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桥街道连绵的群山中有一处峡谷叫狭门。从狭门水库往上,便到了这山谷之中,峡谷两边山峰峙立,谷底是一狭长的地带。沿着山谷往上,有清澈的山涧泻下,一路上“沙沙”的水声不绝于耳,仿佛身处深幽的仙境一般。
循着山涧向上攀援,半小时左右就能来到这里的“龙潭”,其间两股瀑布飞流直下,汇入龙潭,潭水清澈,水下的石头五彩斑斓,小虾小蟹休憩其中。村民郑阿三煞有介事地说:“这里有一处龙脉,这里就是龙头所在,上面还有一龙嘴。”
关于这处龙潭,也有一个传奇的故事。说的是明朝时有个福建乞丐讨饭至狭门,病死在汪姓人家的碾房里,汪家只好将死者埋在山顶,不想乱石坟穴正处一个龙嘴上,不久死者家中的水缸里显现皇家风仪的十八顶黄龙伞,死者子孙中了状元,由此发迹。后代感恩,一路探寻至此欲向汪家报恩,不料汪家主人因妒生恨,设计阻断龙脉,破了风水,自此两败俱伤。
虽然故事的结局不好,不论真假都展现了此处村民在这样浪漫的山水之中的一种寄托,他们认为这里的风水好,必有龙脉所在,才幸得皇帝亲临,自此风调雨顺。况且龙潭对古时舟山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太重要的作用,因为龙潭是源源不竭的清流所在。龙潭通海,这是古时舟山的共识,一旦遭遇天旱,人们必到龙潭求雨。
这处的龙潭也不例外。就在沿涧而上的途中,有一块石碑,传说就是村民祭拜求雨的地方。古时每逢旱天,村民们就齐备三牲,抬着松柏做成的龙轿,敲锣打鼓,到龙潭烧香供奉。
他们用一种极为特别的方法求雨。把一只绣花鞋抛入水潭,待潭中小鱼小虾围拢,就用网网上来,择其一当龙的替身,放在水桶中,抬回庙中供奉。若三日内下雨,就抬回放生。若三日内无雨,则把替身放在太阳下暴晒,让其亲身体验到民间干旱的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