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出版的《浙江通志·清代卷》在《海外贸易与海内外文化交流》一章中指出:“舟山定海,是中国最早向欧洲国家开放的商口之一,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十六、十七世纪,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商人先后来到中国东南沿海活动。明代嘉靖年间的双屿港就曾成为葡萄牙等国从事海外走私活动的大本营。到十八世纪中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主要是被我国民间称为“红毛”的英国商人。
在定海设浙海关分关
清初,因东南沿海存在明末遗臣和郑成功的反清复明势力,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不准片板、粒货入海。经过二十多年征剿,海上太平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海禁”解除,清政府宣布,在江、浙、闽、粤四省各设海关一处,与外国通商。浙江海关设在宁波镇海,后迁至宁波城内。
十八世纪,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推销他们的商品,扩大海外市场,地大、物博、人众的中华帝国自然成了他们的首选目标。康熙朝“海禁”一开,英国商船便纷至沓来。英国商船到宁波要经过舟山,其间多有不便。如康熙《定海县志》所言:“凡商船出洋回洋,出入镇海口,往还百四十里,报税给票,候潮守风,又蛟门、虎蹲水急礁多,绕道涉险,外国番船至此,往往目帆而去……”为方便外国商船来华贸易,浙江海关官员多次向朝廷提出,将浙海关从宁波迁到定海。康熙三十三年(1694),浙海关监督常在最早提出这一建议,末获批准。康熙三十五年(1696),浙海关李雯再次向朝廷提出这一建议,户部认为在定海设关,必须要花一笔钱象广东那样建一座“红毛馆”,而宁波那边的海关署又将废弃,浪费太多,还是不予批准。康熙三十七年(1698)浙海关监督张圣诏又一次要求定海设海关。他跟户部说:“定海岙门宽广,水势平缓,堪容外国大船,可通各省贸易,海关要区无过于此。自愿设法捐造衙署一所,往来巡视,以就商船之便。另设‘红毛馆’,安置红毛。夹板大船人众,可增税一万余两。”张圣诏把理由说得很充分,你说怕花钱,如今我不要你一两银子,建衙署和“红毛馆”的经费全由我来筹集解决。这样每年可多征税一万余两,有什么不好。这下户部再也没理由回绝了,终于“部议覆允,奉旨依议”,不过宁波海关仍旧保留,定海海关属浙海关分关。
定海分关衙署称榷关公署原建在定海城内,今芙蓉洲路靠近解放东路处,那里至今仍保留有“钞关弄”这一地名,所谓“钞关”,即指当时的榷关公署。后来为方便外商报关,榷关公署迁到了道头。浙海关定海分关额定红毛税银一万两。也就是每年要上交税银一万两。
西道头建起“红毛馆”
张圣诏没有食言,很快在1699年将“红毛馆”建起。当年建在定海西道头的“红毛馆”是何模样,我辈已无缘得识。对此,袁定华老先生在一篇回忆文章里有所述及,因为他在道头开木行,看到过“红毛馆”。他说:“红毛馆在定海西道头,是座高大西式建筑物,其屋面南背北,广约十五丈、深五丈,凡两层,四周皆筑围墙,分间也然,不用一柱,上架桁梁。窗户高敞,檐牙高啄,垩之粉色,颇觉壮观。西南辟有小园,护以短篱,纷植花木,凿池蓄鱼,架笼饲鸽,虽具体而微,却颇幽邃。”从袁先生的描述来看,“红毛馆”是一幢相当气派的花园洋房,长45米(十五丈),宽15米(五丈),两层楼,粉色的围墙,窗户高敞、檐牙高啄,中西合璧。建筑面积不小,将近有1400平方米,再加上一个小花园,占地面积大概有1000平方米。这在道头众多简陋的木结构民居中显得鹤立鸡群,特别养眼。老百姓称它为“红毛馆”,还有个美称,叫“西洋楼”。
“红毛馆”建成后的第二年6月,即有“未氏罗夫”和“未里氏”两只红毛夹板船前来交易;8月又来“庐咖喇”船一只,9月,再来“飞立氏”船一只,洋人商船来定海陆续不绝。如志书上所说“一时称为盛事”。当时的进口商品主要是棉布、哔叽、直贡呢、毛织品印花布和棉纱,出口商品主要是茶叶、蚕丝、丝织品和瓷器等工艺品。因为定海设了分关,英国东印度公司专门派出监督驻在定海,管理来浙英商的贸易事务。至于来贸易的洋船到宁波报关还是到定海报关,全凭洋商自愿。“东西洋船愿往宁波者,听其驾赴宁波;愿往定海者,听其停泊定海。”在定海由“红毛馆”接待,报税给票、交通食宿一切安排妥贴。
英国商船舱容很大,船底有双层夹板,十分坚固,称“夹板船”。康熙《定海县志》介绍说:“英圭黎至中国,水程数万里,舟行半年余。船式夹板,头尖尾大、蓬桅逐级增减,与中国殊,虽逆风亦可戗驶。船舱极深,梯级上下凡三层,船底夹帮双板,涂灌松脂、桐子油,坚硬若铁,能敌风浪。”英商就是驾着这种夹板船来华贸易的,货物中有时会夹带鸦片。康熙四十年(1701),来定海贸易的英商凯切布尔,其货物就夹带着走私鸦片100箱,被清政府查处。
乾隆朝浙海关遭封
乾隆二十年(1755),发生一起英国通事(翻译)洪仁辉肇事事件。当时,洪仁辉和总商喀喇生率商船先到定海,接着到镇海,向宁绍台道提出,他们要在定海收饷,货则装到宁波。宁绍台道认为他是无理取闹,不予理睬,并派人上船检查货物,竟发现有枪炮、火药。此事上报朝廷,引起乾隆帝重视。清政府担心外人来沿海贸易,长此易生事端,于是下令除广东一口外,其他各口一律封闭。江、浙、闽海关,包括定海分关全遭封闭,合法的对外贸易终止,存在了58年的“红毛馆”至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乾隆二十二年(1757),定海分关被封闭,但英国人不甘心,通过多年贸易,他们对舟山地位的重要性越来越有所认识。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在《澳门新闻报》上撰文说:“此岛(舟山)乃系在中国之中,邻近之处皆系富厚省份,又与产茶叶、丝发(湖丝)之省份相近。即在其内地之港口亦系甚好,可为外省贸易之大市镇。我等若由中国人手内夺得此岛,即定必令此岛比广东省城更为紧要。舟山之天气甚好,地土肥美,而居民亦甚稠密。在此岛上有定海城,即在于今天亦系大贸易之处。此岛之样子正与新加坡相同,大抵比新加坡更宽大。”(据《浙江鸦片战争史料》)
英国人企图冲破清政府的禁令,让定海海关重开。乾隆二十四年(1759),又是这个洪仁辉,受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乘“成功号”货船驶泊定海要求贸易,未能得逞,便想进宁波港,遭当地政府驱逐。洪仁辉闯关不成,还不死心,北上到天津,用银钱贿赂官员,要他们奏告朝廷,解除禁令。乾隆帝得知其中详情,将受贿官员等人捉来处死,把洪仁辉押解到澳门圈禁起来。关了三年后,再将其驱逐出境。英人意欲冲破禁令的图谋彻底失败。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事隔30多年,英国人又想出一个主意。乾隆五十八年(1793)7月,英国政府派出专使马戛尔尼率领拥有600多人的使团来华,以庆贺乾隆“万寿”(83岁寿诞)为名,实为要求占有舟山,扩大通商口岸,特地来跟清政府谈条件。随马戛尔尼来的有“印度斯坦”号等5艘商船,于当年7月1日至舟山,停泊在定海道头港。
马戛尔尼到北京面见乾隆帝,代表英国政府表示庆贺,同时向清政府提出6条要求。其中第1条便是增开舟山、宁波、天津为通商口岸;第3条则是要求将舟山群岛的一个岛拨给英国,以便英国人居住和存放货物。
乾隆帝是怎么答复的呢?据刘半农《乾隆英使觐见记》载,乾隆回复给英使的“敕书”说:“据你的使臣请求,你国货船欲来宁波、舟山、天津收泊贸易……实不可行。你国使还欲求舟山附近一小岛供商人停歇,收存货物,亦不可行。”两个“不可行”,让马戛尔尼碰了一鼻子灰。
不过,乾隆帝还是要显示他天朝大国、礼仪之邦的宽容和气派,恩准马戛尔尼带来的“印度斯坦”号那条商船可以免税采购中国的货物,同时给予马戛尔尼一笔赏赐,还说:“先期同往舟山的管船官役六百余人,虽未来京,朕亦厚加赏赐,使他们同沾皇恩,一视同仁。”马戛尔尼受皇帝特许,为“印度斯坦”号在舟山采办了满满一船免税的茶叶和生丝,狂赚了一票。他的中华之行总算没有白来。马戛尔尼在中国待了将近半年,到1794年1月才回去。
马戛尔尼碰壁回去,而英国政府想占有舟山之心始终不死。文的不行,就来武的,加紧策划侵华战争。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禁烟,英政府找到了由头,以保护英商利益为借口,于道光二十年(1840)发动了鸦片战争。战争锋芒首先就指向舟山。如英国驻华商务义律在当年4月3日给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密件中所说:“立刻用武力占领舟山岛,严密封锁广州、宁波两港,以及从海口直到运河口的扬子江江面,”然后“要求清政府‘正式’把舟山岛割让给女王陛下,并以充分而毫无保留的上谕,明令准许帝国人民在那些岛上和一切沿海港口和我们做生意。”
1840年7月2日,由20多条舰船组成的、坚船利炮的侵略军便气势汹汹地向定海道头港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