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年前,在舟山,名不见经传的定海紫皮岙,因为留下了皇帝的足迹,而留下了步步为尊、处处显圣的地名和传说。
北宋末年,由女贞族建立起来的金国逐渐南侵,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分两路攻入宋都开封,掳去徽、钦二帝,北宋宣告灭亡。同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史称南宋。建炎三年春,金兵再次南侵,宋高宗仓惶逃至杭州。金兀术率军分两路渡过长江,建炎三年(1129年)冬,金兵攻明州(今宁波)。赵构等文武官员于十二月十九日把文物装在几只楼船中与南宋官员一起,从定海(今镇海)乘楼船逃到昌国(今定海)。从宋高宗上岸的地方到落脚点里廻峰寺,大概五六公里的路程,却有着一连串有着皇权色彩的地名。
原来的紫微庄叫紫皮岙,因为有宋高宗的不期而至而风生水起,有了辉耀史册的“斗数之星”紫微星之尊贵名号命名的地名———紫微。紫微星是帝王之星,把紫皮岙改名为紫微庄,可见宋高宗对这个救了他一命的偏僻山岙的钟爱和感激之情。
宋高宗在老塘山嘴与野鸭山之间登岸。当时那里一片滩涂,船就搁在泥涂上,就叫来许多乡民充当纤夫,将船拉上来。从此,为皇上拉过纤的地方就叫“纤头”。由于舟山方言“纤”与“溪”相同,且农村多习惯用“溪”字,所以现在就成了“溪头”。高宗终于上了岸,他回头望望大陆,只见滩涂如畈,潮水翻涌,就称之为“畈潮”。他踏上这坚实而远离战争的土地,十分感激这里的乡民接纳他来避难,他认为自己是“万岁”,而他的皇亲国戚们是“千岁”,就封这里的乡民为“百岁”,从此,这里的村民身体也特别好,民谚说这里的村民是:“吃吃胡泥浆,走路蹬蹬响(舟山方言,指身体好)。”
宋高宗在无限感慨中迈开了在定海这片土地上的第一步,人们称之为“天童”(天子在定海最初的路程)。他行走了约几百米,到了一座小山上,在群臣的搀扶下,上了马,坐在了马鞍上,这座小山也就被称之为“马鞍山”。宋高宗策马往紫皮岙狭门奔去,落脚在狭门的里廻峰寺。他在里廻峰寺住了7天,二十六日又往南到台州等地,几经周折,终于在临安建立了南宋朝。
宋高宗到昌国紫皮岙避金之事,地方志和不少史书都作了记载,民间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民间故事《新婚女子三日王》《康王告状》和《宋高宗与芋艿筵》等。
从南宋迄今,漫漫八百多年的岁月,“紫微”“溪头”“畈潮”“百岁”“天童”“马鞍山”等名称一直作为村庄名、公社名、乡名,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