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子介先生祖籍定海,1912年6月26日出生于上海,因病于2000年6月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8岁。今年是安子介先生诞辰100周年。
市档案馆收藏的名人画册《安子介》是老同志王家恒捐赠的。因我曾在舟山(地)市委党史办工作过,同王老多有工作上的联系,并结下了深厚友谊。离开党史办后每年也总要看望他几次。 2002年初上他家,交谈中,王老说起安子介先生的胞弟安舒近期送给他一本《安子介》画册,很有分量。
当我双手接过王老递送过来的《安子介》画册时,不禁对这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爱国人士、香港知名实业家、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为香港的顺利回归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舟山籍历史名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安子介》画册1998年7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为8开本,206页。李瑞环为封面题字,李岚清为画册题词,钱其琛撰序。顾问:北京为钱伟长等,香港为董建华等。编委会主任为当时的新华通讯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南振中。也许是王老看到我对画册爱不释手的神态,便对我说,如果你们档案馆需要保存,我支持你。就这样,这本沉甸甸的名人画册就成了舟山市档案馆的馆藏珍品。画册由序篇、爱国篇、事业篇、生活篇和我始终为香港人民服务、安子介简历表组成。共收入200幅照片和3万字的文章。现撷取其中一部分,让读者走近这位名人。
母亲的深刻影响
安子介在《中国文字里的几个特点和问题》一文中写道:“每个人在生活上有三件事和自己的母亲有密切关系或源起于她:1)当然是自己的身体,是母亲给的;2)母食,将来一生喜欢吃的东西,不外乎幼时母亲常给的食物;3)母语“我们言语的能力,绝对和母亲的教养有关,无论是用词的含义或用语对未来生活的影响。”这段文字不仅阐述了他研究汉字学的缘由,也流露出他对母亲的深切怀恋。
安子介祖籍是浙江东部定海区。浙东沿海人大都以捕鱼为生,大海不知吞没了多少渔民,他的外祖父也葬身海底。因男人经常出海打鱼,教育子女的重担往往落在妇女肩上。为了教育后代坚强地做人,她们口授格言,如“刀在石上磨,人在人上磨”、“一事不知,士者之耻”等等,这些警句深深地烙印在童年安子介的心灵里。
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也是他做人的楷模。童年时代,母亲的言传身教,使安子介形成了倔强不服输的性格。“一事不知,士者之耻”,已成为安子介一生求知的格言。每做一件事,他都希望做到最好,敢为天下先。如他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国际贸易实务》专著;创立香港战后首批之一的纺织厂;发明独特的中文电脑“安子介写字机”;积极参与起草史无前例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
安子介对祖国执著的爱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更应归功于母亲的熏陶,是母亲用朴素的哲理,启发他学会做人的道理。
两次婚姻
安子介十分重视自己的家庭,对待感情非常专一。他一生中举行过两次婚礼。第一次婚礼是1935年在上海举行的,他与已故夫人叶纫荃夫唱妇随半个世纪。叶女士是他事业成功的强大精神支柱,他们生有三子一女。
他们俩一起经历过战争的磨难: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于1938年逃难到香港,1941年香港遭沦陷,又逃到重庆;1948年当内战激烈之时,第二次避难到香港。在重庆异常艰苦的环境下,由于夫人的支持和鼓励,安子介完成了《国际贸易实务》这部大作。她陪他在油灯下熬夜,同时还照料着四个幼儿。当书稿完成,安子介在自序中特地注明:内人叶纫荃女士给予鼓励。
为了感激夫人对自己事业、学术研究及培养子女诸方面的支持,在《解开汉字之谜》出版时,安子介在扉页上深情地写着:献给夫人。叶纫荃女士于1987年8月因心脏病逝世,这一套五卷著作伴她一起落葬在深圳大鹏湾墓地,以此寄托安子介对夫人的哀思。
1994年,在北京的中共中央统战部,安子介举行第二次婚礼。当时的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王兆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和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等嘉宾出席,并由衷地祝他们生活幸福。
婚后,安子介在夫人郑惠荣协助下,完成了最后一部汉字学著作——英文版《汉字易学》。在她陪伴下,安子介频繁往返于香港和北京之间,参加各种会议。由于夫人照顾体贴,安子介尽管年事已高,仍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政权平稳交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