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资讯 -> 港口管理 -> 正文

《专业咨讯》(港口管理)第五十八期     食品质量与管理

时间:2015年12月15日 00:00  作者:  点击:

《专业咨讯》(港口管理)第五十八期     食品质量与管理

 

一、生鲜电商货源乱象:号称全球采买 实无进口资质

二、重庆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

三、买到“过期”饼干 打假人索赔为啥败诉 一日之争成为界定是否过期关键点

四、美国千禧一代感恩节大餐 不吃火鸡 改吃火腿

五、新食品安全法实施将满2 专家称:落实有难题

六、进口食品安全风险增61.9% 台美韩产食品问题最多

七、消费者在KTV发现三瓶假酒 经理说喝不死人现场喝两瓶

八、中国加强食品海购监管或促澳洲小企业规范运营

九、北京新发地暂停销售打蜡花牛苹果 封存苹果40余箱

十、日媒:中国红酒消费量世界第一 假货泛滥仍是问题

十一、得益牛奶变质喝完拉肚子 送奶员:每年都有坏的情况

十二、人类食用烧烤肉 恐增加患肾癌风险

十三、国外如何监管食品安全保证人们健康

 

 

 

 

 

 

 

 

 

一、生鲜电商货源乱象:号称全球采买 实无进口资质

时间:2015-12-01 来源:重庆日报

    

   “全球采买”、“源产地筛选”,这些口号在不少生鲜电商的网站宣传页面中随处可见。继“产地直供”的营销模式后,生鲜电商平台对进口海鲜和肉制品等商品,大多强调由采购团队从美国、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采买,有的还在官网显著位置标榜其货源“丹麦进口”、“挪威进口”的纯正身份。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标榜全球筛选采购的生鲜电商,却连最基本的进口资质都不具备,上海生鲜电商美味七七标榜纯正“血统”的进口货源,但记者在国家相关机构查询发现,其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进出口工商经营范围、海关编码等关键资质缺失。

 

    调查还发现,不少电商平台的货源模式已形成固定范式:委托国内工厂代加工,再贴牌加标出售,甚至直接委托批发市场的档口批发商加工。

 

    乱象1

 

    货源号称全球采 进口资质却缺失

 

    在海鲜和肉制品等主打进口的货源中,美味七七、顺丰优选、中粮我买网等电商平台纷纷打出国外直接进口、买手制全球采,甚至推出自有品牌的进口海鲜。如美味七七的官方宣传中,称其走遍新西兰、智利、澳大利亚、美国等147个国家,选取特产区的生鲜食材,“无任何中间环节周转,将全球产地的时令产品送到顾客家中。”

 

    但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宣称“全球直采”生鲜电商,在最基本的进口资质环节中,尚存在许多问题。

 

    按照我国《对外贸易法》第九条规定,从事货物进出口的对外经营贸易者,应向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机构办理备案登记;未按照规定办理备案登记的,海关不予办理进出口货物的报关验放手续。一位从事进出口贸易资质审核的业内人士介绍,按照现行规定,企业要从国外进口商品,必须拥有两个最基础的资质方可进行,“一是工商登记的经营范围中得包括进口业务,二是要在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办理备案登记”。

 

    通过商务部“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系统”、中国海关总署、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新京报记者对多家生鲜电商进行查询,中粮我买网、顺丰优选、春播网均具有相应资质和备案。

    而包括美味七七在内的国家多家知名生鲜电商,要么企业经营范围中并不包含进出口业务,要么海关系统中没有显示对应的海关编码、报关资质等信息。在商务部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系统,美味七七也没有相应备案信息。此外,美味七七旗下3家子公司(上海美味七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第三分公司、第四分公司)中,在工商登记的经营范围中,有食品流通类、食用农产品等进出口业务,但上述公司也均无进出口备案信息。

 

    1130日,新京报记者向美味七七发去采访邮件,并多次致电美味七七副总裁Roger,对方以不便通话为由,匆匆挂断电话。

 

    乱象2

 

    冰冻冰鲜区别大 多数在混淆

 

    新京报记者随机筛选部分海鲜产品,如美味七七推出自有品牌的三文鱼,标明为“美味七七丹麦新鲜三文鱼切片”,包装信息显示由国内一家“昆山金泰食品有限公司”的江苏企业加工。

 

    1125日,新京报记者联系到这家江苏生产商,一位王姓负责人称,他们为中粮我买网、美味七七、本来生活、易果生鲜等生鲜电商提供海鲜加工服务,由电商平台指定包装规格、提供包装袋、包装标签后,由工厂按要求加工。“原料是我们从国外直接进口,或者向国内经销商采购,但具体要用哪种原料、商品最终售价、包装袋和标签都是电商平台自己决定。”

 

    在一份提供给电商平台的报价单中,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三文鱼原材料根据冰冻、冰鲜的不同,价格有很大区别。其中,冰鲜三文鱼(整鱼)价格76/kg,冰冻三文鱼(整鱼)价格为58元/kg,“提供给电商平台的都是统一价格,一般200g冰鲜三文鱼成本价是30元,300g规格的是45元,而冰冻三文鱼价格要便宜10元左右”。

    这位负责人称,虽然原料都是进口三文鱼,但根据冰鲜、冰冻运输方式的不同,口感也差异巨大,“冰鲜三文鱼是在0-4℃环境中从国外运输过来,脂肪纹路较清晰,也较有弹性。而冰冻三文鱼是在冷冻后再化冻,口感较差。单从外观上,普通人难分辨,但内行都不吃冰冻的。”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在美味七七出售的三文鱼,以300g为例,在同一规格、同一加工商的前提下,与其他电商平台的售价相比差价高达1.6倍。同时,在原料产地、生产规格等信息中,国内很多生鲜电商的三文鱼也并未标出是冷冻还是冷鲜产品。

 

    乱象3

 

    海鲜市场贴牌加工 产地自己定

    除委托工厂贴牌生产外,一些电商还将进口海鲜的加工地,放在了诸如京深海鲜市场这样的批发供应地。

 

    1126日,新京报记者在京深海鲜市场看到,一箱箱印着进口标签的三文鱼、比目鱼等海鲜,从集装箱卡车卸下,分送到各档口中。一位正验货的海鲜经销商说,去年起便给多家电商直接供应加工成品,大到品牌生鲜电商、小到淘宝网店,大多直接采购他档口的进口三文鱼等成品。“对方定好需要的规格,我们分切加工好后,再发往电商的仓库,或是电商派快递上门取货。”

 

    在这种轻量级的合作中,电商已经形成了类似的固定模式:商品宣传页面突出是海外进口产品,甚至强调是专门筛选采购,但委托国内加工工厂或批发市场档口,贴牌制售。

 

    记者随机走访京深海鲜市场几家规模较大的经销商,均称曾和知名电商合作供货,专注于进口生鲜。“原料产地、包装标签、包装袋,可全部按照电商的定制要求来做。比如三文鱼都是行情价,我们只提供原料和加工,至于对方具体想把产地印成什么,比如挪威、丹麦、澳洲,全由他们来决定。”一位王姓批发商说。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代委托加工的模式,在具体操作环节中,甚至将生产信息等标签全部交由对方定制,货源品质无疑是个巨大考验。

    乱象4

 

    进口肉价太低 疑存掺假猫腻

 

    生鲜电商的货源供应品质,依赖于电商建立的层层品控与检测体系。但在经过代工厂、档口层层委托后,货源供应需要经受考验。

 

    一位经销商向新京报记者透露,目前生鲜电商平台常见的低价澳洲牛排,常能做到200g30元甚至更低的价格。这些货源的一大猫腻,就是“重制肉”的掺假,即把鸭肉、牛肉按一定比例掺和,灌入牛油、黏合剂等重新压制,冒充澳洲特级牛排、肥牛卷低价出售。据其介绍,“鸭肉与牛肉或牛油混合后,味道与牛肉差不多,但价格有4-5倍之差。低于市场正常价格的进口牛排、牛肉,很大程度是这种由小工厂制作的‘重制肉’。”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多家生鲜电商中,一款“天玛生态”肥牛肉片、羊羔肉片销量领先。但公开报道显示,北京市食药监局2013年抽查标称内蒙古博食有限公司的“天玛生态”肥牛肉片,未检出牛肉源性成分,也就是假牛肉。

 

    2015年,山东聊城东昌区法院宣判“假进口羊排”案,聊城市伟旺食品公司用鸭肉和牛油或羊油按比例掺杂,加工出“新西兰羊排”、“羊砖”等假进口牛羊肉,以每公斤15元的价格销售近20万公斤。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栋

 

 

二、重庆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

时间:2015-12-01  来源:重庆日报

 

  本报讯 (记者 向婧)记者1130日从市农委获悉,1130日到明年228日,我市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对蔬菜、鲜食水果、生鲜乳、茶叶、食用菌等产品进行重点检查,确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我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比较稳定,但是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市委农工委副书记郭忠亮说,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经营起点低、规模小,点多面广,执法监管难以做到全覆盖。

 

 因此,有四类问题值得市民关注,针对这四类问题,此次检查重点包括了四个方面。(如图示)

 

 “我市将按照‘四个最严’要求,采用定期检查与突击检查、明查暗访相结合的方式,集中整治一批突出问题和隐患。”市农业行政执法总队队长韩以政介绍,这“四个最严”是: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此次执法检查重点针对食用农产品农牧生产企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化养殖场、家庭农场、生鲜乳收购站、豆芽生产作坊,以及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

 

 近年来,全市食用菌发展很快。据介绍,在这次执法检查中,食用菌首次被纳入重点产品进行检查,市民爱吃的豆芽也是此次检查的重点。

 

 “为了促进豆芽生长,让豆芽白净、无根、卖相好,一些豆芽生产者喜欢添加‘AB粉’和‘无根豆芽素’,主要含有6-苄基腺嘌呤、赤霉素和4-氯苯氧乙酸钠等物质。”韩以政说,以前农业部规定了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量标准,只要在限量值以内,可以合法用于豆芽生产中。而今年出台的新规定则明确,生产者不得在豆芽生产中使用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钠、赤霉素等物质,以确保豆芽食用安全。

 

 

三、买到“过期”饼干 打假人索赔为啥败诉 一日之争成为界定是否过期关键点

时间:2015-11-30 来源:半岛晨报

   

 买到“过期”饼干 打假人索赔为啥败诉

 

 一日之争成为界定是否过期关键点;保质期的两个依据“掐架”有待明确

 

 近半年来,世界500强企业在大连的超市门店与瓦房店市某村的尹女士打了一场官司,起因是今年36日,尹女士在超市买了359.2元的饼干,认为是过期食品,遂将超市告上法庭。一审,尹女士赢了,而被告的代理律师吴卫国认为,尹女士是职业打假者,其维权动机不应提倡,此外律师认为尹女士所买食品“还差1天过期”,一日之争成为胜败的关键,二审时,被告胜诉。

 

买到“过期产品”将超市告上法庭

 

此案的原告尹女士今年34岁,户口所在地是瓦房店市所辖的一个村屯,从3月份开始,她与一家大型超市在大连位于西岗区的一家门店打了一场官司。昨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到了尹女士,她说事情的起因是今年36日,在该门店买了359.2元的饼干,她认为是过期食品,将超市告上法庭。

 

尹女士所购买的巧克力饼干(216克装)18盒,单价为16.2元,另一款巧克力饼干(72克装)13盒,单价为5.2元,总价为359.2元。购完物之后,尹女士发现这些商品已经过期,产品上显示,生产日期是201466日,保质期为9个月,她据此认为这些商品过期了,于是来到服务台投诉,投诉未果的情况下,她向西岗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认为购买的食品属于过期食品,其诉讼请求是超市返还359.2元的货款,同时给予10倍的赔偿,即3592元。被告委托辽宁宪义律师事务所吴卫国、张晓英律师应诉。

 

一审,原告尹女士赢了,而被告的代理律师吴卫国认为,尹女士是职业打假者,其维权动机不应提倡,此外,被告方认为尹女士所买食品“还差1天过期”,二审,被告胜诉,胜诉的原因是根据相关规定认定,尹女士所买食品尚未过期。

 

    对临界过期食品有明确处理办法

 

超市一方也通过这一事件进行了工作上的反思与自查,超市表示,欢迎消费者对超市各项工作的监督,只要是确实存在问题,超市方面会认真对待。针对有保质时间段的食品,一般情况下,会在过期的半个月前下架处理,超市工作人员会定期清查,同时厂家代表也会定期安排人进行巡店,针对此次事件,超市一方也做出了相应的处理意见,同时,要求店面各岗位以及生产企业举一反三,在食品安全的问题上,绝不忽视。

 

通过此案引以为戒欢迎消费者监督

 

本案中所涉及到的厂家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公司有针对临界过期食品的具体处理办法,今后的工作中会按照公司规定和超市的规定执行,同时也非常感谢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心,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创造食品安全的大好环境。

 

 一日之争,成界定是否过期关键点

被告律师:原告购买的食品并未过期,离过期还差1

依据:保质期的起始时间应是生产日期的第二天

    在庭审的过程中,代理律师吴卫国、张晓英提出“不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并提出了3点原因,其中一条认为“不存在超过保质期”,因为,按照时间推算,生产日期是201466日,保质期为9个月,原告的购买时间是201536日,律师认为,保质期的起始时间是生产日期的第二天,因此,该商品还差1天过期。

 

一审法院:保质期截止时间是35日,因此属于“过期食品”

 

 依据:《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八项规定,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属于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销售商负有保证食品安全的法定义务,应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自行及时处理。根据《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规定,生产日期指食品成为最终产品的日期,应从该日起计算保质期,故原告购买的饼干属于超过保质期。

 

 西岗区人民法院在审理之后于2015513日作出判决,首先原告购物的事实和证据充足,其次,法院认为该产品的保质期的截止时间是35日,因此属于“过期食品”,鉴于此,判原告胜诉。

 

 二审法院:涉案食品保质期从生产日期第二天算起,未过保质期

依据:《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食品保质期有关问题的复函》

 

 一审宣判后,被告一方向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20151112日,市中院做出二审判决,撤销一审的民事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二审中,上诉人即超市一方提交了《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食品保质期有关问题的复函》,在该函中表述,食品生产者可以选择以具体日期或者固定时间段的形式标示保质期,保质期应与生产日期具有对应关系。以固定时间段的形式标示的,可以选择以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日期的第二天作为保质期的计算起点。

 

 本案所涉及到的产品,生产日期是201466日,保质期为9个月,如果从生产日期算起,原告购买时是36日,属于过期食品,而如果从生产日期的第二天算起,则原告购买时是36日,属于未过保质期。

 

 二审庭审时,该产品的生产厂家工作人员陈某到庭,证明涉案产品的保质期是从生产日期的第二天作为计算起点。根据《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食品保质期有关问题的复函》以及产品厂家的表述,法院认为,涉案产品的保质期应该从生产日期的第二天算起,也就是从67日开始计算,原告在购买时并未超过保质期。

 

 原告是否属于职业打假者?

 

被告律师:原告是职业打假者,意在向商家索取钱财

 

 依据:原告购物、结账、投诉一气呵成,显然是有备而来

 

 律师认为原告是职业打假者,维权目的是敲诈勒索,“原告常年以此为生,打着维权的幌子,实际上是向商家索取钱财,这种行为已经逾越了道德底线,不应该得到支持。

 

 同时,超市一方还列举了一系列证据,首先,这位所谓的顾客一次性购买31盒饼干,其购买量之大,显然是有意而为之,购买金额之大,是为了后续索赔获得高额的赔偿;其次,原告的购物过程、购物小票以及到服务台的投诉时间是一气呵成的,基本上是进超市直奔饼干卖场,选完之后去付款,然后就来索赔,这位顾客显然是有备而来,不是正常意义的消费者。

 

 一审法院:尹女士索赔,属于行使法定权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规定

 

 关于被告提出的原告是否属于消费者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做规定,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

 消费者是相对于生产者、销售者的概念,本案中,原被告对原告从被告处购买饼干的事实均无异议,原告并未将所购饼干进行再次销售,被告也无证据证明原告购买饼干是为了生产经营,因此,原告因购买超市过期食品而索赔,属于行使法定权利。在二审时,市中院对一审法院关于认定尹女士属于消费者的这一情形也予以认可。

 

原告尹女士

 

 “知假买假”是受消法支持的

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尹女士并没有正面回应自己是否是职业打假者。在她的表述中,说出了很多有关职业打假者以及相关争议的观点,证明其对职业打假者这一职业和行为是有较为深刻的认知的

 

 

四、美国千禧一代感恩节大餐 不吃火鸡 改吃火腿

时间:2015-11-27 来源:广州日报

 

 广州日报讯 本周四是美国一年一度的感恩节。在这一天,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火鸡大餐。不过,现在的美国年轻人已经不愿意把火鸡当作感恩节的主食了。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的千禧一代正在引领一场感恩节晚餐革命,火腿正逐渐取代火鸡,成为感恩节餐桌上的主食。

 

半数人变更主菜

 

据报道,美国雅虎网站近日就感恩节晚餐菜单做了一个调查,对象是100018~34岁的网民,结果显示,千禧一代(18~34岁的年轻人)的感恩节晚餐菜单已经发生显着变化。《华盛顿邮报》民调也证实了这个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44%的受访者表示将增加火腿大餐,或用火腿代替火鸡作为感恩节晚餐的主菜。“我妈妈不会这么做,但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吃的东西,”33岁的安德鲁·科胡特说。“我们希望在吃这顿晚餐时照顾自己的喜好。”

 

 即使仍以火鸡作为主菜,烹饪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对于30岁以上的人来说,烤火鸡更流行;但千禧一代更喜欢油炸火鸡或烟熏火鸡。34岁的乔希·波尼说,他们家在祖母过世后尝试烟熏火鸡,一开始也遭到父母反对,但久而久之,家人都乐意接受这种新传统。

 

  配菜也更健康

 

 千禧一代的感恩节晚餐更健康。在配菜方面,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会增加更多蔬菜。1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在感恩节大餐加入不含肉类的主菜。26岁的素食营养专家亚历山德拉·道森说,虽然主菜仍然是火鸡,但她打算准备多道蔬菜作为配菜。27岁的麦克拉·弗里德曼甚至打算在今年感恩节准备一次“全素宴”。

 

 传统配菜——蔓越莓酱也被淘汰。有受访者表示,更愿意用现成的罐头代替。此外,千禧一代更喜欢在用餐时佐以鸡尾酒,这在传统的感恩节晚餐上也不常见。

 

 不过,传统并非没有一点残留。调查显示,南瓜派依旧是美国民众最爱的感恩节甜点,即使是千禧一代也不例外。“我们现在不吃那么多甜品了,但南瓜派不能少,”波尼说:“至少我们还可以举起南瓜派干杯。”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凯特琳·吉布森认为,千禧一代的选择并不出人意料。“既然他们正在改变文化、政治和城市面貌,感恩节菜式又怎么能幸免呢?”调查显示,52%的千禧一代主掌感恩节聚餐。而且“千禧一代”多数会邀请朋友一起吃饭,让感恩节不再只是属于家人的节日。      

 

 

五、新食品安全法实施将满2 专家称:落实有难题

时间:2015-11-30 来源:法制日报

  食品安全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各种关于食品安全的风波似乎未曾有停歇。面对食品安全严峻形势,有人提出要完善法律监督体系,于是,我们修订了食品安全法。如今,新法实施将满两个月,而根据最新消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近日透露,总局正会同有关部门起草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尽快建立健全与新法相适应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然而,从社会实际来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仍然存有疑虑,甚至出现了“高价买安全”的现象。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组报道,让食品安全的立法者以及执法者更加了解消费者的食品焦虑,也让从事食品行业的人能够切实做到自律。

 

 对话动机

 

 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实施即将满两个月,新法的作用几何?目前尚没有权威的统计。不过,从社会实际来看,不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仍持不信任的态度。一些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自认为安全的食品,试图逃避不被信任的日常食品供应系统。这种近乎偏执的做法真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吗?怎样才能重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带着这些问号,《法制日报》记者与业内专家展开了对话。

 

 对话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郑风田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       宋华琳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法制日报》记者         赵 丽

 

  《法制日报》实习生        王 坤

 

  食品安全已有较大改观

 

 记者:“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然而,近年来,我们的食品安全成为十分敏感的问题,只要一有案例曝光,必定产生波及效应,一方面危及食品行业,另一方面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伤害了消费者的信心,加剧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在我们的调查走访中,很多消费者尤其是父母,他们对孩子的食品都是千挑万选,甚至是高价买安全,自称“食品安全焦虑者”。

 

 朱毅: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是一种集体焦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感受和食品安全的实际状况之间并不是同步的,会有一些滞后和偏颇。

 

 目前来看,我国的食品安全已经达到一个相当好的状态,这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是从国际横向比较,还是从中国的发展纵向比,都有很大进步。

 

 但是,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状况几乎不存在城乡差距。我国城乡还是二元化结构,所以城乡之间的食品安全状况目前仍存在很大差距,应该在农村、城乡接合部、城中村下大力气去抓食品安全问题。这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记者:其实,这些“焦虑”的父母们也知道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但不论是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还是各项针对性工作,似乎并未减轻这些“焦虑”父母的不信任感。

 

 郑风田:现状是有一个鸿沟。相关部门说抽检合格率很高,但是隔三差五就会有食品安全事件爆发。食品安全事件会产生一个恐慌效应,所谓恐慌效应,就是一旦出现了一起事件,大家对其他的都不信任了。所以,这个问题要解决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消费者的顾虑和政府抽检之间有鸿沟。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焦虑是一部法律解决不了的。法律出台后,还有执行、处罚等问题,没有五六年的时间,效果很难显现出来。消费者的信心一旦丧失以后,恢复起来本来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两个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说法律出台了,消费者就没有顾虑了。

 朱毅:消费者要调整对新食品安全法的心理期待值。媒体首先要调整,公众也要调整。调整媒体的宣传,调整公众的认知,过高的不切实际的心理期待值可能对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不好,也不利于它的稳步推进。

 

法律很先进落实有难题

 

 记者:的确,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消费者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到实施即将满两个月的新食品安全法上。新食品安全法对于提高食品安全度,提高消费者的食品消费信心,消除食品安全隐患,都起到了积极的规范、推动和保障作用。但是,一部食品安全法并不是万能的,因为法律还是要靠执法机关去执法,靠企业家去遵守,靠消费者依法去维权,法律出台之后的故事会比食品安全法本身的修改更加丰富。

 

 朱毅:这部法律实施即将两个月,带来了很多变化。

 

 在震慑不法经营方面,亮点是网络监管。以前这块完全是监管盲区,这两个月相关部门紧锣密鼓实施行动,比如外卖APP治理等。

 

 在实施过程中,也的确遇到一些问题,首先是配套制度的不完善。新食品安全法是一个初步框架,若没有细则,执法过程中很难去操作和把握。国家现在也在制定很多新的配套设施,同时也要求地方在明年10月之前出台相应的地方规章制度以及管理办法。

 

 还有就是法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目前只有一部食品安全法出台,其余的诸如农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新食品安全法之间如何衔接等,存在冲突和漏洞,下一步要注意整体法律制度协调性和系统性。

 

 还有执法的问题。我们的法律很先进了,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面临取证难、检测难、责任认定难等问题,这些难题还是比较难解决的。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些问题不解决,会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对于生产经营者来说,他们会觉得新食品安全法使他们背了很大包袱,可能会有消费者过度维权的现象发生,这给职业打假人更多的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食品安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宋华琳:法律颁布是一个方面,实施又是一个问题。我们看到新的食品安全法在很多方面都是有所创新的,全程监管、风险控制、预防原则、社会共治等,现在考虑的应该是怎么去监管,怎么去发挥社会各个主体的作用。

 

    法律规定的很好,就要求政府、企业、媒体、行业协会、消费者形成一个社会共治的局面。这样一个局面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加强监管、加强风险评估是一方面,企业责任也是一方面,怎么让企业真正成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行业协会的自律、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等都是需要考虑的。我们现在不能只靠政府,不能只靠企业,还要靠媒体的舆论监督,靠消费者协会,靠社会共治。新食品安全法增加了很多比较严格的规定,执法也要执法必严,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

 

 从严监管更需源头治理

 

 记者:治理食品安全顽疾要靠“重典治乱”,这已经成为监管部门自上而下较为一致的思路。新食品安全法第九章“法律责任”中的很多条款和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相对应。行为规范与惩罚是一体两面,法律责任相当于新食品安全法的牙齿。不过,目前有人提出,“重典治乱”是否能达到预期仍待商榷。

 

 郑风田:在我看来,只有强有力的惩罚才能起到警示作用。

 

 朱毅: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违法、犯罪一次,即使惩罚力度比较小,只要是不可避免被抓,震慑力就会大一些。相反,惩罚即使很重,可被抓的概率并非不可避免,这样的震慑力还不如前者。

 

 我们现在的可避免性太大,漏网之鱼遍地都是。所以我想强调一点就是不可避免性,就像酒驾一样,不管你喝多少,几乎就没有漏网之鱼,这样的震慑力就大一点。

 

 宋华琳:新食品安全法实施后,给了监管者很大的自由裁量权,罚款的上限和下限有很大差距。新法规定的惩罚是很严厉的,那么在基层的执法中,是不是就按照这个标准来罚款?是不是下得了手?也是值得考虑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就会有侥幸心理,他们会认为,有可能抓不住,即使抓住也不会像法律上限那么严重。

 对于“重典治乱”的效果的确有待观察。我认为,刚柔相济、恩威并施比较好。恩和威并重,相关部门可以采取更多灵活的措施来进行监管,比如食品召回、违法信息披露、风险警示以及餐饮企业在用的企业信用评级、违法公报等,发挥第三方的监督作用,要用一些新方式来实现透明监管、智慧监管。

 

记者:的确,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很多人对职能部门的监管寄予了无限希望。

 

 据我们了解,以前,“许多食品出问题,就在监管部门的眼皮子底下,有的还持续了好几年”。我国以前对食品的监管采取的是分段管理的方法。质监局是管厂门以内的,工商局是管进了市场以后的。这种做法就像家长管孩子,爸爸负责管脑袋,妈妈负责管肚子,爷爷负责管腿,结果是管不好。

 

 朱毅:“九龙治水”已成为过去式,现在是“一龙当家”,这也是新食品安全法的一个亮点。以前监管存在的问题就是相互推诿、踢皮球。现在新的食品安全法让你知道,出了事,你要去找谁,搞清楚了主体,就没有人推诿了。这是非常大的进步。

 

 不过我们也知道独木不成林,治理食品安全问题,也需要很多部门的合作。

 

 郑风田:这种管理方法目前有改变,但还不是很彻底。因为源头还没有囊括进去,源头还放在农业部管理。众所周知,源头是最重要的,如果源头有问题,后面怎么加工也没用。源头管理放在农业部门,但农业部门监管力度还很弱,对小农户的监管存在问题。

 

 食安法律体系需全覆盖

 

 记者:公众更为关注监管不力的问题是否能得到解决。比如,有时明明知道有问题但因为监管力量不够或对监管对象不熟悉等种种原因,造成了监管部门不作为。另外,监管部门的利益与被监管对象挂钩也导致监管流于形式。

 

 郑风田:我觉得可能会有好转,但是别期望一下能改了。任何一个法律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食品安全还涉及到方方面面。

 

 朱毅:监管力量不够属于硬件方面的问题,对监管对象的不熟悉属于软件方面的问题。软硬件方面我们目前都存在问题,但是法律一出来也不可能说立刻就解决,技术装备和人员素质的提高都是需要时间的。

 

食品安全法要想遏制企业的不诚信问题,关键在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关键在于执法的主体,尤其是基层部门。当务之急是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生存状态、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

 

 宋华琳:监管队伍是需要改进的。2013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成立以后,很多地方就把工商质监成建制的划到了食药监队伍,人员是有所增加,下一步还是要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毕竟食品药品监督是很专业的。其实我们也应该考虑转换方式,发挥社会共治的作用,不光行政监管,还要发挥民事刑事追责这种事后监管方式。

 

 记者:11月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在第十三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表示,总局正会同有关部门起草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尽快建立健全与新法相适应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实施条例有哪些涉及的内容,会为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帮助?

 

 郑风田:条例要更多地涉及执行部门,也要制定一些可执行的规定,包括具体问题怎么执行等。

 

一个健全的与新法相适应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要做到全覆盖。现在,源头没有覆盖,源头之后就是加工、销售、餐桌等,要涉及到监管人员的职责、企业违法的处罚、各种各样的宣传培训,不能对犯错的企业抓了就完了,你还要告诉他怎样才能不犯错,不犯错才是最重要的。

 

 宋华琳:我个人觉得实施条例可能是对食品安全法的具体化、详写。总的感觉就是让食安法可操作,同时要实现全过程无遗漏,包括食品生产、风险评估、生产监测、生产经营、进出口、安全事故处置等各个环节。

 标签: 安全问题 食品 消费者 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

 

 

六、进口食品安全风险增61.9% 台美韩产食品问题最多

时间:2015-11-30 来源:新华网

 新华食品北京1130日电(刘文婷) 如今,进口食品如雨后春笋般布满大街小巷以及电商平台,人们视为“宝贝”般趋之若鹜地购买。然而据新华食品了解到,2014年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共3503批次,较2013年同比增长61.9%,其中。进口不合格食品批次最多的前三名分别来自中国台湾、美国、韩国。由此可见,进口食品热卖现象的背后存在的是更大的安全隐患。

日前,由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与中国食品安全舆情研究中心在京联合发布《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5)》、《2005-2014年间主流网络舆情报道的中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分析报告》等研究报告。其中据《2014年中国食品安全状况报告》显示,全国进口食品贸易总额在2014年达到609.92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了6.84%,再创历史新高。

 

但“新高”的背后更引人关注的是问题进口食品总数速度上涨之猛。据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吴林海介绍,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于2014年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共3503批次,较2013年增长61.9%。其中,进口不合格食品批次最多的前十位来源地(按大小排序)分别是中国台湾、美国、韩国、法国、意大利、马来西亚、泰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合计2399批次,占全部不合格批次的68.5%

 

 同时,不合格进口食品来源地也明显增多,呈逐步扩散趋势。进口不合格食品来源地的国家或地区数量由2013年的68个扩大至2014年的80个。其中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微生物污染与标签不合格成为了不合格进口食品的主要问题,占据不合格抽检原因的51.1%

 

 虽然进口食品安全事故不断上涨,但据《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5)》研究指出,“总体稳定,正在向好”是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目前的基本格局。吴林海指出,我国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稳定。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水果、茶叶的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3%99.2%93.6%96.8%94.8%。蔬菜中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在2014年达到了96.3%,已连续7年保持在96%以上的高位波动;水果的情况同样较好,在对水果中的农药残留展开的监测结果显示,201496.8%的合格率和前一年持平,已连续三年超过96%

 

 

七、消费者在KTV发现三瓶假酒 经理说喝不死人现场喝两瓶

时间:2015-11-26 来源:晋江经济报

忙完“双11”,3名快递公司员工跑到KTV里,想好好放松一下,没想到,叫了4箱啤酒,竟然有3瓶不仅没酒味,还有很多杂质。目前,晋江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待检验结果出来后,再对此案进行协调解决。

  三瓶“问题”啤酒

   

两瓶被喝光一瓶被“抢”下

 

     江西人王先生是某快递公司员工,“双11”期间是一年中快递最忙的,“我们忙了很多天,到24日凌晨3点钟终于忙完了,我和另外两名同事就说,一年最忙的时候结束了,去放松一下。”

 

  随后,三人来到了青阳阳光社区的蓝色沸点KTV。王先生说,之所以选这家KTV,是因为之前和同事去过,还办了会员卡,可以打折。

 

 到了包间,他们叫了四箱青岛啤酒,便喝了起来。没过多久,一名同事打开一瓶酒,刚喝了一口,就吐了出来:“一点酒味都没有,这是什么啤酒?”

 

王先生将酒拿过来一看,该瓶啤酒“看上去颜色非常淡,像水一样,里面还有不少杂质”,王先生试着倒了一点喝,“感觉味道非常淡,一点酒味都没有。”

 

 随后,王先生和同事将四箱酒全部打开,一瓶一瓶检查有没有问题,结果发现还有两瓶酒有这样的问题。

 

 后来,王先生叫来了经理。“他来的时候,看了看就承认酒有问题,同意这几瓶酒给我们免单。”接下来,经理做了一件让他们目瞪口呆的事情:“他一边说这酒喝不死人,要证明给我们看,一边拿着那些啤酒就喝了起来。”

 

 两瓶啤酒很快被喝光了,当这名经理想喝最后一瓶时,王先生的同事抢过啤酒:“这啤酒有问题,我们要留证据。”

 由于双方赔偿谈不拢,王先生报了警。双方到了派出所后,民警了解完情况,让KTV的经理在酒瓶上签了字,让王先生找相关部门去解决问题。

 

 部门介入

 检验结果10个工作日内出来

 

 前天中午,记者在晋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看到了王先生带来的啤酒,只见啤酒里沉淀着大量白色絮状物质,还有一些米粒大小的黑色杂质,轻轻摇晃一下,整个酒瓶里都变得非常浑浊。记者看到,这瓶青岛啤酒是20151015日生产的,保质期为6个月。

  随后,记者和王先生一起来到青阳市场监督管理所,该所许所长了解情况后,立即对案件进行了调查。当天下午3点,由晋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科、青阳市场监督管理所带队,召集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的工作人员带和王先生一同去KTV检查。该KTV前台堆放着大量同款的青岛啤酒,经查看,这些啤酒无论生产厂家和生产时间都跟王先生手中的啤酒一样。

 

 核实完KTV相关资质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泉州分公司的工作人员现场从12箱啤酒里抽出24瓶,分别做成两个样本进行封存。

 

 “封存两个样本,一个用于检验,另一个用于存样,如果争议双方对我们的检验结果有任何异议的话,就可以用存样进行再检。”

 

 质检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检验结果通常要7-10个工作日才能出来,待结果出来时便会通知王先生,并就此事进行调解。

 

 KTV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批酒他们都是通过正规渠道进货的,有进货台帐。他们也愿意接受相关部门的抽检,希望弄清楚那些啤酒到底是怎么回事,也会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调解,给王先生一个合理的赔偿。

 

 检验的结果如何?这个问题最终如何解?晋江经济报、晋江新闻网将进行跟踪报道。(记者 朱艳 文图)

 

 

八、中国加强食品海购监管或促澳洲小企业规范运营

时间:2015-11-23 来源:澳华财经在线

目前借道跨境电商挤进中国市场的进口食品大多不受中国法规限制,中国政府下定决心要消除这一漏洞,严格规范进口食品电商监管。

 

    ACB News《澳华财经在线》报道,根据近日出台的法律草案,中国“水货客”到澳洲超市抢购婴儿配方奶粉再网售至国内将面临更大难度。如果法律草案顺利通过,大陆港口食品审查将更加严格。新法涵盖多项新增审查要求,包括添加中文标识、遵守更为严格的食品卫生许可条例等。

 

 有业内人士指出,新法案在阻碍水货客购买海外商品(包括澳洲婴儿配方奶粉、维他命和化妆品等)继而在华转售的同时,澳某些缺乏中国分销网络的小型企业在华业务也将受到影响。对于多数小型企业而言,在中国通过电商渠道直销是实现跨境贸易第一步。“跨境电商可为新企业提供相对便捷的入华渠道”。目前将近有50家澳洲企业利用这一监管“漏洞”在中国网络开展销售业务。

 

  据澳洲媒体Stock&Land援引澳新银行驻沪首席运营官莱斯布里奇(Leonie Lethbridge)评论称,中国新法通过之后,“躺枪”卖家将主要是那些在阿里巴巴淘宝平台开店的小型零售商,他们转售的外国进口食品通常不具备线下零售模式所需的食品标识和安全许可证明,供货渠道也不够正规。“长期而言,受新法刺激,澳洲企业将会在中国设立实体店,并在商品市场推广和分销领域开展更多投资”。

 

 中国网络购物交易额快速提升是刺激政府强化监管的主要原因。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近40%消费者倾向于网上购物,网上零售销售额涨幅高达近50%;预计2015年中国网上零售销售额将达410亿美元,到2020年将达1,780亿美元。

 

 莱斯布里奇女士称,中国消费者对于网购抱怨最多的话题是假货。她表示,新法应当加强商品入关监管,严格管控假货现象。“对于那些在中国已经颇具名气的澳洲商品而言,新法应加强品牌管控和销售渠道监督,保护消费者权益”。

 

 如果新法得到严格执行,澳洲卖家将很难通过邮寄渠道将贝拉米婴儿奶粉或澳佳宝维他命等进口商品输送到中国市场。

 Stock&Land网站称,对于澳洲出口企业而言,虽然他们的产品已经在中国大陆登记注册,邮政依然是重要的销售渠道,因为中国消费者对商品安全性仍持谨慎态度,认为在中国本土接受“验证”的产品始终不如原产地直购安全。这种谨慎态度被视为近几周以来导致澳洲超市婴儿奶粉短缺的主要原因,并最终引起超市限购。

 

 

九、北京新发地暂停销售打蜡花牛苹果 封存苹果40余箱

时间:2015-11-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本报讯(记者 李佳)针对本报1123A8版报道《抹农药美容 国产花牛变蛇果》一事,昨天11点至13点,丰台区食药监局联合新发地市场紧急对该市场进行排查,除对十余家在售花牛苹果商户的商品进行抽样送检,还现场封存40余箱打蜡的花牛苹果,暂停销售。

 

 近日,又到了甘肃花牛苹果大批上市的季节。北京青年报记者在新发地批发市场发现,有商户给国产花牛苹果打蜡“美容”。经过打蜡的苹果确实外皮光鲜亮丽,再加上外形与美国进口蛇果相差无几,很多消费者很难将国产花牛与进口蛇果进行分辨,而在市场上,经过打蜡的国产花牛苹果的价格也随之提高。

 

虽然给水果打蜡是国内外提高水果保质期通行的做法,但北青报记者发现新发地市场的个别商户使用含有0.1%的“抑霉唑”涂抹剂 给花牛苹果打蜡。从这种涂抹剂的使用说明上不难看出,该产品属于农药范畴,而且只能用于柑橘类产品,商户给苹果打蜡既是违规操作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带来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抑霉唑”本身是一种杀菌剂,添加了这种成分的涂抹剂可以延长柑橘的保鲜期,但从未被推荐使用在苹果上。北青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昨天上午,新发地市场上仍有商户在使用这种含有“抑霉唑”成分的涂抹剂给苹果打蜡。

 

 据新发地市场食品安全负责人介绍,丰台区食药监局工作人员昨天上午11点开始带队对市场内商户进行了联合检查,“不论打蜡还是没打蜡的花牛苹果都要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我们十几个人对市场内十几家销售花牛苹果的商户挨家抽样送检,连库房都进行了排查,一旦发现有打蜡苹果就立即通知商户封存,暂停销售。”

 该负责人说,昨天现场封存了40多箱打蜡的花牛苹果,暂未发现本报记者采访时看到有商户使用的“抑霉唑”涂抹剂 。“ 目前仅发现一家销售苹果的商户使用一款产自西班牙的进口食用蜡。从瓶子包装看是为了让水果保鲜增亮,保质期更长。为防止瓶子被更换成其他液体,瓶内液体也被抽查化验。”该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苹果抽样送检的周期较长,截至北青报记者昨晚9时发稿时检测报告还未发布。新发地市场负责人表示,一旦发现有商户在经营时违反食品安全相关条例,将严肃处理。

 

 

十、日媒:中国红酒消费量世界第一 假货泛滥仍是问题

时间:2015-11-16 来源:参考消息

    日媒称,说起中国的酒,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黄酒和白酒。但是在近年葡萄酒热的助推下,中国的红酒消费量据说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中国的葡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法国,跃升至全球第二。国内产量不断增加,品质也开始获得国际认可。记者走访了备受瞩目的中国葡萄产区之一宁夏回族自治区。

 

 据日本《朝日新闻》1113日报道,从自治区首府银川市驱车约一小时的时间,记者来到了种植酿酒葡萄的果园,时值10月上旬,正是收获旺季。

 

 宁夏类人首酒业公司董事长冯清告诉记者:“现在这个时间点葡萄的糖分和酸度正好达到平衡,早几天或者晚几天都酿不出好酒。”据他说今年的葡萄酸度较低,但糖分足够,可以酿出口感顺滑的葡萄酒。

 

 该地区年降水量平均200毫米左右,昼夜温差较大。这种条件适宜葡萄种植,因而不断有新的葡萄酒厂在此诞生。10年前酒厂的数量只有5家,现在已经超过70家。

 

 报道称,冯清属于半路出家从事酿酒行业的。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他经营的服装企业业绩恶化。由于喜欢和朋友共享美食,所以目光渐渐转向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一起品鉴的红酒上。2009年冯清收购了一家葡萄酒厂。有赖于一位在海外工作过的中国技师的指导,酒的风味也固定下来。5年来酒厂的产量增长了30%,而且每年都会在酒类评选会上获奖。

 冯清说:“红酒属于农产品,并不需要高级的技术和设备。只要认真就能做出好东西。我想我们已经达到世界水平的一隅。”

 

 在此教授红酒酿造技术的意大利技师科森蒂诺打包票说:“15年前没人知道中国红酒,但是这儿的所有人都对酿酒满怀热情干劲十足,早晚会成为意大利的竞争对手。”

 

 报道称,红酒的拥趸也在增加。地下仓库里排列着的橡木酒桶每桶的容量达到300瓶。酒厂向购买桶装酒的客人提供两年保管的VIP服务。按品质划分,每桶酒的售价在5.6万到10万元人民币不等。买家中不乏北京的老板,目前签约买主已经达到200人。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销路。由于品牌知名度不高,八成的产量都被当地、周边的陕西、甘肃两省消费。剩下的两成销往北上广等大城市。在获奖后开始有海外客商前来考察,预计明年冯清的酒就将销往欧洲。据说已经有日本的客商前来接洽。

 

 冯清说:“我们的酒里蕴含着这里的文化和风土,希望全世界都能享受到中国的葡萄酒。”

 

 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统计,2014年中国的葡萄种植面积(含食用葡萄)仅次于西班牙位居全球第二。2012年中国的葡萄酒产量已达世界第五。虽然在2014年下滑至第九位,但约112万千升的产量仍高于德国和葡萄牙。

 

 包括进口在内,20年来中国的葡萄酒消费量翻了一番还多。2014年以约160万千升排名世界第五。由于中国人对红色这一喜庆颜色的偏爱,因而红酒在中国的葡萄酒消费中占据压倒性多数。据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Vinexpo)计算,中国(含香港)在2013年已经超越法国和意大利成为全球第一红酒消费国。

 

 据红酒专家陆江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向好,红酒热潮大概在2005年中产阶级开始扩大之时出现。虽然日常饮用红酒的人并不多,但年节、婚礼、宴请等场合越来越多的人倾向选择红酒。

 

 20132014年的销量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政府打击腐败导致公款消费减少所致,但陆先生心态积极,他认为:“此前的过热势头多少有些不正常。对整个行业来说现在正是提高品质的好时机。”

 

目前全行业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假货泛滥。据中国媒体报道,仅烟台市自去年到今年查获的假冒波尔多葡萄酒就达5万瓶。其中不少厂家由于自己的牌子销路差就大肆冒用知名品牌。有些酒的出厂价也就10元人民币。

 

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说:“假货确实是大问题,但消费者在选择葡萄酒时不仅关注价格和知名度,也开始关注口感。企业必须在提高品牌竞争力上下工夫。”

 

 

十一、得益牛奶变质喝完拉肚子 送奶员:每年都有坏的情况

时间:2015-11-16 来源:齐鲁网

 

 栾女士订购的牛奶都会冷藏,但依然发现变质现象(视频截图)

 送奶工作人员称每年夏天都会出现“坏奶”(视频截图)

 奶站裸露在室温下的奶制品(视频截图)

 齐鲁网1115日讯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帮》报道,莱芜的栾女士处于哺乳期,对牛奶很挑剔,为了喝着放心,她精挑细选,每天订购得益牌的低脂高钙奶,喝了几个月觉得不错。突然有一天,她发现牛奶喝着怪怪的,到底怎么回事呢?

 

忠实用户订购得益鲜奶五月起陆续出现变质现象

 

 栾女士告诉记者:“我们家一直订得益的低脂高钙杯奶,一天两盒。从今年五月份天气变暖开始,奶陆续出现变质现象。”这款新鲜牛奶都是当天送过来的,随后她会放进冰箱里保存,留待晚上饮用。

 

 栾女士说,一开始没有注意是变质,刚一开始喝是加热,尝不出来,以后喝完了时不时就拉肚子。发现牛奶出现异常情况之后,栾女士也向给他们送奶的工作人员反映过,“出现几次情况之后,我给送奶的人员打电话问是不是变质?工作人员解释说,是,前期只能尝出来,后期就是味道也能闻出来。已经变酸了。”

 因为这件事,栾女士多方寻求解决办法,然而一直未能如愿。

 市民多方反映无果奶站称最好再等等

 

 莱芜得益牛奶投递站送奶员回应说:“你们小区订奶,像这种包装,今年夏天坏了不少,不光今年夏天,每年都有坏的情况。”电话中,送奶的工作人员表示,一旦有人反馈过来有变质现象,她们一般会自掏腰包赔偿给客户,而补偿的这些牛奶什么时候公司返还给他们,只能是等待。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奶站方面的证实。

 

 莱芜得益牛奶投递站崔站长说:“你最好是等等。公司这块很麻烦,不是一个区域的事,每次去开会都催。”

 

 莱芜得益牛奶办事处工作人员的回应是:“夏天这种坏奶就是挺多,奶得冷藏才行。那段时间就是很多坏奶,不是给你送的那样。”

 

 栾女士一直是得益牛奶的忠实用户,出现变质现象后,栾女士向送奶员、奶站、莱芜得益办事处等多渠道进行了反映,对这个事,得益牛奶会给出怎样的处理决定呢?

 

 得益赔偿一拖再拖十包牛奶拖了两个月

 

 栾女士表示,像自己这样哺乳期,喝完牛奶需要给孩子喂奶,对大人孩子身体都有危害。得益没有尽到责任,既然提倡不添加防腐剂,那么是不是注意下如何保存。

 

 栾女士的父亲也表示,得益牛奶这个品牌在全国做的很大,以后小问题、质量问题一定要注意,涉及到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对得益牛奶信誉度很高,出现这样问题我们是不愿意看到的。

922号给客服打电话开始算,近两个月的时间了,得益方面至今没有给出实际的赔偿行动。栾女士说,到现在为止,奶站客服没有跟自己联系。

送奶员也表示:“去年一个也没来,今年不孬,那天来了一个,给我补了十几个。说给你给你,不就是自己吃亏了算完。很麻烦,光电话费就比奶钱多了。”

 为了解决问题,栾女士找过送奶员、找过得益牛奶的投递站、向莱芜得益牛奶办事处也多次反映过,对方都表示向上级反映,让继续等待。栾女士和记者一起找到了牛奶投递站,屋内一个打开的冰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开着不容易坏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下午他们去幼儿园卖,因为孩子都嫌凉,夏天才开冰箱,“刚才那个小孩,买回去都用热水烫烫。”

 

 冰箱里就是奶站没送完的各种牛奶,按照包装上的贮藏条件,需要26度的低温环境。而事实上,室温无法达到低温的要求,这些鲜牛奶就直接裸露放置。

 

 “香蕉、草莓都是纯奶,纯奶保存不当易变质。二区坏的是哈密瓜和草莓的,低脂的我不敢分,两个奶,老是一个坏的一个好的。”据崔站长说,目前得益企业已经答应补偿给栾女士十盒牛奶,因为涉及到多个业务科室,她无法确定具体的补偿时间。

 

 质量投诉变服务投诉究竟有什么区别?

 

 崔站长解释说:“咱们急的了不得,上面有流程,一道一道,来到这里费事了。”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崔站长现场拨打了得益企业的客服电话。客服的答复是“已经填单子了,这种事情我们可以不予处理,因为这是一个服务投诉。”质量投诉成了服务投诉?客服回应“这个我们没有说过是质量投诉。”

 

 客服人员答复说,栾女士的投诉已经受理,奶站可以先行赔偿了。不过,让栾女士不解的是,牛奶变质的投诉变成了服务投诉,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崔站长告诉栾女士,服务投诉罚送奶员20,站长30元,业务50元,经理100元,还有大区,还有总管,转成服务投诉就是这样。有时候就是解释不通。

 

 作为一家大型现代乳制品企业,处理问题的机制如此不通畅,怎么对得起消费者的信任?细节决定成败,企业应该想想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对于这件事,我们将继续关注。

 

 

十二、人类食用烧烤肉 恐增加患肾癌风险

时间:2015-11-10 来源:侨报网

 【侨报编译凯森119日报道】一项新出炉的研究显示,食用大量用高温或明火烤制肉类的人,其患肾癌的风险可能会更高,而此次研究也考虑到了基因变异的情况。

 

 据路透社报道,国家癌症研究所的这份报告称,在高温下煮熟的动物肌肉会产生被称为杂环胺和多环芳烃的物质,这可能会导致基因发生变化,从而增加癌症的风险。

 

 尽管人口研究未发现熟肉和人类癌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食品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随着食用油炸或熏烤肉类食品的增加,患结肠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风险也会增加。

休斯敦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吴西峰(音译)博士表示,此前的一些研究已发现了肾脏癌和这些致癌物质的联系,但此次研究首次找到了其中一种特定诱变物质(MeIQx)与肾癌之间的关联。

MeIQx是由高温蒸煮形成的杂环胺( Heterocyclic Aromatic Amines, HAAs)物质形式之一,而杂环胺是在高温及长时间烹调加工畜禽肉、鱼肉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品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具有致突变、致癌作用的物质。

 

 吴博士表示,此次也是首次在考虑基因变异的情况下,试图找到致癌物质与肾癌之间关联的一次研究。

 

 据悉,研究人员将659名新诊断为肾癌的患者与699名无癌症患者的饮食模式和遗传风险状况进行了对比。

 

 研究显示,与无癌人士相比,癌症患者的食肉量一般都较高,食用了更多含有致癌物质的油煎或烧烤肉制品,而携带两种变异基因的人则更容易受到煮熟肉类中致癌物质的影响,一种与细胞内的脂质筏相关,而另一种是当氧含量低时负责促进其他基因活化。

 

吴博士称,这两种都是常见的基因变异,但其对癌症风险的影响是非常小的。

 

    该研究还显示,在癌症组中的那些人也倾向于摄入更多的热量,水果食用较低,并且更容易肥胖。但此次调查结果仅对非西裔白人进行了调查,所以其结果可能不适用于其他种族和族裔群体。

吴博士称,尽管某些化合物在研究显示加大了对肾脏的患癌风险,但对大部分人而言,导致患肾癌的风险还是较低,而最近打一些研究已显示,红肉对人体的致癌性主要还是集中在肠和结肠癌上。

 

 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称,2012年在美国,大约有37.6万人仍建在的肾癌患者,而每年每10万人中就约有16名新发病例。

 

 

十三、国外如何监管食品安全保证人们健康

2015-11-15 来源:中国有机农业网

  食品安全很重要。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历来通过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驻饲养场及食品生产企业等方式,实现从原料采集、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及售后等各环节的全程监控。作为食品进口大国,为了从源头上确保进口食品的安全性,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马里兰大学等机构于20119 15日联合成立了国际食品安全培训实验室,对来自全球各地的科学家进行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标准、监管政策等方面的培训。有效的源头控制,为构建全方位、立体式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起了第一道屏障。

 

 欧盟 强调可追溯性

 

 欧盟《基本食品法》第18条明确要求,凡是在欧盟销售的食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否则不允许上市。食品、饲料、供食品制造用的动物以及其他所有计划用于或预计用于制造食品或饲料的物质,在生产、加工及销售的所有阶段都应建立可追溯性制度。可追溯制度确保了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追溯检查,有效提高了处理食品安全事故的效率,同时也是悬在食品行业从业者头顶的一把利剑,对其形成有力约束。

 

 加拿大 召回管理

 

 加拿大食品召回分为自愿召回与强制召回,后者需食品检验署发布召回令,违反召回令被视为犯罪。食品检验署的食品安全和召回办公室负责对食品召回进行统一决策、对食品突发事件的监管以及与国际食品紧急事故办公室的联络,该办公室设有国家级的食品召回官员、地区召回协调员及区域召回协调员。召回程序分为五个阶段:调查确认危害性存在、确定风险管理战略、实施召回并在必要时进行新闻发布,核实召回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跟踪检测。一旦食品安全事故露出端倪,及时必要的召回,有利于稳定消费者情绪,将损失尽可能降低。严格的召回制度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

 

 食品在土地生产转型方面有严格规定,土地从生产其他食品到生产有机食品需要两到三年的转换期。有机食品需要建立一个全新完整的生产体系、监控体系和追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