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国钟表经营行业的品牌,“亨达利”与“亨得利”,这两个百年老品牌可谓家喻户晓,至今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研究这两个百年老品牌的创立,发现有两个定海人功不可没。其中一个还是亨得利品牌的创始人,他就是定海人王光祖。另一个定海金塘人陈文生,他是武汉亨达利的创始人。钟表业百年品牌“两大亨”,皆与定海商人的经营有关,也可见近代以来定海商人走南闯北,勤奋好学,白手起家而颇有建树,其成功在于“敢为人先”创业精神,在于恪守“诚信务实”的企业伦理。
王光祖与亨得利品牌的创立
王光祖是亨得利品牌的创始人之一。关于王光祖的籍贯,一直众说纷纭。
多数资料认定他是浙江定海人,但也有说他是宁波人,甚至还有人说他是浙江海宁人。各种版本,莫衷一是。
笔者在1928年刊印的《宁波旅沪同乡会题名录》的“永远会董”名单中找到了他的名字,这份原始档案清清楚楚地显示:“王光祖定南京黑廊街亨得利公司”,这个“定”字,就彻底解决了王光祖的籍贯问题———他就是定海人。从“题名录”的介绍看,他还是位于南京黑廊街上的亨得利钟表店老板。
从小裁缝到小老板
关于王光祖的发迹历史,有多种版本。这主要是因为,王光祖在各地开设的亨得利钟表店很多,各地关于王光祖的口述资料和回忆性文章也很多,有一些说法就显得不一致。但是,这些说法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王光祖完全是白手起家,靠自身一步一步艰苦创业而成为亨得利的创始人。
一种说法,王光祖是裁缝出身,后来成为镇江亨得利、北京亨得利等钟表店的创始人。王光祖,年轻时是一名小裁缝,可能刚刚学裁缝,裁缝铺的生意也不是太好,于是就和当时的很多定海年轻人一样,想去大上海闯一闯。在上海谋生,一开始他还是做小裁缝。大上海的洋行多,王光祖脑子蛮灵光,经常上门接业务,拉来不少裁缝的生意。一个偶然机会,他给上海一家洋行里的人裁缝衣服,洋行里的人看他跑业务很积极,跑街串门到处走,就提出让他为洋行做广告———穿洋行提供的衣服,衣服上贴有“瑞士表”图案的广告,这相当于现代意义的“人体广告”了。王光祖就这样开始和钟表经营打交道。穿着这一身钟表广告衫,后来他索性做起了钟表的推销,并学会了钟表的维修。再后来,就和两位宁波人联手合作,一起创办了亨得利钟表行。1915年,王光祖凑足一笔资金要开一家钟表店,见上海店家太多,他就去江苏的镇江开了家亨得利钟表店,几年下来,盈利不少。
还有一种说法,王光祖是发迹于宁波,王光祖的身份则变成了一个小工匠。说是,清朝同治年间,浙江宁波来了一个心灵手巧的小工匠王光祖,走街串巷专门修理钟表和眼镜,后来开办鸿升斋钟表店。稍有积蓄,王光祖盘下了一家叫“亨得利”的粉线店(即面店),改营钟表销售和维修。王光祖的修表技术精湛,因此生意兴隆。
宁波当地有两个小有本钱的人,分别叫应启霖(一说为王光祖的岳父)、庄九皋,看中了他的手艺,出资和他合伙在宁波东门街(今解放路)开了一家钟表眼镜店,牌号“二妙春”,那是1874年的事。“二妙春”规模不大,全部业务依靠修理。应、庄、王,这三个人就是后来亨得利品牌的创始人。三个人各有长处,应善于经营,精通财务,王和庄两人均精通修理,生意逐渐见好。1890年前后,应启霖买彩票中了大奖,用这一笔巨款,三个人在宁波双街(今滨江路)创立钟表行,并正式取名叫“亨得利”。这个店名还是取得蛮有意思。“亨”,乃大也:“得”即多得,“利”即红利,合在一起就是“亨通四海天下得利”的意思。当时上海有一家“亨达利”,是法国人开的洋行,经营医药、钟表等洋货,他们三人合计给钟表眼镜店取名“亨得利”,也意在与洋行抗衡。
1911年王光祖等人在杭州设立分店,1915年在上海设立亨得利钟表行,1928年成立了亨得利钟表总公司。从此,生意亨通,四方设店,相继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设有六十多家钟表眼镜店。
“亨得利”北方经营区域的大总管
1915年,在上海开创亨得利钟表行的时候,王光祖和两位宁波的创业伙伴就一起制订了业务发展规划。三个人做了分工:一路由应启霖负责,从宁波向杭州、上海方向发展,另一路由王光祖负责,由宁波向南京、天津、北京等北方区域发展,庄家则主管上海大明眼镜行的眼镜业务。三人商定,每开设一处分店,应、王、庄各占股份百分之三十。
大约在1915年前后,王光祖已经在南京扎根,开设亨得利钟表店的分号,并把家庭也迁徙到南京,他的儿子王惠椿就一直跟着他,先在南京华中公学读书,后来到亨得利上海总店做学徒。王光祖所管辖的往北京发展的这一路,积极奋进,在沿途各埠拓展业务,广设分店,屡有建树。1918年创建天津亨得利,1920年创建郑州亨得利,1922年在天津设立大明眼镜分公司……1928年前后,他的三个儿子也已经学业有成,因此王光祖也采取家族式的连锁经营来拓展业务。大儿子王行龙,在天津创业,次子王仁慈在重庆发展,三子王惠椿则在北京创业。其他各地的分店,也基本是依托宁波籍的同乡人经营,店铺雇佣的也多是浙江人。据周震康老先生介绍,其祖母有一个侄子,叫陈耀宗,就在沈阳开亨得利钟表店。因此王光祖开设的亨得利各地分行里有不少定海籍老乡。
王光祖的第三个儿子,王惠椿在北京的经营最为出色。
1927年,王惠椿独资在北京前门外观音寺大街9号,开办其在北京的第一家亨得利钟表店,由于地处南城故简称为“南亨”。
“南亨”的建筑是一幢杏黄色的三层楼,一楼营业厅,按其经营特点设计成八卦形,显得别致、宽敞、明亮。摆上琳琅满目的钟表,显得更加豪华。王惠椿精通生意,买卖越做越好,不到三年积资甚多。1930年,又在王府井大街开办“亨得利”东城分店,因地处东城故简称“东亨”。随后又在王府井大街兴办惠龙钟表店,在西单北大街291号兴办西城“亨得利”钟表店,简称“西亨”。这就是当时享誉北京的“四大钟表店”,皆为定海人王光祖家族所开设,王惠椿是这四家钟表店的总经理。总店和批发庄设在“南亨”,各分店由总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分店每天的销售款在业务终了后,如数送交总店,进、销、人、财、物大权都掌握在总经理王惠椿的手中。
亨得利在全国享有盛誉,是因为亨得利的经营非常规范,其中北京亨得利堪称是亨得利品牌的模范。
首先,经营方面,亨得利董事会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店员从学徒开始,就得讲“和气”,懂礼节。对店员的仪容衣着、言谈举止、生活作风管理严格。站柜台要求穿戴整齐,夏穿长衫,冬穿长袍,站姿端正,不准在店堂吸烟和聊天,等等。
其次,品牌方面,注重信誉,绝不做砸牌子的事情。亨得利是全国连锁经营,一荣俱荣,任何一家分店都代表总行的形象,任何一家分店也都是依靠总行的形象而被消费者所认可,因此亨得利重视企业品牌和信誉。亨得利对本店出售的商品,全部印有“亨得利”的商标。就是瑞士进口手表、挂表的表面中间英文品牌下面,生产厂家也特意写上“亨得利”三字,这也充分说明外商对亨得利品牌的认可。信誉基于服务质量,根据顾客“走时准就是质量高”的消费心理,亨得利在钟表的准确度方面狠下功夫,对出售的落地钟、坐挂钟,在出售前都要经过仔细检验,试走三天三夜,天天校对,发现毛病,修好再售。为了扩大宣传,王光祖等人还把带有“亨得利”字号的落地钟、挂钟无偿地赠送给各大戏院,悬挂在剧场休息厅里以扩大影响提高信誉。
第三,用人方面,注重技师培养,高薪留人。王光祖和王惠椿招收徒工选人很精,进店要有两人作保,经过三个月考查,择优留用,能力低者坚决辞退。学徒期三年,要求学会收货、卖货、算账、包扎等技术,要能辨认商品的产地、规格、质量及其使用常识,特别是要学会接待各种不同的顾客,揣摩顾客心理,随机应变,想方设法把生意做成,还要学会修理业务。满师以后的学徒,再经过几年的培养,就成了较高级的钟表技师。钟表技师和普通营业员的收入都普遍较高,和经理们的收入差距不是很大。一般分行经理的工资在25—30元左右,副经理25元左右,而修理部的“把作”主任(即技师)和副经理不相上下,普通营业员约为10—20元,分行全体人员年终享有两个月的额外工资,职工食宿也由公司负责,这样的待遇当时是少有的,这也得益于亨得利的营业利润比较高。
第四,是生意精。进货是否适销,直接关系到经营的盛衰。“亨得利”的进货大权一直掌握在王光祖等这些总经理手中,他不但熟悉各种商品的质量、产地、行情,而且掌握市场的信息,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经营品种。亨得利以经营高中档钟表为特色,在服务上,总行和分店实行联合保修,在钟表保用期内,都可在就近的亨得利钟表店免费修理。因此颇受消费者青睐。
王光祖,这个定海籍的亨得利创始人,为亨得利的市场拓展和品牌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堪称是我们定海籍的“钟表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