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邮驿史话

时间:2018年12月20日 00:00  作者:  点击:

一、从中国古代邮驿说开

远古时期,通信曾以“击鼓传声”和“烽燧”烟火方式传递。到奴隶制国家建立后,统治阶级为了治理国家,出于传递各种信息的目的,建立了驿站,并通过人、马接力传递紧急书简,实行了有组织的邮驿制度。我国古代,把邮政叫做“邮驿”。何谓“邮”?何谓“驿”?据我国东汉时学者许慎写的字书《说文解字》解释说:“邮”,字形-,“境上行书舍。从邑垂,垂,边也”。 “邮”是指古时边陲地区传递书信的机构。所谓“驿”,《说文》解释说:“驿,置骑也,从马,眞声”。 “驿”在古代即指传递官方文书的马、车。我国从周代开始设邮驿,步代曰邮,马传日驿。春秋战国时期,文字通信随之增多,书信应运而生,“置邮传命”载入经书。汉传改邮为驿,开辟通往西亚和欧洲的邮驿网路。唐时以首都长安为中心,有七条重要的放射状的驿道,通往全国各地。第四条是从长安至江浙福建的驿路,由长安经洛阳、汴州、泗州、扬州、苏州、杭州、越州、衢州直达福建泉州。唐代出现了叫做“飞钱”的汇款方式,当时还发行了叫做“邸报”的手抄报纸,通过邮驿传到各地。南宋时候,在东南沿海和北边的沿防地区,还先后建立了“斥堠”。这也是一种使邮驿通信军事化的措施。所谓“斥堠”,原来指边境上的哨兵,驻地常常选择在高地,便于望观察。此时把望、侦察和通信传递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带有军事性质的“斥堠铺”。这种传信机构,以传递军事紧急文书为主,为军事活动服务。后来,宋政府又置“摆铺”,仍由铺兵担任通信业务,和斥堠铺互为。宋代新置急递铺,元又有“站赤”之称,明代又把元时的站统称为“驿”,清时将“邮”、“驿”合二为一。清代驿传分驿递和铺递。后清政府于1866年将邮递业务委托海关办理。光绪4年(1878)7月,清代海关邮政发行我国第一套邮票“海关大龙”邮票。光绪12年(1896)3月20日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在1911年,全国邮界、副邮界总局达49处,邮政分支机构6250处,邮路总长达到19万公里。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年(民国元年)1月,废邮传部建交通部,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各地民间邮政业务相继开办,更名为中华邮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中国人民邮政。1991年,改称中国邮政。

二、定海旧时的邮驿和邮路

北宋时,明州州治仍在鄞县,辖鄞、慈溪、奉化、象山、定海(太平兴国初望海县改)、昌国(熙宁六年翁山县改)等六县。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宁宗赵扩即皇帝位,十月,下诏改明年元为庆元。因其在藩邸时,曾于淳熙六年(1179年)遥领明州观察使,乃升明州奉国军为庆元府,仍领上述六县。宋代邮驿制度以军卒代民役,按行驶速度设置了金牌、银牌和铜牌,至清雍正年间增设了“急递铺”,也就是现代的“快递”。唐代邮驿己显盛一时,用鹅卵石铺砌路面的马岙古驿道全长14公里,始建于大唐开元年间,从三江埠过叉河岭、长春岭、平石岭,直至定海城北门,是当时舟山与外界联络的重要邮路。舟山古代通信有文字记载的始于宋代邮驿,驿传制传承至民国二年(1913)交通部行文裁撤。据宋宝庆《四明志·昌国》记载:宋代昌国县属庆元府驿路,县设驿铺“依憩馆”。这是取唐代诗人杜甫《白帝城放船》诗中“劳心依憩息”句意。宋时驿道以明州府治为中心,往北出鄞县桃花铺(东渡门外),经清水坊清水铺、定海(现镇海)西门铺达定海(现镇海)县城,东自桃花渡,经鄞县育王河头河头铺、穿山芦浦铺,涉海抵昌国县(现定海)。据《定海县志》载:“宋熙宁六年(1073),昌国驿铺与明州间以船渡传递文件。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二月,以临安为两浙大都督府,改庆元府为庆元路。十四年(1277年),昌国县升州。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奉化县升州。元时浙江行省的庆元路,统属有奉化、昌国二州,鄞、慈溪、定海、象山四县。元称驿铺为“站赤”(蒙语邮驿译音),全国各地设有驿站1500多处,其中包括少数水站。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每10至15里或20里设一“急递铺”,其任务主要是传送朝廷、郡县的文书。明代称驿馆和邮舍。明洪武元年(1368),舟山设邮铺,置亭堠。明天顺年间,有中中千户所12堠,中左千户所13堠;驿路经穿山、育王等铺至府前总铺。据《定海县志》载:“明天顺年间(1457~1464),邮路自宁波府前总铺经穿山、育王等铺至南门外吊桥堍(今南珍桥)舟山铺。成化年间(1465~1487),舟山铺移至中中所左侧(今总府弄)。 ”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建定海县(原定海县改为镇海县)。清代称邮舍后称邮站,有两邮路由镇海始发到定海,一路出镇海南薰门渡浃江,经浃江铺、孔墅铺、莘岙铺、长山铺、陈华铺、穿山铺,涉海抵定海铺,邮路长190里。还有一路出镇海南门渡浃江,经浃江铺、莘岙铺至鄞县、鄞县育王河头河头铺、穿山芦浦铺,涉海抵定海道头铺。据《舟山市志》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水道邮路以定海为中心,西至宁波,北抵岱山,东达沈家门,南通石浦……清咸丰三年(1853),定海、沈家门设鄞县正和信局分局。五年,定海设正大分局。同治七年(1868),定海、沈家门、岱山设鄞县永义昶分局。光绪年间,三地又设鄞县永利、裕兴昌、永和分局;定海设永义昶、和泰、永利生信局,并在宁波、沈家门设分局。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月,设定海邮政分局,隶属宁波总局。清宣统末年(1911),定海直隶厅设有厅前、道头、螺头、盐仓、天童、岑港、梅塾、宝陀、孝顺、坝桥、南山、小岭和大青13铺。

民国3年(1914),开通甬(宁波)瓯(温州)水上邮路航线,兼运坎门、海门、定海等地邮。民国6年(1917)定海13铺废。民国8年(1919),有宁波至定海,定海至沈家门、岱山、石浦,沈家门至普渡(普陀山)、岱山、墙头和西周等3条轮船邮路。民国9年(1920)轮船邮路9条:县城至上海、宁波、台州、温州、乐清金清港、象山石浦、沈家门、普陀山、岱山高亭。25年,水道邮路增至4条,并有陆上邮路3条。日军侵占期间,邮路一度阻断。29年,辟沪定沈线(上海~定海~沈家门)轮船邮路,来往邮件均由上海局转运。32年,镇海至定海航线复航,邮件发运不再绕道上海。抗日战争胜利后,邮路恢复、增辟。至37年,有通大陆航船邮路4条,境内船班邮路11条,脚夫邮路4条。另有1条沈家门环行村班邮路。38年6月后,定海、沈家门、岱山邮局先后归福建及台湾邮政管理局管辖。是年7月,通大陆邮路阻断。1950年5月,定海、沈家门、岱山、高亭等地与宁波恢复轮船邮路。1951年9月,邮电合一,设邮电部定海邮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