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昌国县令王阮的梦想终于在200多年后实现了。
1394年,土生土长的舟山人张信高中状元,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而他的家正是在王阮所建的状元桥边。看来王阮还精通风水卜卦之道,200多年后的事都能预测到。
但张信做梦也没想到,在朱元璋手下当官,是当时最危险的职业,没有之一。果然,3年后,他卷入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以凌迟这样残忍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天才张信
虽然张信的生平在志书中只有简要的几句,但足以看出这位英俊潇洒的年轻小伙子是舟山有史以来智商最高的人。
张信14岁时,舟山就遭遇到了海禁政策,虽然经过王国柞的努力,一部分舟山人留下了,但可以想象在舟山求学是件多不容易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张信仍以“博极群书”而被人称道,尤其精通于对《尚书》《诗经》的研究。
你猜猜,张信中状元的年龄是几岁?要是知道了,你一定也会觉得他是天才。要知道古时的科举可比现在的高考难多了,好多人考了一辈子都是个童生、秀才什么的。张信在21岁时就把“状元”这无数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搞定了。
按照惯例,张信中状元后,就被安排到工作岗位上了,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的官员,在明朝一般会先给状元安排这个工作。
仅仅3年后,张信就被朱元璋召到了身边,成为侍讲。这个官虽然不大,但是极其重要,是皇帝身边的人,差不多是皇帝制定国策、处理政务的参谋和顾问。和内阁相比,内阁是给皇帝提供实践支持的,而侍讲是属于学院派的,更多的是通过阐释经义为各种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朱元璋对张信是抱有很大期望的,大致讲过那么一段话,说你张信做翰林院修撰是大材小用了,让你到我身边来参与国家治理才能发挥你的才华,你要对天下社稷百姓苍生都多加关心,有什么就说,说什么都没关系。以前有很多人比如李绛、陆贽、崔群等人都能正直发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后世还一直称颂他们,你要以古人为榜样啊!
这段话,或许为张信埋下了祸根。
朱元璋的信任
就在张信担任侍讲没多久,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榜案”发生了。熟悉明朝的人都知道朱元璋时期有四大案,“空印案”、“郭恒案”、“胡惟庸案”、“蓝玉案”,但事实上,这四大案对后世的影响,都不及“南北榜案”大。
1397年,是大明帝国不寻常的一年,也是张信人生的终点。当年春天,三年一次的会试在京城举行,朱元璋对此次考试非常重视,特意安排了年已78岁的德高望重的刘三吾担任主考官。刘三吾是湖南人,元朝旧臣,是朝中“三老”之一,明朝的科举条例就是由他制定。
经过一个月的考试,成绩出来了,但张榜当天,整个南京沸腾了,落榜的学生撕了皇榜,甚至砸了礼部大门,因为这张皇榜太奇怪了——上榜的50多人都是南方人,这种事情的概率太小了!(史称南榜)
北方学生当然不答应,他们把矛头直指刘三吾,说他是南方人,偏袒南方学子,而且肯定收了南方人的贿赂,几天时间,街头巷尾都贴满了这种传单,刘三吾有口难辩。
事情马上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龙颜震怒!朱元璋痛恨贪官污吏、徇私舞弊,但他最痛恨的是结党营私,刘三吾这次是撞到枪口上了。
那么,刘三吾是不是真的像北方学生说的那样?不一定。虽然榜单怪异,但其实从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
从唐朝开始,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就开始南移,经过几百年的变迁,明朝的南方早已比北方发达很多,尤其是读书教育的氛围,南北不可比拟,逐渐形成了“南相北将”的趋势。而且在明初,朱元璋几度文字狱迫害的都是北方人,这让北方名士大多心灰意冷、隐居山林,另外,明朝科举制度的实际制定者都是南方人,南方学子对此驾轻就熟。南方学子上榜比北方学子多得多,历来是很正常的事,只是这次真的是巧合了。
刘三吾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元老,结合他的人品,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的概率真是太小了,不然他也活不到78岁了。
但朱元璋还是怒了,他有他的道理。
这时,刚上任侍讲不久的张信就被皇帝推上了历史舞台。朱元璋就此事组成了一个12人的调查小组,他出于对张信的信任,让张信当了调查小组的组长,主要负责这个案子。
当然,张信在接手案子之初,也觉得这事有蹊跷,他有一种冲动,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猫腻,可惜,好奇害死猫。
正直的书呆子
这算是张信新官上任的第一件大事,他认为既然朱元璋如此信任,那就要把事情一丝不苟地秉公给办了,于是他想出了个笨办法,重新阅卷。
经过月余的奋战,张信自认为得出了一个正直的结果——这次考试确实是南方人考得好,上榜的人全凭自己的才学,没有舞弊的现象。
我们都相信,张信是没有问题的,他也正是践行着上任时朱元璋和他说的那段话,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张信你真是个书呆子,虽然你的智商很高,但情商太低,在政治中,你注定是个失败者。
朱元璋并不相信这个结果,要张信把两个地域人卷子都拿一些上来看看,张信照做了,北方人写的答案确实没南方人漂亮。
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北方学子开始反击。他们攻击张信是受了刘三吾的指使,攻击张信也是南方人,攻击张信收了黑钱,攻击张信故意把差的北方卷子拿给朱元璋看。
流言能杀人,这是自古以来的真理。朱元璋听到这些话之后,顺水推舟,就做了个人情,把刘三吾、张信等人一并拿下,并且牵连了参与这次考试的所有官员。张信被判凌迟,刘三吾因年老免死,流放边地。
难道朱元璋傻了?怎么可能!南方人科举成绩要好于北方人是人都知道,但为什么朱元璋还是要这样做?之所以说他是顺水推舟,因为朱元璋内心想搞“平衡”。
张信一个书呆子,怎么可能明白皇帝的政治心思,悲剧!
张信的悲剧
张信的悲剧,是政治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但最主要的是人性的悲剧。
如果张信是个政客,他就一定知道,朱元璋让他重新调查这事,就是不希望“南榜”的出现,让这事有个台阶下。
看看朱元璋在杀了张信后是怎么做的?他亲自重新阅卷,开出了一张让人震惊的皇榜——上榜的五十几人都是北方人,没有一个是南方人。(史称北榜)
这就是朱元璋的真正意图!
为什么?因为科举不仅仅是考试,而是政治。
当时,朱元璋一手导演的“蓝玉谋反案”余波未平,牵连十数万人,因为蓝玉常年镇守北方,因为受到牵连的也多是北方人,这搞得北方人视科举为一条死路,纷纷逃避仕途,这对北方政局的稳定十分不利,朱元璋正考虑如何收复人心呢,想不到被刘三吾和张信弄了这么一出,实在太被动了!
不过,朱元璋岂是被动的人,他在里面发现了巨大的机会,要做件大事给北方人看,于是张信就成了替罪羊,“北榜”就成了朱元璋安抚北方士大夫阶级的最好礼物。
张信到死都没有明白,公正在政治斗争中是没有前途的。张信死后,舟山老百姓都为他感到痛惜,把他的尸骨运回舟山,安葬在城北三里的淡水坑。谁也想不到,3年前,光耀故里的张信,竟然以这种方式回家。
一个糊涂案就此诞生。
“南北榜案”这对后世的科举乃至政治都有极大的影响,从此,明朝“南北分榜”的考试制度也就此确立下来,在其后的时日里,它不断被修正,到明朝中期,终变成了“南榜”“北榜”“中榜”(安徽以及西南诸省)的划分方式。清朝建立后,也沿用了这个分榜制度。
“分榜”制度,对普及文化教育、平衡政治关系,乃至维护国家统一都有其积极的作用,但其中最负面的一点就是对“乡党政治”的推波助澜。自“南北榜”划分之后,明朝官场上的官员关系,除了同年、同门,同乡关系也越演越烈,万历末期至天启初期令后人诟病的“党争”,就是“分榜制度”埋下的祸端。 一个舟山人就这样在明朝悲剧的历史中写下了悲剧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