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朱家尖

时间:2019年05月29日 09:54  作者:  点击:

       从古代朱家尖的地理环境、历史记载、文化遗存等多方面考证,朱家尖是浙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朱家尖、普陀山、沈家门构成了浙东“海上丝绸之路”的“普陀金三角”。

  舟山作为中国南北海上交通要冲,明州海上门户,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占据重要地位。对此,已经有很多专家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中王连胜老师专门撰写了《舟山的“海上丝绸之路”遗存》一文,对普陀山、沈家门、朱家尖等地的历史遗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发表《普陀山与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等相关论文。笔者在此基础上认为沈家门、普陀山、朱家尖构成的“普陀金三角”是浙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特别是朱家尖,具有浙东“海上丝绸之路”驿站的独有优良条件。

  一、朱家尖的独特地理环境优势,决定了其“海上丝绸之路”的驿站功能

  1.古代朱家尖,乡村经济发展使之具有良好的补给港条件

  “普陀金三角”位于舟山本岛的东侧,相对于舟山群岛的其他地区,“普陀金三角”是古代远洋船舶驶离明州境界的最后补给港,具有良好的补给条件。

  从历史记载看,以古代马秦山为主体的朱家尖,自宋代起乡村经济发展已经使之具备港口补给地的良好条件,并不逊于沈家门、普陀山。

  其一,是马秦山的人口集聚。朱家尖历史悠久,据西岙(黄沙村)兵船湾出土的石戈等文物考证,早在商、周时已有人在境内居住。宋代有马秦村,隶属安期乡,至元代已经形成大马秦、小马秦等数个自然村落。

  其二,是朱家尖具备良好的农作物种植条件,相对于普陀山“一无所产,岁用米七八千石。自外洋来者,则苏、松一带出刘河口,风顺一日夕可到。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朱家尖“地颇丰腴”,能提供补给所需的各类农产品。关于古代朱家尖的土地肥腴,志书上多有记载。如,《宝庆四明图志》记载“乌石塘有三,一在马秦岙……中成膏腴,不以人力”;《大德昌国州图志》也载“乌石塘在马秦,……下注民田,皆成沃壤”。

  其三,渔业生产发达,水产品丰富。宋元时期,随着大批商船、渔船在乌沙门往来,官府在乌沙门筲箕湾一带设立“砂岸”(元代又称作“沙岸”),专门管理船舶和税收。砂岸“即其众其渔业之地也”,马秦山乌沙门一带就是宋元时期官设的渔业基地。元《至正四明续志》云:昌国州有“沙岸”,其中“乌沙洋务钞肆锭”。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又载马秦山附近海中的香火礁大鱼洄游规律,说“每岁三月间,大鱼扬鬐鼓鬣从大洋来会于礁之下。 ”这说明马秦山的渔民,在长期捕捞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掌握大鱼洄游规律,也说明当时马秦山渔业生产之发达。

  其四,由于海上交通及渔业生产的良好条件,宋代的马秦山,也是昌国县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当地还设有专司酿酒的“马秦坊”。宋宝庆《四明志》记载昌国县酒坊15所,都是人口规模较大的村落才有酒坊,如翁山坊、白泉坊、岱山坊、金塘坊、昆斗坊(桃花)等等,而马秦山也占一坊,这说明马秦山当时户口数量与诸大岛相匹敌。酿酒不但工艺较为复杂,原料、设备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酒缸、酒坛当地不能生产,而要到外地采购的话,也须具备较好海运条件。所以,酿酒绝不是有粮、有粬、有水就行的。因此,酒坊的建立,也说明古马秦山当时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较高,海运业初具规模。

  2.古代的朱家尖是自然条件出色的避风良港,具有和沈家门、普陀山相媲美的港口条件

  岛礁密布、大山遮挡的自然条件,使朱家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南宋乾道《四明图经》中记载马秦山“在县东南四百里”。马秦山的左侧是乌沙水道,右侧就是茫茫的东海。自汉至明清,乌沙水道以及附近的石牛港、莲花洋水道便是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避风泊地。

  今天的朱家尖,在古代并不是一个岛屿,而是由近10个大小岛礁经滩涂淤积而相连成岛,包括古代的顺母涂山、泗苏山、马秦山、石马山,以及蜈蚣峙、馒头礁等等,岛与岛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港湾条件,由于岛屿的屏障作用,如白山头、大山、大青山等高高耸起,可以避风,据《浙洋守御论》记载:“沈家门可避四面飓风;石牛港、乌沙门可避二面飓风……”因此岛礁之间的水道,就成了日本、高丽等各国贸易船舶航行的必经之地。如明代《天下水路路程》卷七记载杭州府至普陀山的水路,“本府出草桥门……出浑水洋,百五十里舟山所。八十里沈家门,莲花洋、石牛港、缶八孟山。共七十里,普陀山”。据王连胜老师采访老渔民所知,从沈家门驶到普陀山,如果航行其西面的普沈水道(现朱家尖跨海大桥处),受潮流条件和古代航海技术限制,即使顺风顺水,也会被强烈的潮流漂向塘头山那边;有时候遇到潮流风向不好,早晨从沈家门出发,直到天黑才能到达普陀山,须航行10个小时。而石牛港内四面环山,潮水平缓,风不甚大,驾驶木帆船往返沈家门和普陀山,经过此港就比较便捷。

  古代的乌沙水道,自莲花洋以南包括今福利门、乌沙门两个航门,宁波往日本、往东南亚的国际航线在此分踪。经乌沙水道往南过兵船湾、筲箕湾可以往东南亚诸国;由乌沙水道北侧往东,经过石牛港、新罗礁可以至高丽、日本,唐代日本遣唐使多次经此水道入明州港。鉴真六次东渡及明代日本国朝贡贸易等多数走的都是宁波—普陀(乌沙水道)—日本这条航线。

  3.古代的朱家尖,也是舟山海岛佛教圣地,可以满足古代船舶出洋祈福需要

  宋代的马秦山,也是舟山较早的佛教传入之地。宋宝庆《四明昌国县志》记载:“保宁院,县东南海中,旧名保安。晋(注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63年)建,皇朝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赐今额。 ”当时有寺产田149亩,山1229亩。后由院升寺,到元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该寺已经历350多年历史,这时田产总数增加93.9%,其中田增加了5倍。此外,南宋时期的马秦山上还有碧云庵等其他寺庵。

  二、古代朱家尖,作为航运、海防基地的历史记载

  古代马秦山是构成现在朱家尖的10个岛礁中面积最大的岛屿,关于马秦山的航运、海防的史料记载比较多。

  1.元代的马秦山,官方曾设置海船千户所,这是海上国门的象征

  元朝初期,官方曾在昌国县的马秦设立海船千户所,这是保护海上运输、对外贸易的一个管理机构,马秦山俨然成为当时庆元路(即今宁波)的门户,海上国门的象征。

  元初在马秦山一带设立海船千户所,出自元朝邓文原的《巴西集》,其《故建昌路南城县尹王君墓志铭》一文中介绍元朝昌国县的第一任知县王元善,曾在昌国升州后任职马秦海船千户所副千长,“在任凡三考,县升州,就除马秦等处海船副千长,会盗发,台州宁海主帅倚君掩捕余党,悉平。”昌国州建立是在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初期,元政府组建一套完整的海上贸易机构,在沿海各大城市设立“行泉府司”专掌海运,下辖镇抚司、海船千户所、市舶提举司,“统海船万五千艘”,同时还建立了海上驿站,专门为宫廷运送“藩夷贡物及商贩奇货”,并组建“海船水军”保护船舶航道的安全。庆元府下设立马秦海船千户所,就是为对外贸易保驾护航,打击海盗势力也是其一项职责。马秦山设立海船千户所,具有非常大的历史意义,说明元代甚至宋代,乌沙门航道边的马秦山一直是“海上国门”,边防重镇。

  2.明代设立烽火台和海防营寨

  明代,“日本国贡使来华勘合贸易船,大部分也从日本五岛直接开往乌沙水道在莲花洋停泊”。海面上“日本贡船连云”。明李言恭、郝杰同撰的《日本考》云:从日本的五岛历天堂官渡来浙东,“多则至乌沙门分踪”。可见,唐宋以来的乌沙水道是中日北洋航线的必经之路无疑。同样,倭寇也是走这一条水路,为此明朝政府在朱家尖设立烽火台以资瞭望。民国《镇海县志》记载:“设旗军以瞭望声息,昼烟夜火,互相接应。若郭巨之三塔山,舟山之朱家尖,矗峙最高,所望独远,故设总台,多拨旗军戒严。 ”明代朱家尖还设立海防营寨,至今还留有“廉泉”遗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朱家尖在浙东海上交通上的锁钥地位。

  3.南明时代,曾有吕宋使者船泊乌石塘港区

  清初著名诗人吴梅村曾经做过一首关于舟山明末鲁王政权的叙事诗《勾章井》(注,即舟山宫井),诗中有“马秦山接桃花岛,吕宋帆移棋子湾”一句。马秦山,即今之朱家尖。棋子湾,就是古代马秦山的“棋子湾”。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云:“黑棋子湾,在乌石塘之左,其形圆巧绀滑,欲得之者必祷于神,撒黑豆易之”;又有“白棋子湾”,与黑棋子湾相望。

  诗句中“吕宋”,指的就是现在的菲律宾。这说明,南明时期有菲律宾贡船停泊在马秦山,当时的鲁王南明政权割据一方,东南岛国琉球、吕宋等仍旧以鲁王监国为明朝正统,遣贡船使者觐见鲁王。“吕宋帆移棋子湾”或可作为明末朱家尖古代航运发展考证的一个线索。

  钱海岳《南明史》中《卷七·志第二·礼》记述:“南渡,安南、日本、琉球、吕宋、占城诸国先后入贡。”说明南明时期,确有安南、日本、琉球、吕宋、占城等国曾派使者入贡。当然南明有诸多小朝廷,这些小国是否曾经向鲁王朱以海朝贡?据记载,鲁王监国四年(1649年),琉球国仍旧向时南明的监国鲁王朱以海朝贡,并与建国公郑彩关系密切,还将硫磺卖给南明以抗击清军。此后,也有可能吕宋使臣前来朝贡。“吕宋帆移棋子湾”或可作为明末朱家尖古代航运发展考证的一个线索。

  三、朱家尖的历史遗址、文物见证“海上丝绸之路”

  普陀的乌沙水道作为浙东海上交通的门户之一起源甚早。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水道两侧的兵船湾、石牛港、小山头等地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晚期遗址,并有石斧、石戈、陶器以及大量汉晋时期的古币等文物出土。根据西岙兵船湾出土的石戈等文物测算,已有4000余年文明史。

  2006年4月,承建中国佛学院教育学院土建工程的朱家尖围垦开发有限公司施工人员在朱家尖蜈蚣峙码头附近一座小山取土时,发现大量窖藏古铜币,这些钱币铸造年代跨越西汉文帝到东吴孙权不同朝代。这批钱币的发现地点近海,山脚前原本就是石牛港航道,直到建国后修塘围垦才成为陆地。因此钱币专家认为这批钱币是从海上来,系古代商舶留下,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

  在朱家尖蜈蚣峙码头附近有“廉泉”古井,这是明朝海防的历史遗址。明朝定海(今宁波镇海)都司梁文《饮泉楼记》载:“石牛港在定海之海外,去舟山尚有百余里,遏乌沙门巨冲。……旧为岛夷入犯必由之路,故特设防倭把总统舟师,汛时泊守于此。”梁文在万历年间奉命守此,由于浙东干旱,数月不雨,梁文在蜈蚣峙山麓寻找泉源,掘得一井,命之为“廉泉”,并镌之于石。明朝政府在朱家尖白山与顺母之间的石牛港设立水师基地,并在附近高山上遍设瞭望台、烽堠,清康熙年间的舟山水师左营也设在这里,遂使朱家尖成为当年浙东沿海抗倭防盗的前哨要地。

  朱家尖岛历史悠久,但是受地理条件和水下考古条件限制,其他的沉船遗址、海港遗址等文化遗存尚不多,因此在舟山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中,要大力推进海洋考古工作,对包括朱家尖海域在内的舟山海域进行海洋考古,通过沉船考古、海港考古、海洋聚落考古等三大领域的舟山海洋考古工作,发掘更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同时在海涂围垦等人工活动中提前进行海洋考古的可能性评估与探测,提高相关单位、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使海洋文物出水信息得以及时掌控,让舟山海洋考古文物成为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