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们把城隍神看作城市的守护神。唐宋以后,城隍神的“职责”有所拓展,所谓“阴阳表里”,既与地方官员共同管理地方社会,同时管理亡灵、掌管人死后的“冥籍”,上可沟通神灵,下可洞悉人间是非。这样一位神圣自然不可小觑,因而城隍庙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而且城隍庙的殿堂、戏台等设施都较其他庙宇更为华丽、精巧。
清代以前,定海把城北茹侯庙当作城隍庙,把茹侯当作城隍神。民国《定海县志·祠庙》“茹侯庙”条下有注:“宋时为惠应庙,即奉为城隍。又城北扶归桥东一里有老茹侯庙”。光绪《定海厅志》《重建老茹侯庙碑记》:“天上有信以惠于下,则下亦有信以惠上,故交孚也。侯施惠政泽及民生,众志感孚,群萃辐凑,民感斯德,殁而祀之”。明天启《舟山志》:“侯,定海人,今茹侯村,其所居也。尝官于翁州,功德及民,祀之”。明时的“定海”,指今镇海,说明这位茹侯是镇海人。至于茹侯姓甚名谁,有哪些政绩,语焉不详。
大约在民国初年,定海才在西大街祖印寺右旁建起正式的城隍庙(建造年代不详)。关于城隍庙的建筑、装饰及内外陈设,胡时杰先生有如下回忆(胡时杰《定海的城隍庙和城隍会》,载《舟山文史资料》第一辑):
坐落在定海县城中心内八甲的“邑庙”,在我童年时刚重修完竣。大门外有影壁,大门上“城隍庙”3字是用金箔贴上去的。进天井左右侧各设“阴司监狱”,外围栅栏,内用板衬实,左上角开圆洞气窗,望进去黑黢黢的阴森可怕。我们不敢爬上去探视,却常丢些泥沙或石块进去,正面大门竖立一对圆鼓石雕,六扇大门用金粉沥漆绘制手持刀、斧、锤等威武的神荼、郁垒,他们是门神。
进门高悬一块横匾,中嵌算盘,大书“人祗一算,天有千算”,着意宣扬神灵至高无上。其后即为戏台,迎面四条石柱,中为穹顶藻井,四周木枋,以及大殿周围墙端,均绘上以三国演义故事为内容的多幅彩绘。戏台翘檐跳角之上,大殿屋脊檐头多处饰有持枪立马的马超、赵云等人物的英姿彩塑。大殿顶脊饰二龙戏珠,并嵌蓝底白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大殿左右侧有众多房屋作侧殿、娘娘房间、议事厅、管理室和生活设施等之用。
大殿中点燃长明灯,设香案,备有签筒、签橱、签诗。殿前左右侧,常摆测字摊,是个预卜休咎场所。大殿和戏台之间的东西庑廊两旁各排列着十来个彩色泥塑皂隶,如同现代演出古装戏《十五贯》那样,有的擎伞(万人伞),有的牵马,有拿拘人牌的,有拿令箭的,有拖铁链或肩木枷,有一个左手拿簿、右手执笔作正在记录状,有的则是执水火棍和打屁股用的竹片等刑具。这些泥塑,大小如同真人,形象逼真。大殿上城隍老爷头戴乌纱帽,满脸红光,五绺长髯,手执纨扇,一团和气,和戏台上出现的清官模样相同。城隍老爷身着绸制大红袍,里面却是木头支架,手足可按关节活动。在其周围有四个各持画卷、书籍等物的使役小菩萨,座后架上放着黄布包袱大印,案头有令箭、笔架、朱砂、砚台之类。案的左右各有竖眉瞪眼、全身披甲、手持长铜锤的两名武将以作护卫。
后大殿则是城隍夫妻并座,(娘娘)除额上垂挂玻璃串珠外,全是泥塑。东首是娘娘房间、床、柜、橱、桌、凳等摆设如同人间,被褥、枕头等齐齐整整,桌上还常备四色糕点,经常更换。
民国十四年(1925)5月30日,定海中学附小、县立高小、第一女校、申义小学、明德学校等5所学校师生与工商号代表在城隍庙纪念“五卅”惨案一周年。
是年6月24日,定、甬两地中学生在城隍庙演《沪滨血潮书民恨》等爱国新剧3天。
据胡时杰先生回忆,五四运动后的某一天,一个绰号叫“小炮仗”的带领一班人将庙里的泥塑全都砸烂。城隍庙附近“义火祠”有个管祠的“老伯(音滨)”施云来,他把城隍老爷塑像偷出来藏在义火祠,待风暴过去后再将城隍老爷放回城隍庙。胡时杰先生把城隍庙描绘得很详细,待我辈见到城隍庙时已面目全非。记得舟山解放前后那几年,城隍庙房子犹在,而大门是经常关着的。每年春节有一个红鼻子商人在门口摆玩具摊,卖鞭炮、小画片和刀枪等各种玩具,很受我等孩子们的青睐。 1953年,舟山专区成立粮食局,城隍庙被作为粮食系统办公用房,庙宇被陆续改造,如今都成了民房,唯有一道影壁至今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