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城区昌国路,东西走向,西起环城西路,东至檀树新村,长1552米,宽10米。1942年,侵华日军强迫居民拆部分定海老城建穿城砂石公路,由新东门至新西门,长1000米,宽5米,成昌国路初型。“文革”期间,这条路称要武路。1980年,在原简易公路基础上,进行拓宽和改建(与要武路最大位差约50米),1984年建至环城东路,长1040米,车道宽10米。1992年向东延伸至檀树庙。因定海曾名昌国而得名。是定海城区东西走向的交通干线。
昌国路沿途旧有总镇府、县衙、祖印寺、古学宫、御书楼、定海公学旧址等。
昌国路98号,为号称“翁洲第一古禅林”的祖印寺,现占地6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左右,为舟山本岛最大的佛寺。现主体建筑有三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东西边分别有钟楼(地藏殿)、鼓楼(接引殿),厢房设客堂、库房、斋堂、三圣殿、祖师殿、伽蓝殿等,殿堂内像设俱全。大雄宝殿为清末建筑,殿高17.5米,进深19米,宽29.6米,面积564平方米。
昌国路103号,原为古学宫,址在舟山师范学校(现为定海第一中学)内。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置县治时创建学宫于霞山之麓(今东门鳌山新村)。宋熙宁八年(1075)县令张懿文,元祐七年(1092)簿尉顾复经,政和六年(1116)县令张如晦,或重建。淳熙十六年(1189)县令王阮,迁建学宫于芙蓉洲。嘉泰、开禧年间(1201~1207)县令葛洪、淳祐六年(1246)县令沈睿或重修,或扩建。而置田产,给廩食养士则始自绍兴五年(1135)县令韩晦,嘉定间(1208-1224)县令赵大忠更增加县学田产。元贞元年(1295)州官冯福京到任,重视文教,协力修理学宫。清康熙皇帝于二十五年(1686)御书“定海山”匾额。二十七年(1688)恢复定海县建制,知县周圣化择今地建学宫。二十九年(1690),知县周圣化建御书亭悬匾。三十四年(1695),知县缪燧择学宫东偏地建御书楼悬匾。乾隆四十八年(1783)御书楼毁于台风,知县庄谓伦重建,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入侵定海,御书楼毁于兵火,匾移至紫微东岳宫。光绪八年(1802)厅同知陈恩受募资重建。民国九年(1920)改作通俗图书馆,民国年间毁于战火,御匾移紫微东岳宫。1972年紫微东岳宫被拆时御匾被毁。1956年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定海县学学宫旧址创办定海师范学校(1959年改名舟山师范学校)。1984年舟山地区行政公署拨款修复孔庙(学宫)内奎光阁,改称御书楼。御书楼建筑保持原有风貌,精雕细作,别具风格,环境优美,楼内珍藏着康熙御笔“定海山”和四十二年(1703)赐普陀山的“狮子窟”等匾额及康熙帝画像等重要文物。
昌国路5号原为舟山中学址,前身为定海公学,创建于1921年,由舟山籍爱国实业家刘鸿生(1888~1956)等捐资创办,是舟山市历史上最早的中等学校。刘鸿生后又创办女子中学(也合入舟山中学)。1952年与定海县立中学合并为“浙江省定海县中学”,1959年改为“舟山市第一中学”,1962年定为现名。1960年列为浙江省重点中学;1981年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办好的18所重点中学之一;1996年,经省教委评估,认定为省一级重点中学。校园面积2955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4200平方米(其中海洋科技大楼13000平方米)。2012年9月,舟山中学正式迁入临城新校区。老校区内的思刘堂,为刘鸿生当年捐款建造舟山中学前身定海公学的一幢教学楼,迄今保存完好,是舟山中学的标志性建筑,后人以此命名来缅怀刘鸿生热爱家乡教育事业的崇高品格。
昌国路11号原为舟嵊要塞区司令部址,1985年舟嵊要塞区改为舟嵊守备区,现为舟山警备区司令部。从唐至明代海禁,为县治和州治衙门所在地,明隆庆三年(1567)后为参将府,时宁绍参将梅魁因倭乱驻舟山,到任后建参将府。清顺治六年(1649)十月,南明鲁王朱以海进驻舟山,以参将府为行宫,后有宫内井遂名宫井及花圃。
清顺治八年(1651),清军破舟山,鲁王元妃陈氏等投宫井死。清光绪时立石栏,勒“舟山宫井故址”。“雪交亭”原在城关书院弄定海二中校园内,明大学士张肯堂建,亭旁植一梅一梨,枝条相交,故名“雪交亭”。清兵攻破舟山,阖门老小20余口自缢尽节。肯堂自缢于雪交亭。清康熙二十三年,总镇府由镇海移驻舟山,旋置舟山镇总镇府于参将府旧址,民国二年(1913)浙江省议会决议将镇鳌山麓前旧镇署改建成仁祠,并迁建“雪交亭”。
当时的定海公园也在今昌国路警备区司令部所在地内,公园用墙围起,内栽花草树木。1927年3月14日,定海县总工会成立。3月17日,定海城区药业、南货业、茶食业、牧业、咸货业、绸缎业、广货业、运输工人、码头工人等11个基层工会在当时的定海公园里召开定海总工会成立大会。到会除工人外还有学生、妇女等团体的代表千余人,时有会员2000余人。共产党人顾我、金爱卿、胡焦琴,国民党定海县党部委员邬企予(左派)等参加大会。会后举行了游行。一路上学生们高唱:“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齐欢唱,齐欢唱。”
1939年6月,定海被日军占领,国民党军政机关及抗日自卫团400多人未作抵抗就撤离舟山。当时,百业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苦不堪言。6月底,日军在原定海公园内成立由海军大佐来岛茂雄任司令的“大日本海军舟山岛基地队司令部”。抗战胜利后,定海公园有过短时期的开放,不久,又被败退下来的国民党军队所进驻,遂被毁。
昌国路60号(现61号),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置定海县时,在此处置县署,1841年4月,英军在定海民众的抗击下退出定海。为加强防务,清政府将定海县升为直隶厅,县署改为定海厅厅署。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光复军(也称民军)在原定海厅署内召开新军政分府定海军政支部成立会,改旧厅署为定海县署。解放后曾为舟山行政公署、舟山市政府所在地。
昌国路西向还有个“花园底”老地名,是因旁边有花园而得名。 民国六年(1917)春,当时定海县农会会长朱福昌(字启绥,定海中学名誉董事,为朱葆三胞弟朱捷三长孙),在定海县镇署旁小校场(原舟山中学操场)开设仙乐种植园(花园),引进欧美园圃方法试种花卉,首开定海花卉园艺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