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泄朱氏祠堂、族谱及先祖古墓纪事

时间:2019年04月18日 10:45  作者:  点击:

    早就想去探访皋泄朱氏祠堂,正月里的一天,我到皋泄朱家妻舅家拜年。事先早就考虑趁拜年之机,去探访一下朱氏祠堂,看一看《朱氏族谱》。按照皋泄朱字辈排行,妻舅是第十代“明”字辈,早年是皋泄乡政府工作人员,已退休10余年。有一次相见时就听妻舅讲起他们要准备修祠堂,我还把自己所见到的定海民间一些老祠堂的建构特点与他进行了交流,并把自己所写的一篇有关马岙林氏祠堂文章给了妻舅。下午2时许,到了妻舅家,略作休息,我就迫不及待地参观新建的朱氏祠堂。

朱氏祠堂

 

  新修建的朱氏祠堂位于皋泄朱家最高处一山脚下,妻舅介绍说,新修建的祠堂是在原上祠堂基础上进行了升高扩大,于2013年正月十二日破土动工,至八月十六日竣工,历时7个多月。原祠堂比较低矮,堂内个别柱子已有损烂,院子也不太大。如今新修以后,三间祠堂宽12米,深10余米,栋高6米有余,祠前院子扩后有4余米,两侧厢房及墙门也相应升高扩大,整个祠堂看上去亮堂了许多。

 

  妻舅还告诉我们,皋泄朱氏原有上、下祠堂二座,下祠堂是清康熙年间迁居到皋泄朱家的先祖立身安命后所造,当时整个家族还比较贫弱,以及其他因素,祠堂仅为两间。到了民国初期,朱氏人丁兴旺,原祠堂场地已不能满足族人“崇宗祀祖”及办理婚、丧、寿、喜等之用,又可能考虑到原祠堂位于朱家横路中心地段,不方便族人扩居,于是另择本岙最高处,新建三间祠堂及两边各三间厢房,称为“上祠堂”。下祠堂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当地政府分给个人,后来被拆除,上祠堂被改作粮库故而幸存。

 

  站在新修建的朱氏祠堂院子里,望着祠堂屋顶排列整齐的青灰色小瓦,道道瓦沟整规划一,屋脊正中灰雕老寿星,两边雕梅兰竹菊四君子,颇具古风。檐下三间宽敞的厅堂,十八扇高大簇亮的格扇门。面对焕然一新的祠堂,我既是一个外乡人,心中也顿感庆幸。祠堂中堂大门前置有一对石雕麒麟,正中间大门上方悬挂着用高级红木雕成的“朱氏宗祠”牌匾,匾四边雕饰“飞龙戏火球”图纹,雕工极为精细。祠内用大理石铺地,祠堂正堂神龛上方悬挂着“孝哉集誉”牌匾,妻舅说这是为表彰朱氏第五世“宁”字辈五兄弟孝道事迹而立。据《白泉镇志》“人物”篇介绍:清道光二十年(1841),英军侵占定海,皋泄村人朱迎康合家避难于外乡,父母染疾在床,家贫如洗,既无食物充饥,又无药物疗疾,朱迎康以刈臂疗双亲,其孝行广为乡人称颂。神龛围栏上雕刻着飞龙戏珠、凤凰展翅精美镂空图案,上施金箔,色彩鲜艳亮丽。神龛两侧著“祖功宗德流源远,子孝孙贤继绪长”“紫竹林中观自在,白莲台上见如来”对联。祠堂正前方是一堵照壁,上有飞檐屋脊,照壁中心彩绘松鹤图,苍松浓郁,清流湍息,祥云朵朵,三四仙鹤或回头顾盼,或昂首唳天,寄寓延年富贵长寿之美意,整座宗祠庄重肃穆。

 

    朱氏先祖古墓

    从祠堂出来,妻舅还带我们去拜谒了祠堂后不远处皋泄朱氏先祖古墓。在一片竹林下,我们见到了这座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的朱氏先祖坟墓。墓碑表面有一层青苔藓,上面所刻文字还十分清晰,中刻“皇清三槐朱公之墓”八字,左为“同治七年六月”,右下是“男士隆孙瑞谟瑞明瑞光”几字。除墓碑是一块石板外,不见条石等构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看上去就像一堆乱石堆,但非常难得,历经300余年,整座墓竟然没坍塌,四周又有翠竹守护。这是皋泄朱氏哪一位先祖之墓?

 

  回来后细查1924年姚道坤整理总纂的《五凤堂朱氏宗谱》,发现此墓竟是迁居皋泄朱家朱氏之一支始祖朱三槐太公之墓。三槐太公,生有士隆、士元二子。由于朱氏前几代先祖生卒年月无考,只能根据宗谱所记一些信息进行推断,宗谱中记载三槐太公其孙瑞光生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于乾隆八年(1743),于此推断三槐太公大概是在顺治末年和康熙初年之间出生(1660年前后),始迁居皋泄朱家的时间大概也就在康熙初年。此墓很有可能是朱氏第八九代子孙重新而立,墓碑中“同治七年(1868)六月”可能就是指重新而立时间,否则就难以解释。

 

    朱氏迁居之谜

    皋泄朱氏何时所迁?为何而迁?1987版《定海县志·姓氏篇》说皋泄朱氏渊源:“安徽凤阳朱氏,于清顺治迁皋洩村,相传为明鲁王朱以海遗族,至‘继’字辈已传十三代以上”。《五凤堂朱氏宗谱》“朱氏宗谱首序”云:“溯朱氏本古祖在凤阳,大明开国太祖也,至明末时,吾微祖公移居宁波瓦爿滩,建立太庙,人丁藩衍。至清二世康熙年,吾始祖公‘三’字辈受难迁定,不知宁波祖基是何房分,亦无所考。始祖讳微公传下陆房至皋泄庄白鹤庙界居焉,建祀堂于高岭下。”根据志书、宗谱所载及近几年几位民间文化专家、学者的考证,再考虑从三槐太公孙瑞光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这个出生年份往上推断,我以为:“朱氏宗谱首序”所言的“康熙年迁定”“陆房至皋洩庄白鹤庙界居焉”,应当是皋泄朱氏迁居的一个比较能够站得住脚的时间段。即康熙初年,朱氏六兄弟迁居到定海皋泄,成为皋泄朱氏六支始祖。

 

  至于为何看中皋泄这个“皋岭下”山坳定居,不少学者认为皋泄朱氏是明鲁王朱以海遗族,选择皋泄这个当年极为偏僻山坳就是为了避开清廷锋矛,隐姓埋名,以保朱氏皇族延续。许多学者认为《五凤堂朱氏宗谱》“朱氏宗谱首序”所说的“吾始祖公‘三’字辈受难迁定”,这“受难”就是指1651年清顺治八年九月初二,当时退踞定海的朱明王朝,一万八千人官僚、士兵及无辜百姓被清廷追杀事件,即后所称的“辛卯之难”。朱以海(1618-1662),安徽凤阳县人,明太祖第十世孙,鲁肃王朱寿镛第五子。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嗣鲁王位。此时,大明王朝已陷入风雨飘摇之境地。清顺治二年(1645),钱肃乐、张煌言等起兵浙东,拥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清顺治五年,渡海到舟山定海,以定海北门原参将府为驻之地。顺治八年八月,清兵攻舟山。朱以海逃至厦门投靠郑成功,后和郑成功同至台湾,卒于康熙元年(1662),终年45岁。

 

  “辛卯之难”中朱氏的族人除被杀戮外,也有部分出逃。有学者根据宗谱“受难”之说及当时皋泄“皋岭下”极其偏僻的地理位置等因素,认为皋泄村“皋岭下”的朱氏,就是明鲁王朱以海一族出逃避祸之后裔,具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且翻阅《五凤堂朱氏宗谱》,所载三百余年族中无一人有进取科举功名的,这种特罕见的情况是否有皋泄朱氏为了隐姓埋名之因素?那个年代通过科举获取功名,走上仕途之路,这可是各氏族光宗耀祖之大事,皋泄朱氏300余年读书科举之“空白”应当有特殊的原因。

 

    朱氏族规

    族规是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规,是族谱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故大多置之于卷前。族谱中诸如谱禁、宗规、祠规、家范、族约、族训、家训等名称一般都是指家族法规。

 

  《五凤堂朱氏宗谱》所列家规,条列比较周全,措辞严谨。有敬祖宗、禁犯上、勉孝顺、睦宗族、重师友、务本业、凛闺教、重继嗣、息狱讼、重藏谱、禁抬轿等,如果从现在的相关礼仪、为人处事等观念来看,《朱氏族谱》所立的家规大部分符合时代要求,对规范族人言行,教育后代有着一定的意义。选择几条如下:

 

  睦宗族。放勋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睦之道。古云:所以独重者,诚有见于伯叔兄叔之间,不可以争长争短,以伤和气。吾族如有强凌弱众暴寡,与族不和者,重责不宽。

 

  重师友。尊师重友,力向方古有常教,须知学乃立身之本,不通古今如牛马,而襟裾人生。八岁即入小学,迨至成童出就外传,识字知书通天达地,皆有以教之也。至于劝善规过,友朋之功居多。吾族子孙无论贫富皆当尊礼师友,不然目不识丁,徒为他人哂耳。勉之。
 

    务本业。吾族人丁颇有贤愚不等,士农工商各治一业。人不务本,未勉饥寒相迫,奸盗赌博诚败家之徒。为父兄者,当禁绝之,各安生理,使其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