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门的老街与商行

时间:2019年05月20日 15:11  作者:  点击:

       民国时期,沈家门街市有“东西两横塘,大街一直上”之说。主要街道东大街(东横塘)长315米,西大街(西横塘)长435米,中大街(大街)长327米,新街长585米(包括泰来路)及东西沿港路长2000多米,路面均是用石条石板等铺成。童子路(同济路)长70米,伏虎路长410米,中兴路长325米,均为泥石路。

  主要商业老街东大街临街大多是两层砖木结构楼房,楼下为店面,楼上住人,原为沈家门最繁华街市,有稍大商号达45家之多,还有酒楼18家,特色小吃沿街设摊。每当小黄鱼汛、大黄鱼汛、乌贼汛、鳓鱼汛、海蜇汛、带鱼汛等汛期,沈家门渔港万船云集,海鲜腥味盈天,流动人口最多时达万余人,街上舟山话、温州话、台州话、三北话和闽南语混杂一起,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好生热闹,沿街店铺,生意兴隆,异常繁华,人称“活水码头”和“小上海”。

  清代诗人刘慈孚有一首《沈家门》诗,曰“海山叠叠衬红霞,茅屋村村绕白沙。趁市船归潮有信,落帆风好水生花。荻芦烟软藏渔户,杨柳阴浓护酒家。贾利及时夸富有,只因鱼米胜桑麻”。一首诗是一幅图画,描绘了晚清时期海乡沈家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貌。海山、茅屋、潮信、归帆和渔刻、酒家、商贾,编织了一幅鱼米之乡“渔舟唱晚”和“活水码头”繁华的胜景。

  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颁“展海令”后,沈家门由于渔兴民增,又兼四十八年(1709年)后筑东横塘、西横塘、墩头塘、小茶湾塘、中沙潭塘及荷叶湾塘,使沈家门陆地面积大增,渔村也由此得到扩展。至民国7年(1918年)沈家门人口增至1.3万人,初具渔镇规模。当时的沈家门“市肆骈列,海物错杂,贩客麋至”,商业渐兴,到民国11年,东大街、中大街、泰来街、大道头、泥道头形成商业区,南北货店、布店、酒楼、百货店、药店、烟酒糖饼粮果店、米店,海口的“四六”栈房(也叫“蛳螺栈房”)等相继开业,形成了繁华的街市。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普陀民间有5艘船舶去日本进行贸易。康熙二十八年去船3艘,贸易的商品主要有中国的绫罗绸缎和瓷器、茶叶、药材及笔墨纸砚等,运回来的主要有金银铜和一些高档干水产品等。特别是雍正年间(1723~1735年)清廷允许宁波、舟山商贩去南洋通商,在18世纪,宁波、舟山“商人往东洋者十之一,往南洋者十之九”。

  到19世纪60年代,土特产出口不再经定海港,而舟山的白鲞、鱼胶、乌贼等咸干水产品只得经宁波上海口岸出口。到民国8年(1919年),沈家门老德顺发记酒坊直接用福建大商船载运“浙宁老德顺发记酒坊土黄酒”运销新加坡等地,每年达2025吨。民国9年,沈家门鱼商杨万年收购顺母涂无泥筋泥螺加工成瓶装醉泥螺,通过上海远销香港、南洋,每年达3吨左右。香港、广东等地客商也上门收购乌贼鲞、海蜇皮、咸黄鱼等各类咸干水产品,运销香港。时江、浙、闽、粤、鲁渔船每到沈家门避风锚泊,沈家门小商小贩和老百姓挑自产的蔬菜、番薯干、家酿酒、禽蛋和饮用水等,上船与渔民进行小额易货贸易,以毛估估换取海鲜产品和渔民捎带来的木材、桂圆、荔技、花生等物。

上一条:古代朱家尖

下一条:钟文甫与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