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禁中“昌国”与“舟山”地名演变

时间:2019年01月15日 00:00  作者:  点击:

一、象山的昌国卫——舟山人的精神家园

很少有人知道,每年的清明节前后3天、农历十月初一前后3天,在现在的宁波市象山县昌国卫内,人们一定会搭上戏台行庙会,并演上三五天的戏。行会时,首先是金龙开道,以示昌国九龙之地,祥和欢腾。接着是千斤担扫街,一人化装小丑挑着扁担,扁担两端长绳子下缚着木板棍拖地而行,一手拿着碎竹竿划地而行,咯咯作响,此人在沿街每家小店可免费喝一碗酒,挑着担就似醉非醉,东歪西倒,似千斤重担拖地横扫街路,意在让观众靠两边避让,留出一条行会大通道。然后,牛头、马面、日游神、夜游神、鬼王、判官纷纷登场,在数人护卫下走来。当八人抬的大花轿内坐着的城隍爷巡视全城时,行会气氛达到了高潮。至今,昌国仍流传民谣:“昌国卫一年两头会,走走大街路,吃吃热豆腐,长枪短刀盾牌手,十八指挥排街走。 ”

自从来自台州的“海精”方国珍投降朱元璋后,舟山就正式进入了明朝的版图。但也因此,宋朝时的昌国县和元朝时的昌国州都风光不再。所以更鲜有人知道,这个远在象山的昌国卫,应是现在舟山人的精神家园。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手上,昌国州在洪武二年(1369年)立马降为昌国县,并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设置了昌国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七年(1384年)千户所升置为昌国卫,舟山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军事区。而貌似重视的背后,却正酝酿着皇帝反复无常的决定。洪武二十年(1387年),令舟山人深恶痛绝的明海禁开始了,昌国废县为乡,归入定海县(今宁波镇海),昌国乡在城分为两里,在乡分为四里,附于定海县为零头数的“奇零籍”。昌国卫也迁至象山的天门山(今东门岛),在舟山则仅设中中、中左两个千户所。在昌国县被废的同时,秀山、岱山、兰山、剑山、金塘5岛上被封禁地的居民也以壮丁的身份被编伍进入昌国卫。宋神宗“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的良好祝愿也随风飘荡了,“昌国”这个地名从此与舟山群岛扬手作别。那么,接下去的历史又赋予了这海上群岛什么样的称呼呢?

二、舟山之名的由来及不同版本

从宋代开始,在旧昌国县城的南端,其实已经有一个新的地名崭露头角——舟山,明初废县迁卫之后,人们开始以“舟山”来称呼原来的“昌国”,《舟山市志》载:“史书始称昌国为舟山。”明海禁后,舟山从一个民间的地名成为正式的地域名称,也完成了以部分代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演绎过程。

许多人知道舟山群岛,但却不知作为群岛专名的“舟山”具体是指哪个岛,即使在大街上问生长在本土的人士,答案也不一而足。其实,“舟山”,指的就是现在舟山人口中的“本岛”,也就是群岛中最大的岛屿,舟山本岛面积502平方公里,现常住人口约50余万,是浙江省第一大岛屿,也是我国仅次于台湾、海南、崇明之后的第四大岛屿。

“舟山”之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一说为“以舟之聚,故名舟山”,此说以岛之功能而名,按理说舟山岛“兴渔盐之利,渡舟楫之便”,自然有“舟聚”之盛况,以此名为“舟山”也十分自然;一说为“岛形如海中之舟”,说本岛东(船尾)有舵岙(今东港街道红旗社区),中西部有椗次(今岑港街道烟墩社区),形状恰如一艘挂满风帆、由东向西行进的海舟,此说以岛之形象而名,比喻生动贴切,想像极为丰富。

但事实上,“舟山”之名另有渊源。在历史长河中,此“舟山”又非彼“舟山”。最晚在明朝初年之前,“舟山”其实指的是定海城南现在已经消失的道隆山,后又指道隆山更南的东岳山,最后才逐渐成为本岛的称谓,乃至扩大为对整个行政区域的代称。

据考证,“舟山”作为地方名称有史书记载的,最早出现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编纂的《乾道四明图经》。该志《昌国县·津渡》记载:“舟山渡,去县南五里,趋城由此出,山形如舟,故名。 ”宋理宗宝庆《四明志》卷二十记载:“舟山,去县五里,趋城由此涂。 ”前面所说舟山由来的“以舟之聚,故名舟山”,其实完整的是“舟山,在州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聚之,故名舟山”,原出自元大德年间的《昌国州图志》。“州”指昌国城,“翼如”是说犹如飞禽展翅的形状,“湄”则是指水草相接岸边。宋元时现在定海城南东海路一带是一片“东海”汪洋,“舟山”是“东海”中的“岛中之岛”,“东海”因有外围的大椎山包裹而风浪不侵,因独特的地域位置而作为舟船停泊之山,所以称为“舟山”。这个“舟山”是指现定海区人民南路与东海东路交叉口的一座小山,山上原有道教的“道隆观”,此山又被称为“道隆山”或“观山”,而在识字较少的普通人中又被谐音为“稻桶山”。该山在上世纪80年代,因海军舟山基地建造宿舍等缘故被夷为平地,仅留下“道隆山新村”和“伏虎殿弄”(道隆观在清代演变为伏虎太保庙)等相关地名可资追忆。

说到这个“道隆山”和“道隆观”,在中国的正史和野史中,还是小有可观的。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靖康之难”后即位的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赵构,在金人大举入侵时弃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而仓皇南渡,一路过绍兴奔明州(今宁波),1月29日,抵达昌国后在“舟山”登陆,宋高宗及重要随行人员住进定海凤凰山(今双桥蚂蟥山)西麓的回峰寺。金兵追击宋高宗到“舟山”,登岸冲进山上的道隆观搜索,用刀剑砍击殿中木柱,柱子竟流溅出红色的液体,金兵被吓而退。后任宋孝宗宰相的史浩登临“舟山”,留下《临江仙·题道隆观》一词:

试凭栏杆春欲暮,桃花点点胭脂。

故乡凝望水云迟,数堆青玉髻,千顷碧琉璃。

我本清都闲散客,蓬莱未是幽奇。

明朝归去鹤齐飞,三山乘缥缈,海运到天池。

元明时代,“舟山”更成为人文鼎盛的一大景观。如元代学士吴莱也为“舟山”留下“登岸泊道隆观”诗:

我舟半夜发,举目流滔滔。倏然风万里,谁谓水一篙?

幽岛不可辨,乱嶕出如鳌。侵晨始登岸,身静心实劳。

小径连沮洳,玄扃闭蓬蒿。弹涂争走穴,杰步拥朱鳌。

怪花络璀璨,阴木森萧骚。东都昔奔溃,南海纷战艘。

楹偶潜伏,部伍争遁逃。将施攻城火,尚见斫柱刀。

黄屋袪晓祲,翠华湿秋涛。运往龙蜕久,人来鹤飞高。

曲峦迷丹鼎,清沼烛鬓毛。毋烦踞龟壳,自此辞卢敖。

三、“舟山”从众多的地名中脱颖而出,成为群岛的代言

“舟山”曾经是明初之前的船舶系缆停泊之处,这也得到了考古活动的佐证。

2004年4月28日,在地处闹市中心、离现在的海岸线五六公里远的定海东海东路区域,工人挖地基时挖出舱长3.5米的古船残骸。按照古船结构比例推算,这艘船大约长十八九米,属古代大船。在这艘古船残骸附近的不同地层中,还陆续发现了一些晋、宋的酒瓶、瓷碗碎片,还有元代吉州窑的“兔毫盏”,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碎片,而和古船骸同一深度的地层中,多为宋代器具。文物部门认为此船应该是南宋时期,至少是明朝以前的古商船。这说明现定海繁华的东海东路在明朝以前是一片海涂或是商埠码头。因为泥沙淤积和筑塘围垦的缘故,“东海”在清朝时才逐渐成为陆地。

由上述资料可见,“舟山”在历史上是舟山重要的地理标志,但远不是现在群岛代言者的地位。明初朱元璋在舟山实施海禁后,“舟山”的名称还经历了一个迁移的过程。大椎山,原是舟山的风水山,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云:“大椎山,即州治照山,俨若屏障在前,四望其形若一,州民卜居者,面此为风水。”明初在大椎山上设“舟山关”,大椎山遂改称为“关山”,后关山上因建东岳宫又被改称东岳山。明隆庆元年(1567年)把总李诚曾在大椎山下立“舟山第一坊”,上题“东南第一关”。伴随着“东海”滩涂的涨起,海口逐渐南移,“舟之所聚处”也从原来的“舟山”移到了东岳山。

大椎山附近有“道头”,就是现在的定海码头,那时还是一个小岛屿,未与本岛连接。虽然县治被废了,但舟山中中、中左千户所的军户和五百余户留守的百姓还在,当然“舟山渡”也还在,只是这“舟山”已经到了道头附近的大椎山。每次航船到达,远远地看到大椎山和舟山中中千户所、中左千户所,人们自然会不由自主地说:“舟山到了! ”虽然缺乏官方的一纸文书,“舟山”俨然已经从众多的地名中脱颖而出,成为群岛的代言。

从已知的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明成化四年(1468年)刊本的《宁波郡志》已经在“城池”一栏直接用上了“舟山”,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刻本《宁波府志》则在“沿革”中明确指出“翁山,今舟山是”,而舟山古代地方志中唯一以“舟山”命名的明天启《舟山志》则更为“舟山”在群岛地名中的统领地位进行了“定论”。可见,最晚于明成化初,约在朱元璋实施海禁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昌国”的称谓就在历史文献中被“舟山”所取代了。

当时代的车轮进入1953年2月,随着中共浙江省委的一纸公文,辖定海、岱山、普陀(原定海县分析)和嵊泗(从江苏省松江专区划入)4县的舟山专区正式宣告成立。这是一千三百多个岛屿组成的群岛的总体称谓正式以“舟山”命名,也是有史以来继翁山、昌国、定海后的第四个行政名称,但“昌国”这个故名并未被舟山人民所遗忘。 1983年,定海北门新建“昌国路”,“昌国”一词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昌国街道”则成为目前定海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之一。 2013年,当舟山市政府所在地临城面向社会征集地名时,“昌国”以其“昌壮国势”的霸气与期望再一次成为舟山人最喜欢的名字之一。当然,在这些之前,“昌国”一词也曾经回到过舟山人的记忆之中,1940年春,日伪定海政府借私立申义小学为校址开办昌国初级中学,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