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家族亲缘关系的投影。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家谱,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往往深藏于民间,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而随着时代变迁,家谱的史料价值、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档案部门和地方文史研究者的重视,家谱收藏也随之纳入档案、图书、文博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许多尘封已久的家谱走进公众视野。
我和家谱的第一次“约会”
我第一次切身领悟到家谱的文史研究价值,是前几年研究翁洲走书的时候。
翁洲走书,一直传说是起源于马岙的地方曲艺形式,其创始人是一名叫“安阿小”的农民,后来传到普陀六横岛,形成六横走书。经过多年传承,这一海岛独特的说唱形式,后来演变为“翁洲走书”。关于安阿小在马岙唱书的年代,舟山各地史志则各有说法。有的说是嘉庆年间,也有说同治年间。而宁波的民间文艺界人士,则认为安阿小是宁波北仑柴桥沃家人,原名沃小安,是因为参加太平军,在攻打定海失败后,流落定海乡间,隐姓埋名,以唱书为生。
带着疑问,2013年暑假,我前往宁波北仑沃家,走访了专门研究宁波曲艺史的乐炳成老先生,乐老先生向我出示了一份沃氏家谱复印件。据乐老介绍,沃氏后人在编写家谱时,曾在上海图书馆借阅《庐江沃氏支谱》,发现了其中关于沃小安不予“入谱”的说明。
《庐江沃氏支谱•补遗》,荣寿堂民国五年版。其涉及沃小安的说明,全文如下:“……清同治间,小安通长毛,结蟊贼,合伙伤于舟山。安漏网入下九流业,妄入谱名讳,规明不允。妻儿逐紫石,与沃无涉。后成效犹毋质疑。光绪丙午秋月望日,十七世孙同伟谨记。 ”
光绪丙午为1906年。这段补遗说明是沃氏十七世孙沃同伟于1906年记述。讲述沃小安随太平天国军攻打定海,“通长毛,结蟊贼,合伙伤于舟山。 ”失败后,沃小安“漏网入下九流业”,改名“安阿小”,在定海马岙一带演唱走书,以此为业,被沃氏家族认为是“下九流”业,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封建意识比较浓厚,认为农民起义大逆不道,同时轻视民间艺人,在这种情况下,沃小安被清除出家族,不予“入谱”。这份补遗就是说明沃小安被开除族谱的史实。结合定海马岙安阿小在六横传艺,与沃氏后人沃阿定、沃阿来的师徒传承关系,安阿小与沃氏应该是有家族关系的。
一份家谱,填补了“翁洲走书”历史研究的空白。关于乡村文化,正史的记录往往是有限的,而族谱具有文化、社会、史料价值,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益补充,也更为生动。由此可见,民间家谱是乡村记忆的宝贵财富。
逢人说家谱,收获非常多
在翁洲走书的研究过程中,我还专程来到六横大支村沃家,发现了六横的《沃氏家谱》,翻阅这本残缺的家谱,竟然发现了六横翁洲走书艺人沃阿定、沃阿来等人的谱系原名和辈分关系,并继而发现沃阿来的墓址,为翁洲走书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家谱史料,成为我从事地方文史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源。
此外,利用白泉金山村的《蒋氏宗谱》资料,我理清了抗战英烈蒋鉴的籍贯问题。蒋鉴,抗战时期被冯玉祥、邓颖超等称为“伤兵之母”“难童之母”,作为平民百姓的她,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抗战事业。关于她的籍贯,多数资料认定为宁波镇海人,唯有《合江县文史资料选辑》提及她是浙江定海人,并提及她父亲蒋昌炽的名字。在定海区档案局陈老师的介绍下,我在《蒋氏宗谱》里找到了蒋昌炽的名字,终于确认抗战英烈蒋鉴的籍贯。这一考证结论,后来在蒋鉴后人所提供的《蒋鉴自传》中得到印证。
舟山老家谱有多少?这是我同事翁老师研究的课题。自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和舟山图书馆一起开展舟山家谱的调查与收集以来,我也一直惦记着舟山家谱,希望能够助老翁一臂之力,早日能够把《舟山家谱提要》编出来。因此我经常和碰到的一些朋友聊家谱,不管认识多久,总要问一下,有没有见过家族的家谱啊,有时候七撞八撞还真能撞着几本。舟山乡村的民间老家谱还真是蛮多,新续的家谱也不少,看来老传统一直在延续。
我刚刚调到学校图书馆的时候,和同事舒老师说起家谱,他说老丈人是六横人,以前就编过一本虞家的新家谱,这不就撞着了么!
去年,在市博物馆参加双屿港历史文化研究会的课题研讨活动,遇到了六横俞书记,他也说起了六横家谱的事情,他说他老家就有俞氏家谱,哈,又有新收获啊!
在小沙大庙,参加清康熙时期定海知县缪燧诞辰300周年纪念活动,和几位老师一起回定海,同车还有两位女同胞,一位是广播电台的,还有一位是浙报的小姚姑娘,她来自金塘。金塘,这也是定海家谱的“高产区”啊。我随口问了一下,那你见过老家的家谱?小姚说,好像是有一本的。还真是巧!过段时间我们就前往金塘去采访家谱。
真是幸运,逢人说家谱,收获特别多。这也说明,历史文化名城舟山的文化底蕴真是蛮深厚。六横、金塘、北蝉、白泉等,这些耕读文化比较浓厚的乡村,民间的老家谱也多。
看来,我和舟山民间家谱的“约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