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庙初建于明嘉靖年间(约1556年),当时,为了纪念抗倭的将领,在干石览的抗倭军原驻地(风箱斗山下的里邵庄)修建了这个庙。庙里供奉的是谁呢?据传,除了戚继光、俞大猷等声名远扬的抗倭名将外,还有一个叫李旭的人及他的两位夫人。
李旭何许人也?这里有个感人的英雄故事。李旭,翁洲干石览青龙山人,字永恒,从小能文好武,与同乡聪慧女子何友琴青梅竹马。年轻有为的李旭乡试成秀才后便与她完婚成了夫妻。嘉靖三十年(1551),李旭上京赶考,途经金塘洋面遭倭寇袭击落水,恰好被抗倭军将领俞大猷船队救起。俞大猷将军见李旭机智多谋,精通武艺,正是抗倭用将之际,且因休养已误了进京考试时间,便向戚继光保举他为干石览地区抗倭军首领。
时,倭寇头目王直(《明史》误作汪直。徽州人。人称“五峰船主”)正在干石览境内,见李旭的夫人何友琴貌美,遂起贪念,设计将其抢入倭船中。何氏临危不惧,与之周旋,夜色中,趁其不备,跳入西溪头海中,随潮流游到长白岛,遇抗倭将领黄应徽船队相救,后加入其军队。
何友琴逃离后,王直又看上了美女陈秀娟,情况危急,李旭正好从金塘回到干石览扩建抗倭军,设法救了她,她有意要嫁李旭为妻。何友琴不知下落,母亲思女心切,认了秀娟为干女儿,并允许她与李旭结为夫妻。婚后,他俩积极参与抗倭。
1553年,在戚继光的统领下,俞大猷、黄应徽等军队在金塘、岑港全面围攻倭寇,取得了定海抗倭史上绝对性的胜利。何友琴回到了干石览,几年的生离死别,夫妻重逢,悲喜交加,复成家人。人们为了赞颂他们,便修建了李家庙。
这个故事发生在500多年前的定海,或是可信的。是明舟山抗倭历史上的重要一笔。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大背景:
元末起至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活动十分猖撅。为消灭倭寇,明朝从嘉靖二十六年(1547),开始委派官吏,加强海防,展开抗倭斗争。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大肆侵扰浙东沿海。由兵部推荐,诏移出身贫寒、靠战功擢升为广东都指挥佥事的俞大猷从广东带兵到浙东、苏南平倭,受命为宁(波)台(州)参将。嘉靖三十二年(1553)三月,时,倭寇头目王直勾结倭寇进犯镇海关,遭到明朝守军的反击,退据金塘岛,集聚于沥港。由于金塘岛形势险要,官兵一时难以攻克。次年三月,浙闽提督王抒缜密地侦察金塘岛地形后,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遣参将俞大猷从沥港正面进攻,参将汤克宽从西堠门堵住倭寇退路,采用两面夹攻的战术,配合戚继光、邓城等将领,焚倭船数十艘,斩俘敌千余人。这场战斗也是舟山抗倭历史上首次大捷,影响深远。为此,俞大猷把沥港改称为“平倭港”。当地百姓为了褒扬俞大猷抗倭的业绩,又在沥港建立了“平倭碑”,以供后人瞻仰。
岁月流逝,时事变迁,清乾隆年间,李家庙失火成了废墟,移址于青龙山北面十亩地片重建。文革期间(1970年),李家庙被拆,建成干石览中学。 1994年,李家庙界下弟子筹资选址,1995年2月正式动工,同年10月在馒头山下建成。以后,陆续修建。规模日益扩大。现占地面积2660平方米,有庙房30间。庙里雕梁画栋,异彩纷呈,引人眼目。庙里有戏台与佛堂,是界下老年人的聚集之地,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
民间有许多的庙宇,总有一些你或许不知的传说与故事,只有走进它,才能领悟到它存在的价值。里面供奉的是谁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它们是乡民原始的精神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