类船舶目前已占其市场收购量的一半以上。这一趋势主要是由于20年船龄的巴拿马型船价格在过去六个月大幅下跌约40%所驱动。

今年前4个月上海对拉美国家进出口总值增长2%,

                           中拉陆海新通道助力显著

来源 :上观新闻     2025-05-16

据上海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上海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简称拉美)国家进出口总值达90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

2.png

     自去年12月开通以来,新时代中拉陆海新通道“钱凯-上海”海运航线货运量、进出口值稳定增长。作为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该航线今年前4个月累计开行班轮48航次,上海海关累计监管进出口货物4.1万吨、货值10.2亿元人民币。在该航线的带动下,上海对秘鲁外贸进出口值大幅增长超6成。

     5月7日,“钱凯-上海”海运航线“中海亚洲”号班轮搭载约1000吨秘鲁牛油果等进口货物,自秘鲁钱凯港直达上海洋山盛东码头,在上海海关所属洋山海关高效监管下完成货物接卸。洋山海关查验一科科长虞天华介绍:“为保障该批货物高效通关,我们实施船舶抵港前单证预审,开通生鲜产品‘绿色通道’,通过‘一站式’通关服务实现货物‘即到即验’”。据统计,今年前4个月,洋山海关累计查验进口拉美水果4.3万吨。

     在2025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主市集上,上海吉晟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吉晟)自哥伦比亚进口的“胡安帝滋”咖啡广受好评。上海吉晟是一家专注于从原产地引进咖啡豆的民营企业。该公司经理胡美芳介绍:“2024年公司首次引入‘胡安帝滋’咖啡豆。由于进口咖啡豆涉及法律文件较多,且公司体量小、流动资金有限,在产品引入过程中特别希望得到海关的支持,少走弯路。”上海海关所属虹口海关从政策咨询、业务流程、通关指导等方面对接企业个性化需求,一次性告知检验标准等相关事项、畅通预约查检等便利措施,确保咖啡豆快速通关、顺利进口。2024年,上海吉晟自哥伦比亚进口咖啡豆货值近300万元;今年全年签约进口量预计比去年增长一倍,前4个月已进口约50万元。

    近日,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上海海关所属青浦海关对上海誉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申报进口的35吨厄瓜多尔冷冻南美白对虾进行现场查验。南美白对虾是厄瓜多尔等美洲国家主要养殖品种。据青浦海关综合业务一科科长阮国华介绍:“为满足节假日农副产品供应,我们指导企业运用‘提前申报’‘汇总征税’模式,确保南美白对虾业务办理可当日预约,当日放行,当日出证。”今年截至5月13日,青浦海关共验放厄瓜多尔南美白对虾1062吨,同比增长80.3%。

上海对拉美国家出口也保持着旺盛态势。5月13日,上海港罗泾钢杂件码头,“盛宴”号轮开始陆续装载35辆中国制造自卸车。这批自卸车将运往多米尼加,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项目。上海海关所属上海吴淞海关依托关港联动机制和智慧监管手段,优化监管模式,畅通通关流程,保障货物准时出运。上港集团罗泾分公司副总经理田俊表示:“上海吴淞海关将监管措施嵌入到生产装卸过程中,为我们节省了时间、降低了成本。”今年前4个月,经上海港罗泾钢杂件码头出口拉丁美洲国家货物8.9万吨,同比增长30%。

上海海亮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空调制冷用无缝铜管销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近年来拉美国家出口业务增长迅猛,主要面向巴西、阿根廷、厄瓜多尔等国市场。2024年12月,受铜产品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影响,公司海外市场发展前景不明。“我们为企业定制‘政策服务包’,支持企业运营模式转型,帮助其实现集团生产要素快速流转、资源深度共享,盘活加工贸易业务运转效能,扩大政策红利。”上海海关所属奉贤海关保税监管三科副科长王思聪表示。今年前4个月,奉贤海关辖区进出口拉美国家货物总值25.0亿元,同比增长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