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族历史的缩影

时间:2019年01月08日 00:00  作者:  点击:

位于定海白泉繁强村田舍王的王氏祠堂,建造历史已逾百年,且保存完好、规模宏大,在我市所有遗存下来的民间古祠堂中,可谓首屈一指。

据《王氏宗谱》记载,王氏“肇自周文王庶子毕公高之后代,后分书食采,至秦汉时,氏族始大,支派变蕃。”现居住于繁强村的王氏“自山东迁至定海城中,复自城中徙至白泉”。清初实行海禁,王氏家族尽遣内地,王氏十九世孙贡生王昌科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白泉王氏篆修宗谱序》中这样写到:“清,定鼎之初,徙舟山居民于各郡县,我祖宗流离颠沛侨寓于杭,迨康熙二十八年,朝廷始议复,我祖宗重回故土,来守先茔。王金旭老先生曾告诉笔者,王氏家族从山东迁移到白泉繁强,已有13代,有260余年历史。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王氏祠堂于民国五六年间开始建造,大约民国十二年(1923)完工。原祠堂走马楼形式,据说在民国二年(1913)三四月份有一个族人在祠内烤仔蟹不幸引起火灾,烧毁了祠堂。王氏祠堂建于村口显要位置,前面曾是一片宽旷的田野,现在祠堂前还有千平方米的广场,可供族人祭祀、聚会等。祠堂合院式建筑格局,坐北朝南,三开间三进,分为门厅、正厅和后厅。建筑面积43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门厅中间为宽敞的大门,正厅有180余平方米,用来祭祀、喜庆等事务。两厅之间是85余平方米的天井。左右两边山墙高出屋面四五十余厘米,能挡住狂风暴雨,起到保护屋面的作用。整座祠堂看上去十分庄重威严。

王氏祠堂建筑不仅在空间上能充分满足族内各种事务的举行,而且建筑精雕细刻,十分考究,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艺术,这也从一个角度显示了当年王氏家族的实力。祠堂门厅是整座王氏祠堂的门面,它高出地面四五十厘米,底下用四层坚硬的长石条相叠,面上是青砖,整个墙面不开窗。正门居中,前面有五个石阶,两扇乌漆大门显得十分高大威严。大门两边前墙以花岗岩石雕刻做成墙脚,高55厘米,宽70厘米,雕的是二狮滚绣球和万年青等寓意吉祥的图案,雕刻古拙生动。

进入王氏祠堂,前后要跨过二道门槛。经过门槛,便就是祠堂的天井。站在青石板铺就的天井里,一种清空感、神秘感在心中油然产生。王氏祠堂的正厅,是整座祠堂建筑设计最讲究的,文化韵味也十分浓厚。正厅采用抬梁式构架,中间有六根浑实圆柱,用花岗岩石做柱础。前檐柱与金柱间栏上设卷棚,两端的山墙是砖墙承重。正厅不设屏门,敞开式面对天井,光线充足明亮。厅内梁架构件都有细致的雕刻图案,雀替、梁罩、枋等都雕刻了龙凤呈祥、喜上眉梢、松鼠松果等吉祥纹饰及群仙贺寿、福寿双全、桃园三结义等民间传说,寓意十分丰富。尤其是梁罩上所雕的图案,构图巧妙,浮雕、沉雕和圆雕汇集于同一个画面上,形象生动,画面立体感强。而王氏祠堂特别之处还在于祠堂屋脊的装饰,除我们经常看到的屋脊正中间朝南字碑上塑有福禄寿外,其背面浮雕的是我们很少见到的一幅“呕血谱”图,旁边还刻了一卷书。相传北宋围棋国手刘仲甫在骊山与一乡下老媪对弈一百二十着,被杀得大败,登时呕血数升。人称这位老太婆为“骊山仙姥”。这局着着精警、实非常人所能的棋谱称“呕谱”。整个图案有这样一个明显的寓意,是对书香门第的追求,希望那个骊山仙姥保佑本族多出才子。

王氏祠堂大门正前方原还立有二杆旗杆,在过去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只有家族中有人取得四品以上官位的,才有资格竖立这样的旗杆,虽然现在已无确切资料说明当年王氏祠堂为何能够享受此种荣耀,但这两根旗杆是王氏家族荣誉的象征。历史上,白泉田舍王的王氏家族确实出了一些人物。清顺天举人王修允就是其中的一个。

道光五年(1825),对白泉田舍王的王氏家族来说,有一件光宗耀祖的喜事,36岁的王修允中了顺天举人。据《王氏宗谱》记载,嘉庆二十二年(1817)前后,学政汪文端视学浙江,按试至定海,28岁的王修允因“贤而能文”为汪文端赏识,并随京受知于汪文端,留京师十余年。后以道光乙酉顺天举人的资格,任江西大庚知县。以后又任江西鄱阳、河南沈邱县知县。光绪戊寅(1878),这一年,王修允二儿子和三儿子家同时被授予“钦旌节孝”匾额。

王修允有九个儿子,一个女儿,可惜其中不少正当壮年便早逝。长子慈德为近代学术名家定海紫微人黄式三之婿,国学生,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卒于咸丰七年(1857),享年44岁。次子懋德,生于嘉庆二十年(1815),卒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只在世28年。去世之时,儿子健行才6岁。其妻俞氏含辛茹苦、教子有方。健行成年后没辜负母亲的期盼,以廪贡生资格入太平府当涂县(安徽)籍署婺源县教论,东留县训导,后娶当涂县举人圻公孙女夏氏。俞氏卒于光绪十九年(1893),寿登79岁。同治丙寅(1866),闽浙总督左宗棠题给“茶若松青”匾额,光绪戊寅(1878)获得“钦旌节孝”匾额。

三子慧德,生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卒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在世也很短,26岁就离去,“无出,以兄子健行兼承其祀。”其妻钱氏卒于光绪十九年(1893),寿登74岁,也于光绪戊寅(1878)获得“钦旌节孝”匾额。王修允“其后裔现居当涂县之黄村及护驾塾等处,惟第四子念德房下居故里。”留在白泉故乡的王修允第四子念德一房,字季兹,从九品衔,生于道光三年(1823),生一子,名为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