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第一次海禁与朱元璋的禁海令

时间:2018年12月28日 00:00  作者:  点击:

关于定海历史上的第一次海禁,定海志书中均有记载。例如,清光绪《定海厅志》云:“明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辛巳,征南将军汤和克庆元,方国珍遁入海;己丑,征南副将军廖永忠会和讨国珍。十二月丁未,国珍降,浙东平;戊午,汤和廖永忠自明州海道取福州。 ”又云:“明太祖洪武元年二月,征闽师还,次昌国;海宼叶、陈二姓聚劫兰秀山,汤和为贼所袭,失二指挥。初,兰秀山贼叶希戴、王子贤等相忿斗,既而合力拒官军。三月,希戴等驾船二百余艘,突入府港攻城;驸马都尉王恭力战,获其巨魁。贼溃走,吴祯次昌国剿平之。 ”又曰:“洪武十九年,起遣昌国县海岛居民。时,定海之外秀、岱、兰、剑、金塘五山争利,内相仇杀,外连倭夷,岁为边患。汤和经略海上,起遣其民尽入内地。 ”

在民国的《定海县志》中,此次海禁也有记载,内容更为详尽。其文曰:“明太祖洪武十九年,命汤和经略海上,起遣昌国民尽入内地。二十年,昌国废置中中、中左二所。 ”又云:“先是洪武元年二月征闽师还,次昌国;岛民叶、陈二姓聚劫兰秀山,汤和为贼所袭,失二指挥。初,兰秀山贼叶希戴、王子贤等相忿斗,既而合力拒官军。三月,希戴等驾船二百余艘,突入府港攻城;驸马都尉王恭力战,获其巨魁;贼溃走,昌国副使吴祯剿平之。十九年,汤和经略海上。时,秀、岱、兰、剑、金塘五山顽民争利,内相仇杀,外连倭人,岁为边患。和遂奏请,起遣其民尽入内地。二十年六月,废昌国县,徙卫于象山县南天门山,以此地置中中、中左二所隶象山,二十五年改隶定海。 ”

上文所述,乃是定海志书中记载的第一次海禁的情况。其实,此次海禁并不仅仅限于定海,而是涉及浙南玉环、洞头等地。据有关史料披露,明洪武十九年(1386),因汤和向朱元璋奏称舟山“顽民争利,内相仇杀,外连倭人,岁为边患”,而撤废昌国县,并下令全部岛民撤迁到宁波镇海、天台等地。另据《舟山市志》记载:“此次迁徙,遣舟山四十六岛居民三万余人入内地”。后因紫微岛民王国祚上南京向明太祖面奏移民危害,这才准于在舟山本岛留下了岛民547户。

洞头。“明洪武十八年,朝廷因倭寇扰边,迁海中居民以虚其地,洞头列岛居民被迫内迁,诸岛荒废。 ”依此论之,洞头徙迁的时间要比舟山还要早一年。而在玉环岛,“明洪武二十年,朝廷命徙海岛居民于内地,并勒石历禁,居者死,耕者断足,港南遂被迁弃,就近止于港北者为数甚众。 ”依此看来,玉环迁徙的禁令,除“居者死,耕者断足”外,还有“午前迁者为民,午后迁者为军”等严厉惩罚,其禁令比定海更为残酷。据《玉环县志》载:“此次徙迁,合舟山、南田、岱秀诸岛11.5万余户。 ”以此可见,此次海禁的范围之广,规模之大,灾害之深,史无前例。

若从表象上看,此次大徙迁的起因,源于洪武元年二月,舟山秀山岛之叶希戴和王子贤率民军突袭昌国,杀了明军两指挥,致使信国公汤和恼羞成怒,向朱元璋谎报军情,以“清野之策而墟其地”,下令浙江众多海岛的居民被迫内迁。浙江的沿海岛屿从此成为一片荒芜之地,东海岸的岛民史也为之中断。

现今思之,实在是令人痛心而愤慨!

关于朱元璋的禁海令,从史料上审视,是明太祖的一项既定政策。自明王朝建立始,在整个洪武年间,每过两三年就有朱元璋重申海禁的记载。《明太祖实录》和《国榷》等史料记载:“洪武三年(1370),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下令撤销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宁波)、广东广州三市舶司。 ”这些都是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中国各王朝负责海外贸易的官方机构。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为由,下令严禁濒海居民私通海外诸国。洪武十七年二月,他又命汤和巡视浙江及福建沿海诸城,并下令“禁民入海捕鱼,以防倭故。 ”

为什么朱元璋要这么做呢?他的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出台禁海令的内因与外因又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当今的人们,往往以为朱元璋的禁海令因不明真相误听汤和的一面之词所致,或等同于中国自我封闭的一贯的闭关锁国政策。其实,禁海令的背后还有许多罕为人知的原因。

浙江《联谊报》刊登了朱永军先生的一篇文章,对此提出了不同解读,颇有见地。

朱永军先生在《朱元璋禁海令背后》一文中说:“明朝的海洋政策,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承上启下,又体现了全球历史巨变时期,中国海洋政策的走向。仅仅以外部的角度看待明朝的海洋政策是不够的,仅仅从内部的视角对它进行考察也是片面的。明朝200多年的历史,其海洋政策可以清晰地分成两个阶段,划分界限大致可以放在公元1500年左右。 ”

朱永军先生认为朱元璋的禁海令,更多只是军事政策,并不完全是政治或经济政策。元朝末年,义军四起,朱元璋最终独占鳌头,登上大位。但是,在朱元璋开国之时,当初参加造反的各种势力并没有全部归顺臣服,张士诚、方国珍两支武装力量逃往海岛或邻近的海国,成为朱元璋登基后的一大威胁。然而,对于明朝政府来说,当时最主要的威胁来自逃亡蒙古的元朝残余势力。明朝将重点军事力量放在北部边疆,防卫和追剿并重,而东南海疆的反抗势力威胁在其次。轻重缓急的选择,使得朱元璋对于东南海岸线上的敌对势力,只采取防守的政策。这便是朱元璋出台海禁政策的根本原因。

但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朱元璋作出“片板不许入海”禁海令的起因,只是防止沿海居民与不愿归顺的“逆贼”相通相济,是一种临时性的军事政策,捎带影响到海洋贸易,也只是暂时性的只进不出。外国来华的贸易,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朱元璋在位时期,朝贡贸易已经开始,但有来无往。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北伐,并镇守北京,其粮草和物资大多依靠海运,可见海上航运也未受禁海令的影响。朱元璋之后,明朝没有马上解除禁海令,主要是因其后代尊崇祖制的观念所致。但这一尊崇祖制的延续,基本上是形式主义。当人们说永乐皇帝朱棣派郑和大规模出使西洋属于违反祖制的时候,其实已经说明了朱元璋的禁海令已很快形同虚设了。

以此可见,与其说朱元璋在对外交往,尤其是与海洋国家打交道中有一种自大的狂妄心理,不如说他更多的是对海洋的深深恐惧。

朱元璋出身于内陆,后来一步登天,登上大位。尽管他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但其小农意识却还是牢不可破。他的言行表明,虽然穿上了龙袍,可他仍然不过是一个“小农”,一个帝国深宫里的小农。长久在内陆生活的人,初见浩瀚的海洋都会有一种眩晕感。而对一个企图控制他人的统治者来说,其心理就愈加微妙。海洋在他眼里太不可测了,如果在此之前,他还对自己拥有的力量信心十足,现在他却陷入了迷茫。就朱元璋个人而言,还有一些现实的因素,更加深了他这种对海洋的恐惧和沮丧的感觉。

元代末年,朱元璋削平群雄,方国珍部虽然多数投降了他,但还有部分则扬帆海上,继续与他为敌。对陆地上的负隅顽抗者,朱元璋可以穷追猛打除恶务尽,可是面对海洋,他却只能望洋兴叹,海洋让他既恼怒又恐惧。因在明朝之前,元朝大军远征日本,因突起的飓风几乎让元军全军覆没,这使朱元璋印象深刻。

他一再告诫子孙不要对海外用兵。海洋既然无法掌控,怎么办呢?朱元璋的唯一办法,一方面加强海防,另一方面关起门来,自顾自地经营他的“一亩三分地”。在他眼里,只有这样,他的家天下才是安全而且是可以控制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朱元璋的禁海令对定海及东海岛屿的居民造成了严重灾害,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蒙受了巨大损失,也使我国作为海洋大国的重要地位和历史进程受到了重创。正如司马光所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应该牢牢记住这惨痛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