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说定海古代县官

时间:2019年01月08日 00:00  作者:  点击:

壹.首任翁山县令王叔通

唐开元廿六年(738),越州鄮县令王叔通奏割越州一县,特置明州。更开三县,令成一州四县,称余姚郡。江南东道采访使齐瀚奏请朝廷允准,以古甬东境置县,以境内翁山而命名,赐名为“翁山县”。是年七月十三日,分贸阝县为贸阝、奉化、慈溪、翁山(今定海县)四县,以地属四明山区,设明州以统之,以秦昌舜为刺史。翁山县县治初设叉页河,后因叉页河土轻,移于镇鳌山旁(锁山麓)。又建学宫于霞山之麓。辖富都(今舟山岛及附近小岛)、安期(今普陀诸岛)、蓬莱(今岱山、嵊泗诸岛)3乡,隶明州(今宁波)。首任翁山县令由贸阝县县令王叔通兼。县令王叔通到任后在镇鳌山麓筑城池,周长五里。宝应元年(762)袁晁占翁山。大历六年(771)三月四日,因袁晁而废县治。这段史事在《唐会要》正文·卷七·十·一有载:“明州。开元二十六年七月十三日。析越州贸阝县置。以秦昌舜为刺史。仍置奉化、慈溪、翁山等县。慈溪以房管为县令。翁山以王叔通为县令。广德元年三月四日,因袁晁贼废。 ”

贰.建“舟山渡”的昌国县令赵大忠

赵大忠(生卒不详),三衢(今浙江衢州市)人,宋宁宗时进士。他的祖上是清献公赵忭。赵忭,字阅道,号知非子,宋仁宗景祐进士。其为殿中侍御史时,弹劾不避权贵,人称“铁面御史”。神宗时,除参政知事,卒益清献。嘉定十五年(1222)赵大忠任昌国县令,有善政。他到任后,叹:“昌国地隘民贫,终岁资浙右舟运以济艰食,一或不至,遂为沟中瘠矣。”于是详核户籍,以查清奸伪之人。并累积资金千缗,建立济民仓,储存粮粟平价销售,以备灾荒年急用,使百姓士民不会苦饥。昌国溪多岭陡路难行,他又平溪岭筑路便民通行。为了从便渔牧,他开始整治海埠。十六年(1223)赵大忠在道头建埠头,名“舟山渡”。由明州(今宁波)帆船两艘对开。由明州府差派江东寨兵撑驾。过渡乘客由县尉和府的都税院派员批历点放,过渡客人每名收钱50缗,不许超载,不许装运走私货物。并建驿铺舟山馆。嘉定间(1224)县令赵大忠还特别注重于兴学,选址堂殿、斋庑、垣墉、池圃,加以修复和新建,增加县学田产。他还与学子讲解经义,严格课程,严肃学风,使之学有所成。

叁.守正尽公的昌国县令葛洪

葛洪(1152-1237),初名伯虎,后改名洪,字容父,自号蟠室老人,浙江东阳南马镇葛府村人,后居城内葛宅园。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授昆山尉,给搬家钱6万,洪以此修葺宣诏亭;倍支俸米,洪谢绝,退还公库。葛洪自师从浙东学派学者吕祖谦,领悟其守身处世的“义命”真谛后,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始终以“究心职业,无愧禄养”自勉,恪尽职责,勤于政事,清正廉洁,不趋时势。任江淮督府僚佐时,葛洪殚精竭虑,上奏“条边十事”:“一择将帅,二擢偏裨,三公赏罚,四明牒报,五严教阅,六汰冗兵,七厚边储,八修城(厂郭),九立民社,十据形势。 ”十条戍边计谋,深得江淮督府赏识。嘉泰二年(1202)任昌国县令。嘉定间为枢密院兼国史院编修,又奏请严饬将帅呈报军用器材装备以杜绝弊端,被嘉纳。后任工部尚书兼侍读,国子监酒、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等职。绍定元年(1228)十二月任参知政事,封东阳郡公,守正尽公,不为苟合。葛洪仍然是尽心尽职,没有丝毫的松懈,不是整天忙于处理公务,整顿吏治,阅狱断案,增收节支,就是忧国忧民,赤胆忠心,奏疏上谏,恳请宋宁宗“广储人材以备任使”、“明诏给舍以尽徼驳”、“崇奖端清以善风俗”、“精择守臣以安田里”、“遴选监司以察守令”,励精图治,瘳痊民瘼,平息外患,脚踏实地地践行着自己忠君报国的政治理想。

葛洪作为一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胸怀的士大夫,平生清正廉洁,常以“职业无愧禄养”自勉,不攀附权贵。立朝正直无阿,尽言无隐,直抒胸襟,阐述自己对国策的看法,直言不讳时政的得失。建请将帅必奋不顾死,抚慰士卒,训练戎人,以图御敌。返归故里,创设义塾,延师育人。然忧国之念,无时或忘,临终尚问北边消息。二十六篇《涉史随笔》文章,以古喻今地抒发了葛洪“为人臣者尽力以事君,死生以之”的政治理念,集众人之长,谋天下百姓之福。《与乡令论推排利害》从实行推排法,革除地方赋税不均,根绝诡匿逃税这样一个角度,展示了葛洪为官一地、造福一方的历史事实;《乞旌表边将段政事上庙堂》一文,则是葛洪出于对抗金英雄段政的敬仰之情,为了不使其忠烈之事泯没无闻,要求给予褒奖和崇扬,激起普通民众仗节死义之心的奏疏。 昌国人应傃[莍字自得,号兰坡,绍熙四年(1193)进士,曾官乌程尉,湖南抚机。 ]在南宋嘉泰开禧年间(1201)辞官归里后,葛洪礼聘应傃于县城西竹山坡坐馆,教授邑人子弟,实行勤学者奖,惰学者劝,学子多有所成就。葛洪是学者吕祖谦的弟子,与四明楼氏家族有着密切关系。开禧元年(1205),从政郎、广德军军学教授楼镛为其作记,颂其政绩惠德。谓“容父之政,视民如子,惟恐伤之;视民之父兄犹其父兄,视其害民者不啻如害己。民以讼至庭,不忍鄙夷,为之明辨曲直,了无毫发枉哉。 ”宋人杜范也撰写的《宋参知政事守观文殿学士、通奉大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致仕、东阳郡开国公食邑五千六百户实食封一千四百户、赠少师葛公行状》一文,详细记载了葛洪经世济时、忧国忧民的感人事迹。葛洪在昌国县任职三年时,奖勤罚懒,兴学教化,精授技能,邑人务农为本,家有余蓄,因而政令畅通,民居俱安。民众对其感服,连缴纳赋租也不用催促,每每自动缴纳。葛洪离任时,昌国县民众感恩其德政,绘像立生祠于申义学馆。葛洪卒赠太师,封信国公,谥“端献”。《宋史》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