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是家族优秀文化世代相传的一个法宝,它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文化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文化基因。历史上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名训,至今依然有强劲的生命力。海岛定海西乡双桥《滃洲礼房夏氏南山前中房宗谱》(以下简称《夏氏宗谱》)列有“夏氏祖训五十一条”,自南宋宝佑甲寅年(1254)著录,清同治戊辰年(1868)继传,代代相承,至今已有760余年。夏氏祖训内容严密周详,历经宋元明清数代,在舟山各家族及民间家谱中实为罕见。其诸条训言,虽如“布帛菽粟”,然“令人读之神凛然”。
乐山水之胜定居滃洲南山
定海南山《夏氏宗谱》,创自南宋咸淳间(1247-1265年),御书颁诰命赐。现保存下来的是清同治戊辰年(1868)六修本。沧桑岁月,天灾人祸,《夏氏宗谱》也遭遇磨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破四旧”,族人把宗谱藏于当时的仓库之中,而后不知所踪。十多年前,夏家第三十四世夏荣耀修建房子时,宗谱才被发现。虽然宗谱下方有不少因腐蚀而字迹不清,然其中仍保留了大量夏氏家族的珍贵史料以及海岛定海开发的一些历史记载,南山夏氏家族繁衍脉络也由此得以溯源追宗,宗谱中不少诗文传述让后人深切感受到了夏氏家族的恢弘历史。
据宗谱所载,定海南山夏氏,世出越州,而后迁至鄞县之万龄老界,以后又分迁于奉化之禽孝与滃洲(即今舟山)定海西乡南山等处。始祖夏善,字惟宝,北宋人,任明州鄞县丞,遂籍于鄞。有二子夏庆、夏度。定海南山夏氏始迁祖夏祁,字晋彦,生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是夏氏第五世,其长兄夏邵,字才彦,以贤才仕擢兵部尚书;仲兄夏邴,字秀彦,由明经仕至兵部员外郎。夏祁以兄恩泽授将仕郎,添差明州司理参军(虚衔),后改昌国(即今定海)观察录事参军,这大概已是南宋宋高宗赵构年间。夏祁因“乐山水之胜”,于是就定居于定海西乡双桥南山,即宗谱中所言“滃洲南山”(又写作“翁州”)。据宗谱卷八“世次传”所记:始祖母王氏,早卒,葬奉川畸山(今溪口畸山)。再娶翁州余氏,合葬翁州南山之原。夏祁有一子一女,子利吉(字智祥),历仕至将仕郎,同父徙居翁州南山,后也葬于翁州南山下。
对于南山夏氏始迁祖夏祁,宗谱谱序、世系传等处有诸多记载。如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中大夫张谦在谱序中称:“按宋谱夏氏由会稽夏后氏徙明州,散处翁邑滃洲城西二十里南山之麓,自昌国录事卜定于兹,更三百余年繁衍昌大。”明万历辛卯年(1591)邑庠生嗣孙夏应祥说始祖祁“因宦仕乐山水之胜,遂定于南山焉,滃洲有夏此其来历之明徵也”。清同治己巳年(1869)同邑岁贡生沈有澜撰写的“夏氏南山重修族谱序”也称:“迄唐开宗中有一世善祖,字惟宝,以贤才为明州鄞丞。……定始祖讳祁公,字晋彦,任昌国观察录事推官,至今遗像犹留,而坵陇事迹几不足徵,惟徵诸谱而已。”自此,夏祁子孙后裔椒衍瓜绵,“分为四房一后房”“一房即现今的岑港烟墩下,二房今双桥南山下,三房今岑港大庙前,四房今双桥南山前房,后房即南山后房。”(据夏荣耀所记)
定海南山夏氏绵延800余年,自宋创谱,明清五次修谱,而由十八世孙夏炳等嗣孙所修纂的明谱,使得夏氏世系得以“昭昭不紊”,宗谱“凡例”有“至明炳祖著训定排行”之语,这为以后修谱打下了基础。
诗礼传家代有闻人
在定海各氏族先祖辈中,像南山夏氏家族有如此多的先祖能够荣登科第位列公卿,非常少见。据宗谱卷之四“人望录”所载,宋时,夏氏自始祖善公“以贤才授明州鄞县丞”起,至八世祖止,致仕宦者有44人,这是南山夏氏最为辉煌耀眼的时期。
南山夏氏中二房第十八世夏炳说夏氏得姓后“历数千余年,代有显仕”,对先祖宋时“科甲簪缨蝉联”,几代人名震朝堂,“奕叶宸章奎翰”,感到无比自豪。宋时夏氏第四、五世几位股肱之臣,其大名在宗谱谱序中屡次被提到。如四世祖敦公,宋绍圣四年(1097)进士,历仕至翰林学士,知吉安府事;四世祖承公,宋崇宁五年(1106)进士,任开封少尹,后赠朝议大夫;四世祖攸公,由明经举仕至国子监丞,擢监察御史起居舍人;四世祖潜公,由明经仕至兵部员外郎,升福建参议;四世祖赞公,以贤才仕擢户部侍郎权工部尚书令,上赐金鱼袋。五世祖邵公,以贤才仕擢兵部尚书;五世祖邴公,由明经仕至兵部员外郎;五世祖焕公,历仕至大理寺评事;五世祖炜公,以贤才仕授信州敕封刺史。
众多先祖,为夏氏赢得了无限荣光,“驰声迈誉而为显宦之表”。故宋时朝堂诸多高官侯爵纷纷为夏氏宗谱撰序,有同邑进士资政殿大学士兼参知政事应,还有进士金紫光禄大夫左丞相郑清之、进士国子祭酒权工部尚书袁甫、进士金紫光禄大夫文殿阁大学士史嵩之等。
定海南山夏氏自始祖夏祁参军定居滃洲南山以后,子孙后裔向学从善,诗礼传家,整个家族读书氛围浓厚,家风严谨,有科举致仕的,有名入邑志光宗耀祖的。据宗谱“人望录”所记,南山夏氏一脉,明代致仕3人,如中五房十八世夏炀,由贡生除授四川营经县知县;夏炤,嘉靖中为广东巡检司;夏炳,学行兼优,罗致书塾,为南京侯门教读,一时名士多出其门,归隐南山,屡举乡饮弗就。清代时,同治戊辰年(1868)止,南山夏氏邑庠生以上约有78人,被举为乡耆或有职衔的有11人。如中二房时栋、惟泰父子,夏时栋,第二十世,宗谱中称他“才能出众,应答如流”,被载入康熙《定海县志》“人物”,康熙展复时,知县周圣化旌其闾曰“翁州遗献”。夏惟泰,康熙丙子年(1696)出贡侯选儒学,赠修职郎,不几年选任金华府训导。中五房尚炯、德正父子,第二十三世夏尚炯,康熙时县府院三考皆第一;夏德正,雍正癸卯乡试中式副举。中五房第二十五世家樑,任定标左营额外奉署右营把总,军功四品蓝翎。
祖训家规尊礼守德
悠悠七百余年,定海南山夏氏代有显仕,人才辈出,名显邑里;家风醇厚,家教严格,与祖训的谆谆教诲密不可分。
南山夏氏祖训与宗谱一起始创于南宋咸淳年间,数传而后,至明万历乙未年(1595)由十八世孙夏炳续谱,祖训得以保存。清代时,宗谱分别于康熙壬戌年(1682)、康熙已亥年(1719)、乾隆甲午年(1774)、同治戊辰年(1868)四次修谱。子孙后裔在一次次修谱中接受祖训的教诲,良好的家风得以传承。南山夏氏祖训条例详尽,五十一条祖训几乎囊括了整个家族的所有活动及其道德行为规范,在舟山现存百余本谱牒中,堪列首位。所言似乎皆为“布帛菽粟”日常生活小事,但夏氏“历世守之”,奉为圭臬,其原因就如清同治戊辰年(1868)任苏州元和县正堂、即选府首藩臬抚宪、同邑厉学潮所言,夏氏祖训“贻谋深远”,“发警省皇皇焉”。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美德在夏氏祖训中都有体现。
夏氏五十一条祖训主要围绕“修身立德、治家教子、勤俭持家、涉世从政”等方面内容。修身立德,在五十一条祖训中所占篇幅最多。《礼记·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传统家训所要告诫子孙务必遵守的一条法则,南山夏氏也是如此。如何修身立德,夏氏祖先认为孝是修身之根本,是保证家道长久昌盛的核心要素。“家长齐家之法,当以孝悌为本,孝悌行于家而后仁孝及于物。”五十一条祖训中有关孝悌睦亲内容特别多。如孝亲,“冬至一节,宗长率令子侄男女击鼓三声,齐升祠堂参拜,……命子弟一人即诵家训,曰为臣必忠于君,为子必孝于亲,为弟必敬于兄,为兄必爱于弟,为妻必顺其夫,为妇孝养舅姑,为卑幼必服于长上。”“父母在堂,为子者各体亲心。”祖训对祭祀之礼还有不少具体规定,如“祖宗父母坟墓祭扫,不分远近,俱有交轮,子孙有力者春秋二祭,无力者清明一祭。”“子孙凡有出入,必告祠堂,朔望须当拜谒,四时不祭,忌辰不奠,许族人责之,毋令失仪。”对于子孙不遵孝道,不守礼义,祖训则列有严厉的家规戒律,如小辈对长辈“有出言不逊制行悖戾者,警以诲之,诲之不悛者笞之,否则宗谱--(缺字部分从上下文判断有宗谱除名之意)”;“族中子孙不分远近,但有不守士农工商本业,不遵礼义廉耻明训,敢有故犯奸盗诈伪之名于有司者,……毋登是谱。”
祖训还力倡家族互助,和睦乡里。强调“子孙当以和待乡里,仍使我容人,毋使人容我也,不可先存忽人之心”。对于族内贫乏无力者,要尽自己所能予以帮助。“婚丧嫁娶之类,倘有贫乏不能自为者,凡有力子孙当念其同气,理互相助”。“宗族之中无归者,有屋子侄借与居之,如贫死者更劝勿用大葬,各相助之,无地者听埋义塚”。
家族兴旺发达,是任何一个家族孜孜追求的目标,家族中每个成员都能清楚意识到自身的地位与责任,这是家族兴旺的至关因素。南山夏氏祖训中“治家教子”条例对父子、兄弟、夫妻等宗亲关系以及处事规范皆有明确规定,而其中对家长的要求特别之多,夏氏先祖非常清楚家长是家族重要的教育管理者和实施者,家长懿德高风会起到事半功倍之作用。如:“家长总管一家之事,必先谨守法度以御家众,每日先要清晨早起,呼子妇娣侄人等--派以家务,各令干蛊,至晚考其成功,察其勤惰。不可先自懒散以致群小效仿。”“家长总管一家大小,当以至诚待下,言不可妄发,事不可妄为,有父兄者必先起敬起孝……”“家长处心务要至公无私。”“家长处事须要量才差遣。”等等。
祖训对家族克勤克俭、子孙立志向学,以及清廉为官等都有劝勉,这些训言即使置于当今,也是十分有益。“家长理家之法,当以勤谨为先。大富由天,小富由勤。……士农工商各有本业,俱要鸡鸣而起,各司其业,以成名成功而已。功名既成,又当谨身节用,量入为出,致有盈余,以备不虞,不可先自懒惰或先过奢费,一旦艰难,悔何及焉。”“子孙七岁入小学,先教以洒扫应对,初学孝敬论语,十一岁出就外传讲读四书集注,十五岁入大学--授经听教,先以孝悌忠信为本,次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期以成立。”“子孙弟侄性资聪敏学业可进者,务在专心笃志,责令读书肄业,为父兄者考其成功。”“子孙倘有侥幸入仕,务要守法奉公,勤心莅政,抚恤下民。”
夏氏祖训中那些积德行善、诗书传家、和睦族邻、克勤克俭等训言对家族丰厚道德底蕴和良好家风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对家族子弟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宗谱“懿行录”就载有数十篇不同年代夏氏子孙的“懿行”,就是一个明证。如中四房二十四世夏德怀,考名震,邑庠生,一生从善积德,定海知县宋如林赠有寿序。中五房二十八世夏定守,字竹生,邑庠生,受业于陈寅斋夫子,资学兼优,老师“期以远大,令其习举子业”。后因父亲生病,为尽孝道,遂辍举子业。沧海桑田,世易时迁。双桥南山,古风犹在。老屋、古树、古井、古桥,在潺潺溪流声中,似乎在述说南山夏氏的陈年往事。尤其是山下那重修于清嘉庆七年(1802),由夏家陆宗太公所建的继思桥,取名为“继思”,有着特别的寓意在其中。我想,南山夏氏祖训、家风就像继思桥下这一条永不干枯的溪流,源远流长,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