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红色发明家的无间道

时间:2017年12月25日 00:00  作者:  点击:

提示:白仁根,上世纪30年代生人,民间发明家,中国科技研究交流中心理事,香港科学院特聘顾问,曾先后获得十多项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获得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中国社科院等联合颁发的“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突出贡献奖”等20多个国际国内奖项。其中专利项目“节能煤球炉”经美国爱迪生发明中心认证颁发世界优秀专利(技术)证书,批准入美国转让。获“爱国民主人士”、“中华脊梁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入选《世界科技名人录》《中华英模大典》,其影响遍及海内外。

一 他对环保和节能的超前理念,让他萌生了发明新型燃具的欲望,而对苍生的大爱情怀,正是他创造力的支点

这个世界,大抵有两种人,一种是为享受他人的智慧成果而生,另一种则是为贡献智慧成果而生。白仁根属于后一种。这类人不多见,却很重要,且不说爱因斯坦、爱迪生、瓦特,甚至当今的比尔·盖茨等等世界大发明家,就是生长于贫瘠土壤上如白仁根这样的民间发明家,只要给他一个支点,同样能撬动地球,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推手。

白仁根只读过小学,文化不高,却天性爱思考,好学习,善钻研,极具创造性。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他从象山调到沈家门工作后,就开始陆续发明节能产品,当他发现街头巷尾家家户户居民每天一早拎出煤球炉,升起一片片烟雾时,他就用心地观察与思考。他捡起一只已燃烧过的废煤球,掰开一看,外白内黑。显然,这是因为没有充分燃烧。没有充分燃烧就意味着资源的浪费,再看那呛鼻的烟雾,与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紧密相关。他开始琢磨着发明一种先进的煤球炉,来取代既不环保又耗资源的传统炉子。

煤球炉,曾是我国很多居民每天都使用的灶具。为了改进这种灶具,他省吃俭用,自费购置了大量材料,还从山上挑来一担担黄泥,开始试验新型快速节能煤球炉。大冷天,他赤脚踏黄泥,手工制作模具,他的侄子白万敏成了他的帮手。那些年,在他简陋的家里,放满了大大小小的炉子模型,连墙壁也层层码得老高。

经过近万次的试验、改进,他发现了燃料与燃具材料关系的科学原理,终于试制成功了新型快速节能煤球炉,不仅降低了燃料损耗,还大大减少了污染。其相关的《新型快速节能煤球炉专利简介》获国际优秀论文奖,其专利项目也引起国际重视,1998年至2000年,被美国爱迪生发明中心认证后认为符合THEAGENT OF THISCENIER条件,批准入美国转让。这一专利项目在欠发达国家的应用性很广。接着,他又试验成功节能煤气灶,经他改良后的煤气灶,不仅火旺且节能,又降低了污染,随后,他还相继初步研发成功了多功能节能炉,他还把发明中的这些科学原理应用到工业锅炉、电厂等改造工程,上海、山东、河南等地一些厂方还专门邀请他前往技术指导。那时,他几乎每天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封邀请信。

因发明而致富,发明史上不乏其例,而白仁根心里想的却不是自己,而是能尽快地将发明转化为受益千家万户的成果。为此,他把专利转让费全部捐献给了国家,还把500多只新型节能煤球炉免费送给了周边的亲友、居民。难怪人们在受惠的同时,不仅疑惑:这是个怪人?大糊?傻瓜?一根筋?

白仁根不在意人们怎么看,他有苦难年代过来人和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他只满足于创造和成功带来的快乐。这与商业社会发明人的理念相悖,但也正是他的独特,令他的人文价值更具分量。

二 这样的逆袭,很有点堂·吉诃德的味儿。对于一个孤身病弱的老人来说,莫非真是造福苍生的高蹈精神支撑着他?如果在西方,恐怕人们更容易将他归入尼采超人哲学的产物

受党教育多年的白仁根只是个普通的工商银行管金库的员工,无职无权,既没文凭也不是科研专业人员。但他却不奉行“穷则独善其身”,反而是不达却要“兼济天下”,心里装的全是天下苍生。他还固执地一次次为保护生态、节能减排,以及自己的发明设想而奔走呼吁,这样的逆袭,很有点堂·吉诃德的味儿,以至于让人不胜其烦,经常被驱赶出来。在很多人眼里,他可笑的迂腐和不自量力,不是“大糊”还能是什么?而另一方面,他又很有现代意识,对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充满忧虑,他曾多次对老友、老干部袁行忠说:“如果坐视资源浪费,那后代以后吃什么?用什么?”

大爱情怀加兴趣,使白仁根的发明创造不仅仅限于燃具,还涉及交通、医学、农林等各大领域。其中有的已初见成效,有的则因不被理解和接受而夭折。在定沈交通沿用自然山体公路分流车辆缓解交通压力方案、东港隧道根据飞机涡轮原理进行非机械节能减噪通风方案等一系列方案遇阻后,白仁根转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医药与植物的研究上。

早在1952年,年轻的白仁根参加过抗美援朝志愿军,当他随部队奔赴到鸭绿江边时,战争结束了,他又奉命折返国内。参军梦断后,他回县政府成了一名通讯员。1956年8月1日,当时的象山一带发生过一场罕见的大台风,白仁根为了抢救国家和民众生命财产,在海浪中泡了三天三夜。也就是这一次,他的身体因受伤而垮掉,落下了一身的病痛,晚年更是疾病缠身。他的侄子、东港的时光传媒公司总经理白万敏说,在他记忆中,伯父一生因病发住院不下50次。他说,为了搞发明,伯父简直是在玩命。

有一回,他为了进一步研制改良燃具,连续不停地工作,累病倒地,几天几夜没吃没喝,最后又奇迹般地活转过来。我们感慨之下不禁疑惑:超越生命极限的奇迹发生,对于一个孤身病弱的老人来说,莫非真是造福苍生的高蹈精神所支撑?如果在西方,恐怕人们更容易将他归入尼采超人哲学的产物。

他的好学勤思也给侄子留下深刻印象,白万敏说,伯父房间里摆满了国内外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等许多书籍,另外,所有的字典他都有。白仁根不拘泥于书本,他认为,书本得来的只是前人的知识。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有新的东西,只有创新才有出路。

屡屡碰壁,没有让白仁根放弃发明。后来他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开始转向对中草药、植物的科研上。他利用屋顶、坡地,种植了很多名贵中药材和蔬菜,自己生病,自己治,比如用自种的桉叶给自己的病消炎杀菌,用蚯蚓治烧伤,自费购来几千株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无花果苗向亲友推广种植,他反对小病大治,认为既浪费又有害身体,主张重在防病,对《本草纲目》等古代宝贵医药书籍,看后,他会自己总结心得,还亲身试验和实践,并把自己的医学理念向人们推介。

他还是舟山最早引进并推广木耳菜种植的人。

三 除了几百元一月的最低生活消费外,他几乎把所有的钱都贴在了发明上。如果以白仁根的红色信念与发明信念的统一角度说,他的确走的是一条少见的无间道

白仁根在科研发明上的不断进取和创新成果,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关注,北京、香港向他发出各种会议邀请;新加坡、加拿大等国的一些机构也向他发出参加各种会议的邀请;国家邮政部还以邮票形式将他的头像纳入纪念邮票集;一些企业和科研单位也向他伸出了合作推广、专利转让的橄榄枝……但,由于他身体原因和经济条件所限,很多机会他都放弃了,有的发明专利也无法得到保护。他对此看得很淡。他生前表示:“我的初衷是造福人类,只要是这些发明有益社会,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个人有没有实际利益,对我来说不重要了。 ”

很难设想,以一己之力搞科研发明,花费毕生的精力、物力,除了一二百元一月的最低生活消费,他几乎把所有的钱贴在发明上。这样的付出,在功利时代,的确是不可思议的事。

白万敏回忆说,伯父去年8月去世,如果按盖棺定论说,伯父完全无愧于真正共产党员的称号,他生前的退休工资有四千元左右,穿的衣服却没有一件是新的,常年穿旧军装甚至破衣服,家中家徒四壁,两间小房子出租的租金也花在了搞科研和资助困难家庭,住的戚家湾小房间里就是他的科研实验基地,撬掉天井石板种菜试验,室内除了模具,没有电视机、冰箱、空调、电脑等家用电器,只有一只小收音机。“我在工行做了十多年临时工,轮到我可以按政策过继给他当儿子,行长都说让我接他班成为正式工了,他就是反对,不让我揩党的‘油’,要我自己去创业,我生病时,以他的名义报了几回药费,他知道后训斥我不得损公利己,从此我再不敢去报销。”白万敏说。

白仁根生前常对袁行忠说起,没有共产党,他老早死掉了,做人要懂得感恩。他收藏了很多毛泽东像章,对国家非常热爱,谁说党不好,他就跟谁辩论。他说,做人要讲良心,他搞发明,就是一种回报,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如果以白仁根的红色信念与发明信念的统一角度来说,他的确走的是一条少见的无间道。

在世界发明史上,白仁根作为民间性质的发明家,也许并不起眼,他的大公无私到苦行僧式的生活理念,也只是一种典范或标杆式意义。不过,他在大爱信念支配下的发明创造成果,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则与所有不同价值观支配下的发明创造者,无疑是殊途同归,都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