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国州同知 干文传与翁洲书院

时间:2019年01月16日 00:00  作者:  点击:

干文传,何许人也?近日,笔者查阅了《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叙官篇中有载:“同知州事,一员。俸钱月十五贯,职田二顷。”元至正志云:“昌国州同知干文传,进士出身。承议郎。延祐四年三月之任,在任六年,有政声。”明天启舟山志《祠庙》篇载:“干大圣庙,先在金塘乡。永乐初,众信移建城之北。”上述记载,还是比较简单。但是,到了清朝,在康熙《定海县志》及光绪《定海厅志》中,对此就较为详细记载了。

康熙《定海县志》曰:“干文传,字元鸿,鸡泽人。由荐辟,任昌国州同知。果断明敏,勤于吏职。至正改元,迁新安知州。以去,民遮道攀车,如失父母。”

光绪《定海厅志》云:“干文传,字寿道。平江人。登延祐二年(1315)乙科进士,授同知昌国州事,累迁长州、乌程两县尹,升婺源知州,又知吴江州。文传长於吏治,所至有声。自始至昌国,置儒学书籍,建翁洲书院礼殿,以振兴文教为己任。其有顽犷不率教者,柔之以恩信,亦为之丕变。初,长官刚愎自恣,文传推诚以待之久,乃自屈服。盐场官方倚转运司势,虐使州民家业破荡,文传语同列曰:‘吾属受天子命以牧此民,可坐视而弗之救乎?’乃亟为陈理上官,莫能夺民,赖以安住。在任六载,政声懋著。将去,民遮道攀车,如失父母。至今城中与紫微庄天童、金塘乡柳巷俱有干大圣庙。”

然而,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干文传的生平,笔者又查阅了有关资料。《人物简介》云:“干文传(1276———1353),字寿道,号仁里,晚号止斋,平江(今江苏苏州)人。先世以武弁入官,父干雷龙始以文易武。十岁能属文,用荐为吴及金坛两县学教谕,后长饶州慈湖书院。延祐二年(1315)登进士第,授昌国州同知,历长洲、乌程两县尹,升婺源、吴江知州。至正三年(1343)召入朝,预修《宋史》,书成,授集贤待制,不久以嘉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干文传长于政事,其治行往往为诸州县之最,有古循吏之风。韩伯高廉访浙西,曾作《乌程谣》以纪其绩。喜接引后进,考试江浙、江西乡闱,所取士后多知名。为文务雅正,不事浮藻。《元诗选·三集》录其诗五首,题《仁里漫稿》。生平事迹见《元史》卷一八五、《元诗选·三集》小传、《元史类编》卷二七、《元书》卷九十等。”

近日,笔者又查阅了《元史·干文传传》,意外地发现他在昌国任期内的许多政绩,记载得十分具体而传神。史曰:“干文传,字寿道,平江人。祖宗显,宋承信郎。父雷龙,乡贡进士。宗显之先世以武弁入官,而力教其子以文易武,故雷龙两举进士,宋亡,不及仕。及生文传,乃名今名以期之。文传少嗜学,十岁能属文,未冠,已有声誉,用举者为吴及金坛两县学教谕、饶州慈湖书院山长。仁守诏举进士,文传首登延祐二年乙科,授同知昌国州事,累迁长洲、乌程两县尹,升婺源知州,又知吴江州。

文传长于治剧,所至俱有善政。自其始至昌国,即能柔之以恩信,于是海岛之民,虽顽犷不易治,至有剽掠海中若化外然者,亦为之变俗。初,长官强愎自恣,文传推诚以待之,久乃自屈服。盐场官方倚转运司势,虐使州民,家业破荡,文传语同列曰:‘吾属受天子命,以牧此民,可坐视而弗之救乎!’乃亟为陈理,上官莫能夺,民赖以免。长洲为文传乡邑,文传徙榻公署,无事未尝辄出,而亲旧莫敢通私谒。会创行助役法,凡民田百亩,令以三亩入官,为受役者之助。文传既专任其县事,而行省又以无锡州及华亭、上海两县之事诿焉。文传谕豪家大姓,以腴田来归,而中人之家,自是不病于役。其在乌程,有富民张甲之妻王,无子,张纳一妾于外,生子,未晬,王诱妾以儿来,寻逐妾,杀儿焚之。文传闻而发其事,得死儿余骨,王厚贿妾之父母,买邻家儿为妾所生,儿初不死。文传令妾抱儿乳之,儿啼不就乳,妾之父母吐实,乃呼邻妇至,儿见之,跃入其怀,乳之即饮,王遂伏辜。丹徒县民有二弟共杀其姊者,狱久不决,浙西廉访司俾文传鞫之,既得其情,其母乞贷二子命,为终养计,文传谓二人所承有轻重,以首从论,则为首者当死,司官从之。婺源之俗,男女婚聘后,富则渝其约,有育其女至老死不嫁者;亲丧,贫则不举,有停其柩累数世不葬者。文传下车,即召其耆老,使以礼训告之,阅三月而婚丧俱毕。宋大儒朱熹,上世居婺源,故业为豪民所占,子孙诉于有司,莫能直,文传谕其民以理,不烦穷治而悉归之。复募好义者,即其故宅基建祠,俾朱氏世守焉。有富民江丙,出游京师,娶娼女张为妇,江既客死,张走数千里,返其柩以葬,前妻之子因苦之,既而杀之,瘗其尸山谷间。官司知之,利其贿不问,文传乃发其事,而论如法。文传莅官,其所设施多此类,故其治行往往为诸州县最。韩镛时佥浙西廉访司事,作《乌程谣》以纪其绩,论者谓其有古循吏之风。

至正三年,召赴阙,承诏预修《宋史》,书成,赏赉优渥,仍有旨四品以下各进一官。擢文传集贤待制。亡何,以嘉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八。

文传气貌充伟,识度凝远,喜接引后进,考试江浙、江西乡闱,所取士后多知名。为文务雅正,不事浮藻,其于政事为尤长云。”

从上文记载中,可知干文传,关心百姓,果断明敏、勤于吏职,长于政事,是个不可多得的清吏。不说别的,就说他在昌国任期六年中,以振兴文教为己任,“置儒学书籍,建翁洲书院礼殿”,做了不少好事、实事。尤其是对待“长官”,以诚相待,“乃自屈服”。对待“顽犷不率教者”,柔以恩信,使之“丕变”。尤其是对待那些被倚势“虐使”的盐场州民,更是关怀备至。干文传曾动情地对同僚说:“吾属受天子命以牧此民,可坐视而弗之救乎?”于是他不畏权势,“陈理上官”,据理力争,从而为民解忧。故而,当他离开昌国时,舟山百姓是“遮道攀车,如失父母”,可见其政声之好及百姓中的威望之高也!

在此,笔者还想着重谈谈干文传与翁洲书院的关系。据《大德昌国州图志》载:“翁洲书院在州治之北,宋师机应公傃读书之所,登进士第。侄应公傜系接踵,魁多士,官至参政。於淳佑年间,理宗书赐‘翁洲’二字,因以为名。宗族姻党之子弟肄业於中。……”这是翁洲书院的建院缘由及其来历。

另据州判官冯福京记:“翁洲书院,往宋参政应公葺芷先生读书之所也。先生由此奋身,以词赋魁天下士;立取要官,荐登政府;急流勇退,归荣故乡。翁洲为昌国之别名,理宗书以宠,光其居第。先生遂以扁书院,延师其间,率其子弟及族之人与,夫乡之俊秀皆造焉。讲肄程式,一遵晦庵朱文公白鹿洞规。衿佩赞礼,乐晋秩宗,乃(大德志作‘实乃’)为一方精舍之望。先生遗世,越三十年。大元混一,行省例取,以充山长之选。……”上面这段话,判官冯福京把“翁洲书院”与朱文公的“白鹿洞书院”相提并论,以见其地位之显要。

那么,翁洲书院与干文传又有何干?《至元四明续志》中则有明确记载。文曰:“翁洲书院在州治北,宋穆陵旧扁之名,以赐参政应傜系。入国朝,其孙翔孙元贞间(1295—1296)拨田创基礼殿,奉宣圣燕居像,别建祠祀先贤朱文公。十一年(大德十一年,1307)为飓风所仆。延祐七年(1320),同知干文传鼎建礼殿台门。……”又云:“至大未改元之前年(元至大改元三年为1308年),岁在丁未秋(大德十一年,丁未,1307年),飓风大作,院毁,不支一木。昉延祐庚申(1320年),至垂纪至元戊寅(至元戊寅为1338年),垂二十年稍复。故殿宇仪门成於知州燕公赤不花,同知干文传,鼎东西庑为屋,以间计者六。……”

这就是说,1307年飓风大作,翁洲书院因此殿宇被毁,损害严重。同州知事干文传等十分重视,想方设法重建殿宇仪门,使之修复如旧,实乃功德无量也!

综上所述,干文传,作为一个昌国州的同知,他在定海任职仅为六年,但重文崇教,体恤百姓。故而,当他离开昌国时,当地百姓“遮道攀车,如失父母”,其场面令人感动。然而,对于当今的定海人,我们将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俗话说:“当官一任,造福一方。”首先,作为当政者,一定要胸怀宽广,心系百姓。实实在在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若当地百姓遭遇不公平待遇和受到不应有的欺侮时,当政者应该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为民请命,甚至不惜丢掉乌纱帽,这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这种道德风范与清吏作风,与当前中央提倡的“以民为本,勤政于民”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崇儒重教”是定海的优良传统及定海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要像干文传关怀翁洲书院那样,进一步关心和重视定海的教育事业,使之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