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方言,“墩”是高处的意思,诸如楼墩、土墩、山墩等等。土城高出地面,故称土城墩。
土城墩原先在东城门外,地处定海城的东北方。旧时,土城南端有好几处院落,笔者的外婆家就在此处。幼时随母亲到土城墩看望外婆。那时,土城已逐渐坍陷,经人、畜多年踩踏,形成一条小路。母亲和我从外婆家出来,循着土城墩小路一直走到北门,在上荣庙附近(今建国路)看望姨娘。我记忆中的土城墩仿佛是一条田埂,高出地面许多,周围全是田地。因为有路,又有人居住,便有了土城墩这个地名。1950年7月的一天,国民党军队撤离时埋设在居民家中的地雷爆炸,炸死炸伤群众60多人,毁房93间,这件惨案就发生在土城墩。
新中国成立后,定海的城墙拆除,城区不断往东、西、北方向拓展,大片土地开发成道路和住宅小区,土城墩成了介于蟠洋山路和环城北路之间长600米、宽2至4米的一条小路,称为土城墩路,与香园小区相邻。 那么土城墩的土城是怎么来的呢?这与古时修筑城墙有关。舟山在唐代置翁山县时就建有城墙,经过明、清两代“海禁”,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舟山展复设定海县时,城墙已损毁不存。在清一代,定海城墙修过3次,康熙时一次,嘉庆十八年(1813)一次,同治十年(1871)又一次。其中工程最浩大的是康熙时这一次。据康熙《定海县志》记载,城墙“循旧址筑之,周围一千二百十六丈……动用正项钱粮三万一千二百八十七两零”。工程之浩大,史无前例。朝廷命宁波府同知钱为青督造、定海县知县周圣化承造,还有些官吏负责经办。康熙二十九年二月动工,三十年八月竣工,花了一年半时间。志书说到建城墙,还有“外为濠”三个字,就是说在建城墙的同时,要开挖护城河,城墙周长一千二百十六丈,除了跨镇鳌山部分外,护城河要开挖一千余丈。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护城河还在,河面都很开阔。北门护城河从今海山公园那面流来,经北宝桥,循着今环城北路,在今台客隆超市环城东路店处折向南边,再循今环城东路与城东的护城河会合。上述河道河面都非常开阔,可以想象,当年为了开挖这些河流要挖掘出多少土方,民工们用肩扛,用担挑,用马车、牛车拉,将挖出来的泥土倾倒在距工地不远的田野间,等到定海城墙竣工,一条长长的土城也随之形成。年深月久,土城经人、畜踩踏,逐渐坍塌成了平地,唯留下土城墩一个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