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定海多才俊。晚清之际,定海古城学界有“黄经袁古”之说。黄经,指的是被誉为经学大师的“两黄”父子——黄式三和黄以周,名震学界,黄氏学术又包括黄以恭、黄家岱等传人,这是清代定海家族文化传承的典范。而“袁古”一说,就是被称为“三袁”的文化家族,家风夙重古学。这“三袁”就是定海举人袁行泰及其儿子袁之京、孙子袁可炳。三人合著有诗集《饮源集》,这是一本研究清代定海家族文学、家风传承和区域文化的重要资料。
定海举人袁行泰
袁行泰曾经参编过光绪《定海厅志》,担任协修之职,《定海厅志》中的《军政》《物产》《营造》等内容皆出其手。
袁行泰,字少枚,号伯鸿。幼年家贫,袁行泰寒窗苦读,记忆力超人。习《春秋左氏传》,至老犹能默诵全经,毫无遗忘。
咸丰元年(1851年),时逢咸丰帝即位庆典,特开恩科,袁行泰考中举人。袁行泰生平谨慎,严以律己,躬行节俭,做学问也不错,因此士大夫家争相延聘其担任老师,任教数十年,可谓桃李芬芳,镇海进士谢辅墀、直隶探花杨霁,均出其门下。他亦曾经担任定海景行书院暨义学讲席。
袁行泰孝敬父母,他北上赴京赶考之时,正好母亲患病,其依恋而不忍离去,后来迫于父命,含涕就行。第二年,落第的他留京准备再考,忽闻母讣,于是星夜驰归,哭声感动乡人。
此后,他顾念老父年迈,绝意进取,留在家里赡养亲人。后来被保举以“遇缺即选”知县用。但是袁行泰淡于名利,不愿浮沉宦海,故不仕。袁行泰留在家乡,做了一番公益事业,如协助乡绅陈乃瀚重建诚求堂(又名育婴堂),收养遗弃孤儿有善举。
袁行泰育有四子:长子袁之京,字怀西,入读杭州诂经精舍,是俞曲园的学生,历署安吉县教谕、建德县教谕、太平县训导等职;次子袁声扬,从军杭州,死于太平天国攻城之役;三子从商;四子袁宝森,也是定海秀才。
三袁合著《饮源集》
袁行泰工诗词古文,但是“留其稿以示子孙,谓不足以问世,讫未梓”。后来是他孙子袁可炳把祖孙三代的诗歌合集付梓,即《饮源集》三卷,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付印出版。
这本书的起因,据袁可炳叙述,他曾于甲寅(1914年)冬回家乡定海祭祖,在书箱里发现了其祖父的若干篇诗稿,回到杭州,他又整理了祖父袁行泰、父亲袁之京的其他旧稿,以及他自己回定海故乡祭祖的诗歌等等,三人各选一卷,最终汇编成《饮源集》三卷。
袁可炳,字麟黼,“乐琴书,耽吟咏”,善琴艺诗书,被称为风雅之士,著有《卧雪草庐吟稿》《橐笔吟》等集。
关于编这本诗集的起因,袁可炳曾经有诗《返杭有日赋此以示弟昆》,诗中说明传承家风的重要意义:“立志当为出岫云,此行何暇细论文。传家只要存清白,积学还须习典坟。墨耨笔耕思祖武,黄经袁古著乡评。临歧无语堪相勗,两字毋忘仗俭勤。 ”
他想通过《饮源集》汇编三代人的诗歌,把袁氏家族的书香文化、清白俭勤庭训世代相传。提到“传家只要存清白”,袁可炳告诉他的弟兄们,幼时闻祖父袁行泰说起过曾祖父留下的关于杨震清白传家的故事,大家应该以此为训。“积学还须习典坟”,袁可炳希望袁家后人多读典籍以积累知识,要对得起家乡人对“黄经袁古”的赞誉,要继承祖业把诗书之家传承下去。关于“俭勤”,袁可炳则以祖父的一副格言联语来共勉:仕途危险唯凭谨慎一点心,兢兢的走过去;生计艰难全仗俭勤两个字,缓缓儿做将来。
他把诗集取名《饮源集》,就是取“饮水思源”之意,把祖孙三代相传的家族文化通过“墨耨笔耕”呈现出来,并以此作为家族的宝贵财富。
饮水思源根在定海
《饮源集》一书得到了袁可炳众多前辈、文友的支持,扉页由著名书画家吴昌硕题篆,著名外交家、曾经担任驻美国旧金山领事的钱文选等为之作序。
袁可炳的好友钱文选在序言中也评论说:“(袁可炳)辑其大父伯鸿明府、尊甫怀西广文遗墨,合以己作,成《饮源集》,以明渊源之所自,懿欤休哉。是真能饮水思源,光昭旧德,宜乎渊远而流长也。”钱文选赞佩袁可炳“追本寻源,不忝前人”,而“预卜后世之济济绳绳,楹书永守,而绵诗教于不替也”。
其实,袁可炳将诗集取名《饮源集》,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抒写其对故乡定海的热爱,饮水思源,根在定海。《饮源集》中袁可炳所收录的自选诗,有很多诗篇是关于定海古城的历史文化,如《吊同归域成仁祠》《舟山宫井吊陈元妃》《览姚公池》《题衣冠墓》《游普慈寺》《游干大圣庙》等等。还有一部分诗篇则是关于其在定海各乡间祭扫祖墓的内容,此亦当属“饮水思源”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