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有个盐仓街道,原是盐仓乡,我想这个地名肯定与盐有关。听说盐仓有座柳永桥,于是我去看了柳永桥。
柳永桥位于盐仓街道境内的翁洲大道,横跨盐仓大河,宽30米,跨度30米,三孔中间主孔航道15米,是盐仓街道最大的一座桥梁,桥的二面镌有涂金的“柳永桥”字样。
听当地人说,北宋一代词人柳永曾任定海盐官,这更激起我的兴致。这里说说柳永与盐仓的关系。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家中排行七,称为柳七,而写进历史,行于后世的则是柳永这个名字。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一个雄霸北宋词坛一百多年的天王巨星。少年时,柳永开始作词,誉为神童,被称为“金鹅峰下一枝笔”。成年后因写《鹤冲天》词,考中进士后被皇上黜落,只得“奉旨填词”,在青楼度过近30年的浪子岁月。51岁得以“登第”,任定海盐官、余杭县令等职,被许多地方志评为好官。 70岁退休,73岁病逝在江苏镇江。
宋朝宋仁宗(赵祯)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的一个秋天,柳永被朝廷派到定海任正监盐场监官。这时的舟山,还没有叫昌国。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在一代名相王安石的奏议下析县东部海中富都,蓬莱,安期三乡置昌国县。宋朝宋仁宗景祐年间的舟山,属两浙路明州县管辖。舟山海岛是产盐的地方,朝廷自然要派盐官。柳永是正监盐场第二任监官。
柳永来到舟山时,昌国县未建(昌国县始建于1073年),当时有个正监盐场,下设曙峰、芦花两个子场。定海盐仓的曙峰盐场因讳宋英宗赵曙,于治平元年(1064)更名为晓峰盐场。旧志称,柳永为晓峰盐场盐监,有误。因为曙峰盐场更名为晓峰是柳永去世后的事。
柳永来舟山正遇上荒年,当时两浙地区连年受灾,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困难的时候,柳永从城市转到海岛,确实是个大转折。他看到了劳动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情景,触景生情,使他的感情起了根本变化。
说起舟山盐业的历史,人们最熟悉的,应该是晓峰盐场,熟悉晓峰盐场的原因,认为词人柳永曾任定海盐仓晓峰盐场的盐官。
盐监柳永像当年关注下层歌女那样关注起他的盐民……看着盐民的艰辛劳作,听着盐民字字血声声泪的诉说,柳永写下了一首留存古今的民生之歌——《煮海歌》:“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
这首《煮海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舟山盐民真实苦难的生活,是最早反映海岛盐民生产生活的杰作,表现了一位正直的地方官吏对百姓的深切关注和真挚同情。
就是这首《煮海歌》被中国当代博学之士钱钟书先生评价为“宋元代两代里写盐民生活最痛切的两首诗之一。 ”
宋史没有为柳永立传,而许多地方志将他列入“名宦”,留下了他的名字和事迹。柳永在舟山3年,地方志记载了他的事迹。
不但地方史志,宋人等笔记记载了柳永的事迹。舟山百姓亦以特殊方式纪念柳永。普通百姓可能不知道柳永是大词人,但他们知道柳永是个好官好人。
要知道这里“名宦”是个什么概念呢?在整个宋代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在宋代所有的官员中,被这本书评为“名宦”的总共就寥寥4人,柳永居然就拥有了其中一各额,足见柳永在当地的政绩并为人民所爱戴。
后人有诗云:盐民之苦苦如何?但有柳永来作歌。晓峰也借词人名,至今犹怀柳耆卿。
今天,定海区盐仓街道把一座桥命名为“柳永桥”,是很有意义的,其实,还可命名一条柳永路,也可建柳永酒楼、柳永茶坊之类。我想,一是纪念一代词人柳永,二是挖掘人文资源,借中国历史文化名人,提升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