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红火的“北蝉玻璃厂”

时间:2018年10月09日 00:00  作者:  点击:

三十多年前,舟山本岛北部一个三面环山的田野上,北蝉人艰苦创业,呕心沥血,从无到有,前后10余年时间办起了四家玻璃制品乡镇企业,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前期,北蝉人敢闯敢干,玻璃制品产业快速形成集群态势,产品畅销四方,被称为“玻璃之乡”。1985年,全乡年产各类玻璃制品6218.2吨,总产值1038.25万元。这个产业集群当时老百姓统称为“北蝉玻璃厂”。

五年时光从“一玻”发展到“四玻”

北蝉地处舟山本岛最高峰黄杨尖山西北麓、本岛中北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土地资源十分贫乏。民国《定海县志•方俗志》载:“北蝉形势如梯,水难蓄积,低田攘水,高田忧旱。”

北蝉玻璃厂,后来被当地人简称为“一玻”,1971年筹建。它是北蝉玻璃制品产业的起点,是北蝉玻璃产业技术人才培养、产品市场拓展的试验田。1982年至1986年五年时间,北蝉人在“一玻”基础上,先后建起了“二玻”、“三玻”、“四玻”。北蝉玻璃制品产业发展成长过程,是海岛乡镇企业艰辛坎坷发展之路的缩影。

北蝉玻璃厂,1971年4月由北蝉综合社筹建,在王家桥原轧米厂内,组织10余名青年姑娘,生产医药用玻璃滴管。是年11月,为扩大生产,在山潭庵建厂房四十余间,占地4500平方米。1975年2月置炉,生产玻璃拉管、船用灯泡。1979年下半年,生产保温杯,继而生产灯具,时有工人140余名,年产值120万元。1996年停办。

定海县北蝉玻璃器皿厂(二玻),1982年10月筹建,厂址在北蝉公社盐场内,占地12000平方米,建房30间。翌年12月建成投产,职工181名,生产大口瓶及其他玻璃制品,日产大口瓶3万余只,年产值158.40万元,年上交税金14.81万元,于1987年春,因产品滞销停产。

定海县玻璃瓶厂(三玻),1984年8月筹建,征用灯塔村外施家园土地11200平方米,厂房建设、设备购置等总投资在100万元左右。翌年4月5日建成,25日投产,时有工人240余名,日产大口瓶32000只,年产值200余万元。1987年初,因产品滞销而停产。

定海县啤酒瓶厂(四玻),1984年秋筹建,占地2400余平方米,厂址灯塔村外施家园,建设投资200万元。1986年7月建成,时有职工400余名,日产大口瓶8万只,年产值150.3万元,税金9.51万元,1987年春,因产品滞销而停产。

上下齐心成就北蝉“玻璃之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宽松政策,催发了无数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最为活跃的新生军,北蝉玻璃企业就是一个典型。

当年曾任北蝉玻璃器皿厂、定海县玻璃瓶厂厂长的杨友宣告诉笔者,1982-1983年筹建“二玻”时,他们在广泛调研中,发现当时整个浙江食品行业非常红火,舟山本地就有好多家水产食品厂,有舟山海洋渔业公司、舟山第二海洋渔业公司等这些大企业,还有不少乡镇食品企业,如螺门、六横等地都有水产食品厂,需要大量的大口瓶,市场供不应求,于是决定针对食品行业市场,以生产玻璃大口瓶为主。

为使新建的“二玻”生产更能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乡里组建了筹建班子,到衢州临平玻璃厂考察,在上海师傅指引下,他们觉得这里的厂房样子、炉子设计、生产机械等,都与原先的想法很相近,后来“二玻”就基本按照临平玻璃厂模式进行建设,采用自动供料机,做瓶模具半自动化,设备方面比“一玻”有大幅度提高。

考察回来后,乡党委研究决定“二玻”的生产设备一定要有一个高起点,向自动化生产发展,建设投资就需要50万元。地区及县两级政府部门对此十分重视,专门派人前往杭州省农行申请贷款事项。

有了一定资金支持,筹建组快马加鞭,选厂址,建厂房,购设备,请师傅,几个人分工负责,同步进行。厂址就利用淡水坑馒头山原来盐场的一块废址,山上设动力车间,山下建厂房。一年左右,“二玻”的厂房、设备就基本完成,1983年12月,“二玻”开始投产运行。

北蝉“二玻”投产运行正是处于各地乡镇企业加快发展的时期,当时各种生产原料供不应求。玻璃制品生产的主要原材料有天然矿石、石英石、烧碱、石灰石等,还有烧炉的煤块,要求5000大卡以上。北蝉“二玻”扩大再生产遇到的最大困难主要还是大卡煤块和纯碱,地区、县两级政府部门专门到北蝉开协调会,解决这些困难。

敢闯敢干产业从无到有

对于北蝉人来说,当年办玻璃制品企业,技术、材料是两大难题。

杨友宣告诉笔者,1975年,“一玻”扩大生产规模,当时就请了外地几家玻璃瓶厂老师傅来厂做技术指导,做兼职顾问,厂里还派出由副厂长何芳带队的十多名青年工人到上海玻璃瓶厂进行培训。开始生产的成品是技术含量较低的玻璃管子、汽水瓶等,后来随着设备的完善、技术的进步,产品慢慢扩大,有保温瓶、灯罩、玻璃高脚杯等产品。

“二玻”主打产品是用于装食品罐头的大口瓶,对瓶口的内外径与瓶盖之间精密度技术标准很高,要做到易于密封,以保证食品真空包装要求。为了保证质量过关,厂里从上海玻璃厂、耀华玻璃厂等大厂请了一些老师傅,作为技术支撑,每道程序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

当时厂里生产以烧煤为主,窑炉温度控制还没有完全做到现代化自动控制系统。关键性的玻璃温度、液面、窑压以及其他易变参数控制,除了仪器观测外,还需要人工现场仔细观察,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来把关,以降低损耗。所以厂里所有的生产环节基本都由上海师傅来负责,就连烧火师傅也是从上海请来,厂里也积极培养当地年轻的技术工人。厂里还制订了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建立了一个完善、科学的标准化体系,虽然是乡镇企业,但基本是按照国营企业模式进行生产管理。

杨友宣说,破解技术难题,可以借脑发展,借梯登高,但原材料购买当时真是太难了。当年为采购原料,他们是上天下地,走南闯北,乘绿皮火车,挤得浑身一股酸味,每次外出十来天,饮食也非常不适应,生活极其辛苦,那苦那累即使现在想来,也是眼泪汪汪。

杨友宣向笔者讲述了当年到天津采购纯碱的一件事。纯碱作为生产玻璃制品的助熔剂,是技术玻璃制品生产中重要的原材料之一,纯碱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玻璃制品的质量,但纯碱在当时是属于国家的短线产品,很难采购。厂里派出三个骨干,由主任余亚棠带队到天津碱厂,这是中国最早的纯碱厂,它的前身是我国民族化工业的第一个制碱企业——永利沽厂。

他们到了天津碱厂,被告知产品都是计划内控制的,没有办法可以帮忙。大老远赶到天津,一无所获,而厂里生产急需纯碱,真是欲哭无泪。于是他们到处找熟人进行疏通,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是天津市政府部门的一个浙江籍的领导亲自打电话给天津碱厂,希望厂里想些办法支持一下这么老远来的乡镇企业。厂里生产负责人考虑再三,表示只有一些车间生产装卸时掉落地上的纯碱等外品。杨友宣说,这样的等外品在当时也是非常行俏的,后来他们就用舟山鱼货去调换。

市场变化玻璃产品滞销

“二玻”投产后,生产销售非常好,1984年11月进行产业统计,一年所产生的利润就超过50多万元,不仅当年就收回投资,还极大带动了乡里经济发展。厂里采用三班制流水作业,正式工有170多个,职工总数在200人左右,年产值200万元左右,产品主要满足舟山本地水产食品产业需求,部分还销往黄岩、椒江等地。

在当年海岛地区乡镇企业中,北蝉的“二玻”已经是属于一个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了。

面对这样好的生产销售局面,乡里准备扩展新厂。乡党委、政府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调整充实了企业领导班子,实行厂长负责制,积极推行技术改革。后来的“三玻”“四玻”就是在“二玻”基础上进行扩建的,领导班子也主要是从“二玻”管理人员中抽调。

“三玻”投产后,产品除了大口瓶外,还有吊灯、灯泡、金鱼缸等其他工艺类产品,利润非常高,当年产值达到200多万元。

1986年,投产已三年的“二玻”停产修窑炉。

“四玻”原来设计生产啤酒瓶产品,由于成本太高以及技术力量跟不上等因素,后来也是生产食用大口瓶为主。

然而,市场风云突变,1987年,由于近海传统的捕捞资源不断呈下降趋势,渔场资源衰退减少,本地不少水产食品企业纷纷转产,玻璃大口瓶需求量大幅度减少,产品滞销,“三玻”“四玻”生产销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300多万元贷款资金还息还贷的压力非常大,乡里经过慎重研究,考虑到“四玻”有五台半自动制瓶机生产设备,作为新厂,还有免税的扶持政策,决定“二玻”停,“三玻”转,“四玻”保的策略。

“三玻”转生产灯泡为主,技术骨干重点扶植“四玻”生产。“四玻”生产设备先进,大口瓶产量很大,一个月可生产100多万只。虽然采取多种措施,但最终还是产大于销,产量越多,亏损越大。投产8个月后,于1987年春关闭。

三十年后的今天,回头看那曾经红火的北蝉玻璃企业,虽然有值得深思的一些问题,然而,如果我们能汲取当年北蝉人办企业的气魄,学习他们那种不屈不挠、敢想敢闯的精神,这也许是今天对那些仅存于乡志点滴记载,曾经为乡镇企业发展付出辛勤汗水的北蝉人的一种最好敬意。北蝉玻璃企业发展的背后故事,着实让我们为当年那些勤勤恳恳不畏艰难的北蝉人竖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