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驻跸里廻峰

时间:2019年04月18日 10:31  作者:  点击:

    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虏去,北宋宣告灭亡。五月,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建南宋朝,为高宗皇帝,年号为“建炎”。

 

  赵构称帝以后,依然承袭北宋对金国屈辱投降政策,他不但不敢还朝开封,反而从商丘退避扬州。南宋的腐败无能,使金兵更加胆大妄为,在金兵大兴进攻下,赵构从扬州逃到镇江,又从镇江逃到杭州。建炎三年十二月初五,从杭州逃到明州。十二月十九日,又从镇海乘楼船逃到舟山,在紫微皮岙躲避金兵。对此,志书都有记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紫微尖山,浙江定海县西,盘纡幽秀,或曰古名紫皮,因宋高宗避金入航海至此,更今名,又名宋家尖。”清康熙《定海县志》载:“紫微尖山,县西十五里,一名宋家尖山,盘纡幽秀,或曰古名紫皮,因宋高宗避金入航海至此,遂更名为紫微。”《紫微岙图》标明,紫微尖山在(今双桥街道与盐仓街道衔接部)石镜山北面,后来的志书和地图都以此为准。

 

  其实,起初紫微尖山和紫微岙是同一地方的两个名称,到了清代,紫微岙已延伸到现在双桥街道的辖区范围,而紫微尖山是紫微岙的一座山而已。清代以来的志书和地图所标的紫微尖山是在靠近盐仓的地方。山高227.2米,山势陡峻,没有曲折的山岙。山的东西南三面是田野和居民住宅,不僻静、不隐蔽。宋高宗及其随行人员有数十人,不可能分散住在农户家中。住在哪里呢?根据许多史料记载,宋高宗先到县城,后转到紫微岙,论僻静、隐蔽,这紫微尖山不如盐仓的长春、共裕。亦也有认为宋高宗是从野鸭山南面海滩登陆,直接到现在的里廻峰避难的。后一种说法也是比较可信。

 

  里廻峰本来是寺名,不是山名。在北宋时期,舟山岛西部有两个回峰寺,香火都比较旺,为了便于区别,人们把岑港的回峰寺称“外回峰寺”,把紫微岙的回峰寺称为“里廻峰寺”。里廻峰寺所在的这座山,从西南面看是石头山,多长青苔,是紫色的,故称“紫皮”。由于曲折的山体,形成了“口小肚大”的山岙,称为“紫皮岙”;岙里的回峰寺有三大殿,60余间禅房。寺宇周围的树木成荫,显得僻静、隐蔽。与“盘纡幽秀”之说相吻合。相传,因宋高宗在此避金兵,故把紫皮岙更名为“紫微岙”。元代时,邑人为了避嫌,曾把紫微岙更名为“纸甓岙”(见元大德《昌国州图志》)。明洪武年间,朝廷以“悬居海盗,易生寇盗”为由,迁46岛居民入内陆,接着又废昌国县。清顺治年间,又经过大内迁,定海人全数迁入内陆。直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颁“展海令”、开海禁,定海才开始展复。就因为大内迁、废县置,把宋高宗在紫微岙避金兵时的许多细节也都遗忘了。

 

  宋高宗驻跸里廻峰,是有一定史料依据的。

 

  其一,《宁波市志。大事记》载,宋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十五日,赵构乘马出东渡门,登楼船。十七日,泊定海(今镇海),发随从诸君‘雪寒钱’。十九日,至昌国县(今舟山)。据传,驻紫皮岙回峰寺,待机行止。”因为历史原因,志书未能记载这一细节,故称“据传”,但是它与另外的一些记载相吻合。

 

  其二,台湾出版的《中国历代战争史》对宋高宗避金兵于昌国紫皮岙的事有较详细的记载,说宋高宗于“二十六日庚子,自昌国航行南走”,次年“正月初三丙午,高宗御船至台州章安镇。初七庚戊,金增兵攻明州,刘洪道与浙东副总管张思正引所部奔天童山接驾,闻帝已南去。”清康熙《定海县志》载:“天童山,县西十六里,有炮台,内有紫皮岙居民千数。”清光绪《定海厅志》载:“古名紫皮,宋时富都乡茹侯村。宋建炎三年,宋高宗赵构避金兵入海,曾泊此登岸,故更名“紫微”。”按照常理,刘洪道、张思正来接驾,应该从县城方向来的,要经过盐仓,先见到紫微尖山,不可能到天童山才“闻帝已南去”。从路程看,天童山至紫微尖山东西约3公里,而至里廻峰南北约1公里。可见,宋高宗住里廻峰是最可能的。


   其三,1976年里廻峰发现汉代青铜锥斗,斗高24厘米,口径16厘米,翻唇、直腹、平底,三足呈马蹄形,口部制条形槽流,龙形凿柄(今藏市博物馆)。据《辞海》记载,锥斗是古代军中“昼炊饮食,夜击持行”之物。宋高宗来去匆匆,估计这锥斗很可能是宋高宗的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