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店顾全记寻梦史

时间:2017年12月26日 00:00  作者:  点击:

定海人好讲大宅门的故事,沈家门人也常把陈顺兴渔栈、德顺坊,郭家、王家等大户人家挂在嘴边。在酒后茶余津津乐道的名门望族、名店老号故事中,顾氏一族最受人关注,因为顾氏曾经拥有老字号的“顾全记绸布店”和“顾全泰广货店”,而且后裔人才辈出,建树卓著,令乡邻们钦慕之至。

一 镇海小铜匠从制作渔灯起步,跟随渔港繁荣大势转向经营大布店发迹

顾氏一族的历史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光绪年间。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舟山展复,此时的海中洲已成一片废墟。清政府号召大陆居民到舟山垦荒,舟山骤然成为“开发区”。宁波鄞县、慈溪、奉化等地穷人纷纷涌到舟山寻梦,其中镇海人占了三分之一。这些外地移民在舟山安居乐业,繁衍成族,有的还发家致富,因而在镇海人眼中,舟山绝对是个好地方。

清光绪年间,镇海大碶头霞浦一顾家有对少年兄弟,因受不了后母虐待,父亲带他们离家出走。这对兄弟的哥叫宗耀,弟宗方,两人均已学会铜匠手艺。父子仨踏上舟山岛,一路漂泊,一直走到岛东端海边的沈家门,渔港的繁荣景象把他们吸引住了。时值鱼汛,沈家门港千帆云集,渔民们把满舱的鱼货搬运到岸上交售,陆上人如潮,鱼如山。有人、有物的地方肯定能赚钱,父子仨认定这是生根落脚赚饭吃的地方,于是停住了前行的脚步。

弟兄俩在人家店门口摆起了铜匠摊,专制渔灯。渔灯既是照明工具,又是渔船航行的标志,每船必不可少。顾氏兄弟制作的是玻方灯。此灯首先用马口铁皮拷出四方架子,然后四面装上玻璃,上有盖,可通风,煤油灯或蜡烛放置其中,因四面有玻璃挡风,一般风雨天不会熄灭,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船用照明工具。然玻璃灯毕竟是易碎品,经不起大风大浪的摔打,一风下来,损坏多多。顾氏兄弟的玻方灯价廉物美,颇受渔民青睐,日夜赶制也供不应求。同时他们还生产渔用铁皮喇叭、酒壶等产品。靠起早摸黑拷方灯,省吃俭用过日子,顾氏兄弟的钱包渐渐鼓了起来。

做铜匠毕竟是手艺活,赚不来大钱,有点积蓄的宗耀、宗方做起了老板梦。做什么生意能赚钱呢?他们对市场进行了考察,发现渔民们将鱼换成现金后,就到街上采购家庭日用品。他们首先会扯一块花布,或买一段绸缎去送给心爱的妻子、女儿、情人,因而鱼汛期布店生意特别好。布生意成本不高,也不特别复杂,兄弟俩改行摆起了布摊,果然获利不菲,而且没像拷渔灯那么累。于是,他们在沈家们的闹市区大街开了两爿店:一爿名“顾全记绸布店”在街的中间,由弟弟宗方管理;一爿名“顾全泰广货店”,在布店之西,相隔三四间门面,由哥哥宗耀管理。俗话说:一娘生九子,连娘十条心。顾家兄弟俩虽都是犟脾气,但矮小的弟弟勤劳精明节俭,他一天到晚扑在店堂里,谋划着如何把生意做好做大;身高马大的哥哥却贪玩好喝,心不在焉,疏于管理。一次宗耀赌博输掉500银元,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自知无脸向弟弟交代,便擅自出走,杳无音信。

哥哥出走后,宗方独自经营着两家商店。经多年摸索,他总结出两条经商经验:一靠诚信,二靠经脉。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对顾客老少无欺;对货主,钱庄及时清账还贷。所谓经脉,就是人脉、市场信讯和经商经验吧。宗方靠诚信和经脉在社会上建立了良好信誉,顾全记绸布店越开越兴旺,成为镇上数一数二的大布店。然天有不测风云,民国年间的一场大火把绸布店烧成废墟。宗方无钱配货,宁波货主们对他极其信赖,纷纷将布赊给他,并鼓励他不要灰心,继续创业。宗方回沈,在废墟上搭棚设摊。没几年,他又在原址上建起了两幢三层楼市屋,水泥雕花门面。有人说,这是中大街上最好看的老店面。 19世纪20年代,该布店卖过毛线。毛线衣,色彩鲜艳又暖和贴身,为时尚高档服饰。是时,爱美、爱打扮的沈家门女人还不会织毛线。顾全泰就召集女眷织样品,然后挂在店堂里。精美的样品衣、帽光彩夺目,女人们群起而仿之,于是毛线衣在沈家门风靡起来,连隔壁小铁匠也学会了编织毛衣。顾全记鼎盛期有职工佣人十多人,店内展示绸缎的包笼(玻璃柜)四只。

宗方深感创业的艰难,赚钱的不易,和负担的沉重,十分节俭,而且节俭得近乎苛刻。他舍不得吃龙头鱼汤、干饭;到东荡田岳母家拜年,穿着草鞋步行至门口,才换上新鞋进得门去。宗方一生造了三座房子:一座在新街,现沈家门镇政府附近,三开间四合楼院,面积500平方米,原住顾生夫一家,现拆建为居民住宅楼;第二座中大街顾全记街屋,两幢三层楼,其中一幢由宗方长子生钊后裔居住,两幢楼共计600平方米,现拆建为农行分理处;第三座在沈家门剧院对面,系最初建造的老屋,五间一轩平屋院子,由宗耀孙顾学勇居住,300多平方米,现为变电所。 1930年代,顾宗方中风,逝于1940年,享年60岁。

顾宗方一生先后娶四个妻子,生四女五子。

二 顾氏的绸布店在动荡的政局下越开越小,又接连在当地和上海开了纱店、杂货店、银楼和“汇丰百货店”,均在解放前一一倒闭

顾宗方中风后,长期卧床,布店交由长子顾生钊经营。顾生钊,年少时就读舟山中学,毕业后去宁波银行当练习生。为人宽厚,待伙计如同亲人,学徒生病,他陪同看病求医,劳资关系十分融洽。学徒们也把年轻先生(老板)当作兄长,有困难总找先生帮忙。解放前夕,国民党抓壮丁,学徒李定惠哥被抓,关在定海北门上荣庙。顾生钊亲自赴定海打通关节,终于得以保释。学徒们感念在心,解放后虽各奔东西,但有机会返沈,总不忘带些礼物来看看年事已高的顾先生。

顾生钊待人厚道,做人、做生意却不精明。他常到上海配货,结识了定海陈二梅的儿子陈大葆等富家小开。这些小开挥金如土,顾生钊跟着他们沾染了一身纨绔习气,成为国际饭店的常客,百乐门舞厅的玩家。在花花世界开了眼界的他,爱上了享乐,连家里的老式家具也看不上眼了。他从上海带来国际饭店客房家具图纸,请来两个展茅木匠仿制整整三年,做了五套家具,兄弟每人一套。自己房中又增设留声机、新式台灯和高级地毯(解放后,此地毯铺在了沈家门剧院的舞台上),绸布店的经营渐入下坡。又在敌伪时期,顾生钊到上海进了大量绸布,途中被日本宪兵没收,损失半壁江山,绸布店元气大伤。但顾生钊仍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陈大葆也常开着小汽车到沈家门找顾生钊玩。陈大葆派头很大,吃西瓜只咬中心几口瓤便丢弃。金月娥看在眼里,忧在心中,觉得这样下去,布店迟早要给继子生钊败光,于1946年提出分家,五个兄弟各分一股。顾生钊得一半房子,开了爿百货店。一个店堂开二爿店,多有不便,于是晚上用木板隔开,白天合二为一,各做各的生意。在外人眼里,顾全记仍是大店家,橱窗里既有布匹又有百货,货物琳琅满目。

顾生钊所开百货店生意清淡,无奈去上海找出路,与人合资在亚菲路开了一家“汇丰百货店”,后倒闭,又回沈家门管他的老店,但因战乱,生意清淡。解放后,他的妻子王珊珠去上海学缝纫,回沈后将百货店改为帽服店。 1956年,公司合营,夫妻俩均成帽服社职工。

顾生钊逝于1990年,享年77岁,生四子四女。

1946年顾全记绸布店分家时,金月娥的四个儿子生夫、生岳、生安、生霖都还年轻。长子生夫才二十出头,并身患严重的哮喘病,三个弟弟均在念书。金月娥按长子代父的传统,又考虑生夫体弱多病不能远走高飞的因素,决定由生夫接班绸布店。一天,卧病在床的她,把生夫和生岳叫到床前,说:“生岳已经在上海读书,让他继续读下去,生夫则只好留下管店了。 ”生夫是个天生的文人,他喜欢读书、画画、做诗,理想当个美术家。母亲的话,打破了他的美梦,伤心的眼泪滴落在衣襟上。此后他拖着病体,挑起了一家五口的重担。厌恶经商又缺乏经验的他,在政局动荡,物价飞涨的时势下艰难经营,绸布店越开越小。他又接连开了纱店、杂货店和银楼,均在解放前一一倒闭,老店名号——“顾全记绸布店”,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 苟子弃骰子,一心办医院。其掌管的沈家门存济医院名闻遐迩,与宁波华美医院、奉化阳明医院并称为浙东三院

前面讲的是顾全记绸布店兴衰史,下面再讲讲顾全泰广货店的沧桑史。

顾宗耀赌博输钱后,自知对不起弟弟,就弃商从戎,在一艘扼守长江要冲的清军舰艇上当了兵,娶湖北女子为妻。辛亥革命时,清军被革命军打败,顾宗耀从死人堆中捡回一条命,带着妻子回到沈家门,重新做起顾全泰广货店老板。

顾宗耀生一子一女。子名孙谋(1906—1995),女夭亡。湖北妈妈给儿子起了个小名“苟子”。邻里喜称孙谋为“苟子”或“苟子先生”。苟子24岁去奉化樟桥医院学西医,回来后在沈家门开设私人诊所。男大当婚年龄,由叔叔顾宗方做主与定海白泉皋泄张家姑娘定亲。这个皋泄姑娘相貌平平,又没文化,而且苟子已有意中人。在婚期临近时,苟子效仿他父亲的办法——离家出走。亲人们四处找寻,在上海一个摆烂泥膏药的地摊里找到了他,摊主竟是苟子。苟子不得不回家与张氏成婚。

顾孙谋心地宽厚,与人为善,好结交,有许多军界、商界、医界朋友。但因是富家小开,也身染纨绔习气,天天沉湎麻将,无所追求,所接掌的顾全泰广货店,和所开的私人诊所都“无精打采”。 1945年,抗战胜利,地方公推顾孙谋任存济医院董事会理事长,接管和整顿已经瘫痪的医院。

据史料记载和普陀人民医院老医生梁定海的介绍,沈家门存济医院创办于民国6年(1907年)。是时,沈家门流行霍乱,邑绅刘寄亭、陈永葆等捐资创建“时疫医院”,选址宫墩存仁局。霍乱平息后,医院改名“存济医院”。 1931年秋,大展名绅张晓耕(留学日本,任沈家门镇长)父亲70寿辰,得礼金5000银元。老先生决定将所得礼金做善事,又斥私资5000元,在宫下建了一幢两层西式楼房作医院。又沿山开凿石径,在山上建造了20余间平屋,设病床10张,聘名医为院长。医院不以营利为目的,对贫病者减免医药费,声誉日隆,各地病人慕名而来。 1939年,日军侵占舟山,该院医务人员纷纷离去,病人稀少,处于瘫痪状态。

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医疗是民生最迫切的需求,地方公推成立存济医院董事会,由地方名绅组成。董事会中,理事长一职工作最具体、最艰辛、又不拿一分钱,叫谁当呢?董事会进行了认真讨论,认为顾孙谋懂医又是老板,名气大,人脉广,办事热心,是理事长的最佳人选。公众的信任,令年届不惑的顾孙谋受到极大鼓励,一夜间如梦初醒,改变了人生价值观,将麻将牌、骰子扔到屋顶上,全身心投入恢复存济医院的重任中。

他奔走于商家、富户间募集资金。得知哪家有钱,就往哪家跑,甚至叫账房追到外地募款,为此得了个“苟子魔王”的绰号。医院资金不足,他就拿顾全泰的钱垫上。他特地到宁波请来王资道、蔡继娟夫妇和三个护士。并聘请王资道医生为院长。王资道又请来宁波华美医院外科医生张开甫,和外科医生俞岳申。这些医生都是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内儿科、外科、妇产科医生,深受群众信赖,普陀渔农村病人多到存济医院就医。当时,医院院舍显得十分拥挤,顾生谋又带头捐资,将原有的两层楼门诊部叠加一层作为手术室,建造连接门诊楼和宫墩山上病房的天桥,在山上扩建10余间病房,增设病床50张,增设检验科。 1946年,上海发放美国援华物资,顾孙谋闻讯而往,争取来X光机、超声波治疗仪、电手术刀等先进医疗设备,开展妇产科手术和各种下腹部手术,医护人员增至50余人。于是乎,沈家门存济医院名闻遐迩,与宁波华美医院、奉化阳明医院并称为浙东三院。

1948年,王资道、张开甫相继辞去院长职务,由顾孙谋接替之。顾孙谋首先做了一件为民造福的大好事——推行新法接生。

旧社会,妇女生孩子都请老娘(接生婆)接生,很多新生儿死于破伤风,许多产妇死于难产、大出血,不少产妇留有后遗症。而到医院新法接生,费用昂贵,普通百姓承担不起。一边是医疗资源闲置,一边是新生儿大量死亡,感悟于医院救死扶伤的天职,顾孙谋决定降低医院门槛,让寻常百姓家产妇进院生产,推出了“一斗米接生”的两全其美办法,即产妇到医院生产,不论顺产、难产、剖腹产医院一律收取一斗米价值的医药费。“一斗米接生”大大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确保了母子安全,新法接生受到社会各界和民众的欢迎。为扩充医护人员,医院自办医护人员培训班,招收中学毕业生,由各科医生兼任教师,几年间培养了许多医护人裕渲胁簧俪晌婕靡皆旱闹屑崃α俊?/P>

顾孙谋办好了存济医院,却办倒了祖传的顾全泰广货店。

1949年11月,解放军解放登步岛,与国民党军激战,双方死伤惨重,伤员都送到沈家门医院救治。顾孙谋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率领医护人员积极抢救,并对两军伤员一视同仁,国民党军总参谋长陈诚给他颁发了奖状。因顾孙谋开过店,去了台湾,又获陈诚嘉奖,“文革”时,顾家被四次抄家,他的一女四子也遭了说不清的罪。

1949年,大陆解放,舟山与大陆交通中断,医院不能去上海、宁波配药,顾孙谋就去台湾进货。隔不久,国民政府浙江省省长周岩得中风,需到台湾治疗,国民党军硬要存济医院的两个护士一起护送。护士去台后,很久没有回沈,她们的父母向顾孙谋索人,于是顾孙谋去台湾领人。 1950年4月15日,他登上去台湾的飞机,这一去就回不来了。后国民党撤退舟山时,抢去了医院X光机等先进设备,同时又裹胁去五个护士。在台湾,顾孙谋无亲无戚,靠护士们接济过日子。改革开放后的1988年,允许台湾老兵回乡探亲、定居, 82岁的顾孙谋第一个回到阔别40年的故里,又享了七年福,告别人间。

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老百姓是不会忘记的,在最近出版的《普陀卫生志》中,载有顾生谋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