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八十余年,舟山杨家人终于找到了宁波宗亲——一本家谱让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世代相传

时间:2018年10月17日 00:00  作者:  点击:

定海马峙杨氏第三十世杨祥兴、杨先烘,三十一世杨有宣三人,在茅山村杨氏里三房天房祖堂前,与鄞州姜山镇茅山村杨氏第三十二世“光”字辈杨飞龙等人一起察看商谈这座已历经四五百年,见证斗门杨氏生根、立足、繁衍的杨氏祖堂的修复事宜,这是两地杨家人分离80余年后的第三次联谊。笔者有幸被邀请,二次目睹了马峙与斗门杨氏宗亲血浓于水畅叙情怀的感人情景,为此记之,以飨乡亲。

斗门杨家,枝繁叶茂

杨姓是中国大姓,族源复杂,其中弘农郡(浙闽一带有称关西郡)至汉太尉杨震五个儿子起,“四世三公”,扬名天下,故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而杨震被尊为弘农杨氏始祖。定海马峙杨氏与鄞州斗门杨氏皆尊杨震为远祖,始祖为宋元丰间明州观察推官鲁国公杨庆甫。

杨庆甫,祖籍福建蒲城,先祖是蒲城之世家。祖杨亿(974~1020),翰林学士,官至工部侍郎。父杨攸,太常丞。杨庆甫以祖荫授将侍郎,宋元丰间为明州观察推官,为官公正清廉,有惠政,约宋元丰二年(1079),任职到期,当地百姓遮道挽留,于是全家定居鄞州茅山陡(今写作“斗门”)。斗门杨氏从此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殖。

千百年来,杨氏子孙后裔铭记“清白传家”祖训,一以贯之,代代相传。斗门杨氏第五世杨简,宋乾道五年(1169)进士,创慈湖学派,与袁燮、舒璘、沈焕并称“甬上四先生”。杨简一生为官五十多年,“廉俭自持,民爱之如父母”。升为驾部员外郎时,老百姓“老稚扶拥缘道,倾城哭送”。“清白传家”家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杨氏后裔。

清乾隆三十年(1765)前后,斗门杨氏里五房之梅房下恭房二十五世杨一治迁居定海北蝉庄码峙山,即今北蝉马峙,成为斗门杨氏定海北蝉马峙分支之始迁祖。二百五十年风雨历程,斗门杨氏马峙分支在海岛安家立业,至今已衍传至三十四世“善”字辈(马峙第十代)。

一本谱牒,情牵两地

《陡杨氏宗谱》是舟山民间现存谱牒中最完整的家谱之一,现留存的谱本,前后经过四次修纂,首次重修是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陡 杨氏宗谱》共六册,其中“光绪版”全套五册,“民国版”一册。“光绪版”由二十五世杨东兰、二十六世杨本云主修,二十七世杨立程(号雪门)监修,特聘拣选知县奉化江迥纂修。“民国版”修于1935年,以第二十八世杨嗣震、杨芑伯为主纂。宗谱共二十卷(首一卷),谱载谱序、源流考、世系图、世系传、先训、家范、世德传、列女传等24项内容。

如此体系完备、内容详实的《陡杨氏宗谱》,其史料价值非同一般,可惜五六十前的那场“破四旧”之风,茅山杨家保存的宗谱被烧,让杨家人痛惜不已。

人民大学老教授杨先举,1930年出生,斗门杨氏第三十世“先”字辈,少小离家,对茅山杨家故土、故里、故乡、故居“有舍不断的情,忘不了的爱,割不断的年”。耄耋之年,他还带着远在海外的女儿来故土寻亲,其祖辈是几次杨氏宗谱修撰的“功勋”人物,曾祖杨相鋆,官名立程,是岁贡生,候选训导,是《陡 杨氏宗谱》“光绪版”的监修。祖父杨传澧,官名麟瑞,邑庠生,是《陡 杨氏宗谱》“民国版”的主纂,还是当地第一所全日制高级小学——蕙东小学的校长。然而,他却不知祖父的姓名,由于宗谱被毁,也无法查寻,心中有一种抹不去的痛。他在《漫漫小路杨先举八旬回眸》书中,就深切记述了祖辈留给他的点点滴滴记忆以及心中的遗憾。

马峙杨氏民国支谱修撰时间距今已有八十余年,马峙杨氏世系录至第三十一世“有”字辈。笔者在与杨氏第三十世杨先烘等人的交流中,建议他们能够续修支谱,让杨氏子孙后代有宗可寻,有亲可认,杨先烘也觉得自己有责任担负这一重任。

2016年5月,杨先烘与族长杨祥兴等宗亲多次商议后,决定修撰马峙杨氏支谱。杨先烘在《首辑陡 杨氏北马峙支谱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细读本支所存谱本,我们深悟“千秋万代,唯凭谱传”之真谛,更知“尊祖敬宗,首当续谱”之寓意……岁月沧桑,世事难料,若不尽快续修宗谱,由其弃置不扬,我陡 杨氏恐重蹈十五世前“谱亦无可查考”之覆辙,面临无承湮没之危机……如果在我们这代宗谱断修,世系失传,如何对得起先祖,如何向后人交待。

马峙杨氏一族虽说现在仅330余人,但修谱所涉及到的事项极为琐碎繁杂,修谱不仅是一项家族范畴之事,也是一项浩繁的文化工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还需要有责任心、担当性、有才学和对宗族状况稔熟于心的人来无私承担。经过诸位宗亲商量,成立了由第三十世“先”字辈马峙杨氏族长杨祥兴为总负责,杨先烘为主编的等七人组成的修撰小组。古道热肠、经验丰富的杨先烘成为大家所倚仗的主要修谱带头人,于是,这几位令人尊敬的马峙杨家人开始了杨氏支谱续修的一系列活动。他们挨家挨户,登记杨氏人员信息;归类纳萃,理清世系血源关系;访踪采穗,叙写先辈懿德高风。

6个月后,一本10万余字的《陡 杨氏北马峙支谱》初稿呈现在各位宗亲面前,这本支谱把马峙杨氏世系记述得条分缕晰,更令人惊讶的是谱中对马峙杨氏先祖先辈事迹置于重要位置予以浓墨重彩。马峙杨氏始迁祖传记,让杨氏子孙后裔铭记先祖恩德于心中;马峙杨氏“清白传家”家风,令人称颂不已;马峙杨氏近现代人物谱记,更是让人万分赞叹。

三次寻亲,情深意切

为了探寻杨氏先祖遗迹,更为通过修谱联宗结亲,2017年9月28日,杨先烘、杨祥兴等五人来到几百里外的鄞州姜山镇茅山村杨家寻亲,失联八十余年的定海马峙、鄞州斗门两地杨氏宗亲得以成功对接。

这次千里寻亲,意义非凡。对于马峙杨家人来说,亲历祖辈曾经洒下汗水耕耘过的热土,心中顿然升起对祖辈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敬佩之情。

250多年前,马峙杨家的始迁祖就诞生于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为了拓展生机,也许就是从村前这条通向大海的奉化江支流东江出发,九曲十八弯,再从宁波甬江口漂洋过海,最终来到定海马峙,看中了这乌龟模样的小岛,落叶生根,从无到有,拓展家业。对于茅山村杨家来讲,繁衍上千年的鄞州茅山大姓杨氏,由于老族谱五十多年前被毁,几年来他们是苦苦寻求斗门杨氏来龙去脉线索而无果,深觉有愧于历代祖先。如今,得知定海马峙杨家还保存着这本记载斗门杨氏世系变迁、历代祖先德业的老宗谱,心中多年来的纠结顿释,今后的续谱工作也就能够顺势而为了。

马峙杨家人到茅山村寻亲之后的一个多月,11月19日,斗门杨家八位宗亲也来到定海马峙村再叙宗情。在马峙经济合作社会议室,他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祖辈们留下的这本老宗谱,泛黄的纸页中,感受祖辈们沧桑厚重的创业历程。那次寻亲会上,斗门杨氏第三十一世“有”字辈、鄞州区农林局局长杨国财,在老宗谱中查到了他的祖父和父亲的名字,热泪盈眶,祖辈父辈们一直孜孜不忘的修谱心愿终于有了一个起头。两地杨氏后裔合影留念,分别时依依不舍,希望今后两地杨氏能够相互交流,不忘宗亲之情。

2017年12月中旬,茅山村书记杨氏第三十一世杨伟明打电话给杨先烘,希望能够把《陡 杨氏宗谱》复印一下,以备续修宗谱之用,他们已请鄞州图书馆地方文献馆来扫描复印,鄞州图书馆也非常希望留下这套珍稀的老宗谱作为馆藏。2018年1月15日,马峙杨先烘、杨祥兴、杨友宣三人携带着六大本老宗谱,再次踏上去鄞州茅山村的路上,笔者也有幸被邀请同行。

茅山斗门村,杨飞龙带着我们走访一处处记录着茅山杨氏祖先艰辛创业的遗迹。拜见那曾经供奉杨氏先祖神灵的老祠堂,遥看一望无际的东江上的百年斗门桥,勘察那口口相传几百年,令杨家人引以为豪的“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的遗迹,还有那不知历经几百年风雨的老宅旧院。

村前,望着连接鄞州茅山村和奉化儒江村的百年老桥斗门桥,虽很有点“老态龙钟”,但想到杨氏祖先当年就凭借滔滔江水之利,引水兴农,丰衣足食,让茅山杨氏绵绵不绝,深感来之不易。

杨家门前桥头,杨飞龙指着桥一侧陷入水泥地的一口石臼,说这就是当年武官下马后,给马饮水的老石臼。那已被岁月风化的老石臼,足以可见当年杨氏的社会地位与声望。据宗谱十六卷《世德传》所记,斗门杨氏祖辈载于史册的硕德鸿儒特别多。为官者能勤于职守,公正廉洁;平民大众能恪守道义,耕读持家。如第二世杨佐,始祖杨庆甫第二子,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至资政殿侍讲,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六世杨琛,宋绍熙四年进士,官拜国子博士;九世杨恕,任宁司知事;十五世杨时龙,世居斗门祖宅,性诚朴,孝祀祖先;宗谱“世德传”中当年倭寇扰掠,族人携眷纷纷外避,而杨时龙以庐墓为念,坚守祖宅;二十一世杨家甲,耕读为家,以岐黄之术济世,深得民众赞誉……

斗门杨家,如今还保存着不少祖辈留下的老宅院,其中有一幢被杨家人称为“大厅”的老祠堂,从其建筑风格来看,至少有六七百年历史,这大概是斗门杨氏用来祭奠祖先、祈求福祉的宗祠堂,也是宗亲聚首,联络感情之地。大厅正中间后梁楣上原来悬挂着一块巨大的“爱清堂”牌匾,现在还能十分清晰地看到当年挂牌匾留下的痕迹。“爱清堂”顾名思义,是鄞州斗门杨氏对远祖汉太尉杨震所创立的“清白传家”“四知拒金”祖训的推崇和敬仰。据杨飞龙回忆,他十来岁时,“大厅”中那块罩着黄布的“爱清堂”匾额被当作“封资修”清扫,他还捡到过几块从牌匾上掉下来的几个铜板。“爱清堂”牌匾虽然已被毁坏,但依然可以佐证斗门杨氏祖上的功名懿德。

在斗门杨家,每遇到年长的杨家乡亲,杨飞龙就告诉他们,这是舟山杨家人,他们送来了我们杨氏宗谱。于是大家都会自报辈分,嘘寒问暖,一点也没有陌生之感,让人甚觉亲厚和睦。

家谱留载着家族珍贵的文化密码,是家风家训家规最有力的佐证。作为一个移民文化十分显著的海岛城市,舟山通过家谱这一载体,增强与海内外“舟山人”的情感交融,这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