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香道·庙·学校

时间:2018年11月12日 00:00  作者:  点击:

据普陀区博物馆俞保根考证,“在元代,去普陀山进香的通道……第一条是国内外香客分别从宁波的镇海、郭巨、穿山等直接乘船到普陀芦花浦,再到塔岭下(即原孟嘉庙旧址)下船,翻越里山到沈家门塘头陈家后摆渡”(《普陀山的古香道与接待寺》·《浙江文物》2017.8第四期)。

孟嘉庙旧址在现东港街道南岙社区塔岭下村东首青龙山咀,万安桥边,明朝成化年前,这里曾经是舟山东部的一个重要商埠码头,尤其到朝圣时节,进岛的香客云集,客人上船下船,摩肩接踵的人流,商家吆喝的声音,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由于舟山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三江入海口,年年巨量泥沙涌积,历代百姓筑海塘捍卤蓄淡,陆域面积逐渐扩展,芦花浦(即“芦花岙浦,县东六十里。芦花岙。康熙《定海志》”)逐渐演变为芦花河,商船进不了孟嘉庙商埠。

据塔岭下村85岁村民吴由华回忆及塔岭下吴氏族谱记载:孟嘉庙始建于康熙三年,坐落于万安桥旁边。明前此桥直通大海,传有一位来自大陆的卖缸船,途中遇险,船主求菩萨保佑,后缸船果然顺利驶达万安桥。为感谢菩萨的救命之恩,卖缸船主在第二次来此商埠前,尽自己所能,制作高约50厘米,宽约45厘米的精致佛龛,内置彩釉瓷制圣像带到商埠,在万安桥旁建了小庙。“卖缸庙”由此得名。至清雍正中期,将孟嘉庙改谐音为“孟家庙”,嘉庆年间因香火旺盛,将庙名恢复为“孟嘉庙”。孟嘉庙多次修葺扩建,都有塔岭下村吴家人出资。

我上小学时已经办成完校,庙内有6个班级,教室6间,教师大办公室一间,教师寝室五六间,戏台一个。庙内地面均铺石板。庙外东、西两侧分别为学生上体育课和活动的场地。庙内的大天井,300余名学生集会尚有空余。

据《普陀教育志》记载,民国7年8月,芦花塔岭下孟嘉庙创办芦蒲乡竞明小学,时有3个年级,14名学生,教员1名。1950年改称芦东小学。邻村的南岙小学也先后两次并入芦东小学。芦东小学于2004年8月并入芦花中学小学部。

芦东小学鼎盛时期大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芦花乡(时称公社)的邵岙、里山、塔岭下、赵家岙、南岙等5个村的学童及附近芦花驻军子女均在此求读,由于学额爆满,一度在里山、南岙设低段教学点。这所农村完小走出了不少能工巧匠、干部和专家、学者,也解决了一大批驻当地驻军子女就读。

由孟嘉庙演变成芦东小学,这是我国办学的一个缩影。我国人口众多,一度时期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不少地方的学校都始于庙宇,使庙宇这一“公产”造福于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