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是定海小沙陈氏家族第十三世后裔,原名陈懋平。“懋”是小沙陈氏永春堂第十三世的排行。据重修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定海小沙陈氏宗谱》(以下简称《陈氏宗谱》)记述,陈氏自清康熙年间从宁波府城望京门外陈家衕回迁定海县小沙陈家村以来,历代先祖克勤克俭。到了第十一世“宗”字辈,即三毛祖辈开始,家族逐渐步入兴旺,以后更是人才辈出,蜚声庠序。尤其是三毛祖父陈宗绪白手起家,历尽艰辛,经商致富之后,不忘家乡教育事业,创办振民初级小学校,其一生奋斗之经历,情系民族国家兴旺之胸怀,让后人无限感慨。
艰苦奋斗永不言败
陈宗绪,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从《陈氏宗谱》“宗绪公语录”等相关文字记载中,可见陈宗绪始终有着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他的成功是在于不畏艰难,永不言败。
陈宗绪幼年时,家境十分贫困。其父16岁时,祖父母均逝世,伶仃孤苦。陈宗绪幼时就跟随父亲学耕樵,11岁入学读书,13岁时因家寒无力再读。面对困窘的家庭环境,陈宗绪犹觉“若不别谋发展,则永无升腾之日”,于是再三向父母请求远出谋生。14岁时,仅带着二千六百文钱作为川资以及生活费用来到上海谋生。起初暂住于兄长宗春家内,一起种菜养猪度日。15岁时,到信局班船(传递邮件的专用船只)做厨房工作,同时还要摇船拉纤,极为辛苦,而且时有生命危险。在信局班船7个月间,“失足落水险遭灭顶者三四次。”然迫于经济压力,陈宗绪还是不得不勉力挣扎。17岁时,有一艘英国商船到上海,要雇用华人管理炊食物品,经人介绍,陈宗绪进入该商船工作,前后共10个月。商船从上海到汉口装上茶叶后,运到俄国敖得萨,然后再装小麦至德国汉堡,复至英国格拉斯哥,期间修船2个月,后至利物浦装货运到红海、印度、新加坡、南洋群岛各处,最后驶抵上海。途中在经过新加坡、苏伊士运河、土耳其等地方时,船身颠簸不堪,陈宗绪是每日晕船呕吐,又无米饭下腹,所食只有卤牛肉、硬饼干及冷水而已。此番境遇在40余年以后回忆,陈宗绪心中还是“犹有余痛”。
从19岁至33岁,陈宗绪在招商局工作,开始有了一些积蓄,于是放弃航海生活,到南京谋求商业发展。以后的20余年间,虽然几经曲折,然陈宗绪始终坚持不懈。如起初与友人合资经营泰昌兴百货商店,兼营建筑事业,面对“当地不良分子频加欺凌”,陈宗绪是强硬抵抗,并通过诉讼手段,使不良分子有所畏惧而不敢再存非分之想。辛亥革命之时,陈宗绪将泰昌兴闭歇,毅然参加革命。后又在南京与友人合资创设泰隆公司,经营美孚煤油及泰太料,并在安徽省分设支店十余处。至民国二年(1913),由于时局动荡,营业大受打击,泰隆公司因之闭歇。民国六年(1917),受周缉之、陈一甫(启新水泥公司协理,启新水泥是北方袁世凯家族企业产品)委托推销启新水泥,同时与周肇咏、陈文鉴、邵德铭诸先生合组“顺和号”。在以后10多年里,在江浙皖豫赣五省都开设了分号代理启新水泥,事业由此稳步发展。
从14岁离开海岛家乡,凭着坚强意志以及诚信经商理念,最终获得了事业的丰厚回报。59岁之时,陈宗绪对其子嗣业、嗣庆口述一生经历时,总结了自己成功之道:第一,应有改善环境之决心与方法;第二,应有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之精神;第三,应有不畏强梁锄暴安良之勇气。并由此而感慨:“诚能人人如是,则我族之兴可立而待,更推而至一乡一县一省一国,又何独不然?”
心系乡梓创办学校
陈宗绪在自己生活富裕安定之时,不忘家乡父老,而更为可贵的是,希望能通过兴办教育以有助于民族复兴。如清光绪三十年(1904),定海一些仁人志士重修成仁祠,陈宗绪是董事会成员之一。民国十年(1921),陈宗绪重建小沙家中旧房,用自己一生积蓄,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之中。在其所做的善事之中,陈宗绪利用陈家祠堂创设振民初级小学校,让乡村贫穷的孩子都能够免费上学,更是体现了一个地方乡绅的高尚情怀。
据《陈氏宗谱》卷四“私立振民小学校引”所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秋,陈宗绪用陈氏宗祠作为校舍,嫡侄陈沧石(谱名嗣宰)为教员,开始试办振民小学校。学校全称“定海县私立振民初级小学校”,取名振民,其意“是以振醒斯民也”。以陈宗绪为首的、陈氏家族7人代表组成的校董事会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五月六日在向定海县教育局立案呈报公文中明确提出创办振民小学校的目的就是“使平民得享受小学教育”。呈报公文中还讲到了创办学校的良苦用心:“窃思教育为救国之本,兴学乃当今急务,欲挽救民国于健强,必先普及全国之教育。……就吾乡而论,居民六千有奇,学龄儿童八百以上,现在求学者不满三百名,欲求教育之普及,非办平民免费学校不为功。”
振民小学校兴办之初所有开支及设备都是由陈宗绪独力负担。在以后几年里,陈宗绪为使学校持久稳定,屡次慷慨解囊。陈宗绪的两个儿子以及陈氏家族其他成员等人士为陈宗绪义举所感动,也纷纷尽自己所能支持学校。据宗谱“私立振民小学校引”所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春,陈宗绪担心学校基本金不够使用,“乃慨出囊金四千五百四十三元零”,其“长子汉清先生(谱名嗣业)襄助银五百四十九元,次子嗣庆先生五百元,嫡侄嗣隆先生四十九元四角三分,堂侄子平先生(谱名嗣钧)九十六元八角七分,合集上数购买民田念一亩八分零及宫田荡田等。”年收花息以补充学校之费用。民国二十三年(1934)夏,陈宗绪又解囊购买小舟涂丁荡三十五亩八分零,年收花息用于学校开支。民国二十四年(1935)陈宗绪又将私有恕房户下荡田48亩拨归学校所有。从创办起至民国二十四年,四年内陈宗绪助入学校费用约达万元。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举人孙尔瓒对同邑陈宗绪的诸多善举甚表赞许,在《定海小沙陈氏宗谱序》中这样写到:“君之高掌远蹠,经商中外,白手起家,积赀恒数万,营宅第,建祠堂,兴学校,凡有善举,知无不为”。 陈宗绪晚年时曾告诫后辈族人:第一,应知一衣一饭来处不易,不可暴殄天物,浪费无度。第二,对于农工痛哭应表同情,不可存轻视之心。第三,应各就斯业,努力工作,无论家道如何,在年富力强之时,一概不得逰惰,坐食不事生产。第四,在可能范围内应救济贫苦无告之人,以减轻社会之病态。第五,应谨守我国固有之道德,勿堕家声。这些话语,即使放在当今,也是值得深思。这也许就是当年从一个穷乡僻壤走出来之后,通过艰苦奋斗实现了人生志向的陈宗绪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