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资讯 -> 海洋旅游 -> 正文

《专业咨讯》(海洋旅游)第五十五期

时间:2015年07月02日 00:00  作者:  点击:

 

 

舟山人过年食俗大观

方言混搭流行歌曲,“米道交关赞”

舟山那些和羊有关的地名,侬晓得伐?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城关信用社

郑思岭与南宋永嘉学派郑伯谦试考

舟山渔场的渔汛文化

“文革”时期的舟山越剧团

上世纪60年代的村校

舟山群岛首次设县因海上丝绸之路而生

儒学凋零元时昌国州

刘广凯第一舰队在国共舟山战役中

“南方航路”的再次开辟催生了翁山县设立

临城“沈家大院”

虹桥水库:舟山最大的“湖”

小展:自成一世界的余氏家园

 

 

旅游专业资讯

舟山人过年食俗大观

作者:阿能 文章来源:舟山日报 更新时间:2015-3-16

如今过年,吃什么,怎么吃,似乎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话题。食品的丰富和多样化,日常生活中五花八门的吃食、餐馆里古今中外南北大餐应有尽有,它们不断地冲击着、搅拌着视觉和味觉,令人们的食欲变得越来越麻木。虽说“食不厌精,烩不厌细”,但有时候你面对满桌的山珍海味,或超市里满当当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食品,反而想不出到底吃什么好。于是,我们就有了回望,在老舟山人的心目中,那些荡漾着温情的简单而朴素的食俗文化,带着历史的记忆,总能带给我们亲切的回味和怀想。

零食的温馨与甜美

腊月一到,过年的气氛也就逐日浓了起来。记得我们在小时候是多么盼望着过年,旧时舟山的童谣有:“新年到,好热闹,小囝郎新鞋爿,小娘婢新花祆,阿毛娘来嘞炒倭豆,阿旺鸵背来嘞搡年糕……”吃是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到放寒假,我们这帮小囝、小娘虽然人小,帮不上什么大忙,但也会帮大人一起准备过年的物品,如做番薯糕片,抬米去做年糕等,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过年的气氛。

一般在番薯上市时就开始做番薯糕片了,先将番薯削皮后烧熟,拌上些芝麻,再用镬铲搡成番薯泥,再将番薯泥“刮”进一块用湿纱布盖着的碗底或铁盒子底,然后反扣在竹席子上,晒成韧性很好的小圆形或方形番薯糕片,到时放在锅里用沙子或盐炒一下即可。炒好的番薯片脆松脆松的,一口咬下去嘣嘣的响,香甜可口。做“冻米糖”一般是大人的事,先是把糯米洗净后,放进大铁锅里隔水蒸,糯米饭凉干后炒成使之膨化后的“炒冻米”,要浇上饴糖拌粘才会凝牢,然后切成一块块的“冻米糖”,过年时可以待客解茶。我家不会做“冻米糖”,只得到亲戚家去吃上几块,解个馋。

去“爆米花”则是我们小囝、小娘的事了。临近过年,“爆米花”的摊贩走街串巷来了,我们拿着糯米或晚稻米到爆米花的摊位去排队,“爆米花”的老师傅一手转着铁罐,一手扯着风箱,铁罐火上转动几分钟,然后再把罐放在一个长袋子里,大喝一声“开炮嘞!”猛地掰动罐上的手柄,“嘭”的一声巨响,震得整条老街都颤颤抖抖的,胖乎乎白花花的爆米花也就喷进了长袋里了。小囝、小娘拿回家,边走边从篮子里抓一把暖暖软软的爆米花放进嘴里,顿时满嘴喷香。

旧时舟山习俗,使用新镬时要先炒一镬“新灶倭豆(蚕豆)”分送邻居,以祈“头头顺利”。到了农历廿七八,家里开始炒番薯糕片、炒倭豆、炒瓜子,要忙到半夜。为了要吃上几颗新炒倭豆,小囝、小娘也头抬抬等到半夜里。

米食加工与趣味玩偶

旧时生活条件所限,孩子们过年买不到也买不起贵的玩具,于是大人们常把食与玩联系起来,在制食中想方设法增加趣味感,给孩子们一个喜悦的年味,同时,也在食物中寄寓了美好的希望。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过年应景食品。正如清代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藉以祈岁谂。 ”春节前一个月左右,家家户户忙着做年糕。我家一般是托人到乡下去做水磨年糕,这种水磨年糕用清水浸可放至第二年种早稻时。有时我们还去乡下看搡年糕。做年糕由燥磨改成水磨,一般是用粳米掺入十分之一左右的糯米,淘洗后倒入缸里浸泡六七天。做年糕的师傅把水泡过的米放到石磨盘上磨,石磨团团旋转,边转边往磨眼中添米和加水,粉浆顺着筒子流进袋中,装满后便放在榨床中压榨掉水分后,倒入大白篮里疏松成粉粒,然后上大灶尺八镬中蒸桶里蒸,待年糕粉蒸熟后放进石捣臼中搡。还有另一个人在旁边蹲着把年糕粉一上一下地翻,搡得“粘熟”后,再用模子印制成一条条的年糕,还盖上一个个小红印。做年糕时师傳还会请大家吃火热的年糕团,那种年糕团热乎乎、软绵绵的,有些“粘牙”。年糕做到最后时,年糕师傅还会应主人家小孩要求,做些小白兔、小猪等形状的趣味玩偶年糕,还用红豆嵌上“红眼睛”。

后来定海蔬菜农场有了机器做年糕,机器加工省时省力,再也不用费劲的手工操作来完成,且滑溜溜的不“粘牙”。我们兄弟两人将晚稻米、糯米抬到蔬菜农场年糕加工作坊,作坊就在老定海篾竹社旁(今南珍菜场东首)。机器做年糕先将蒸熟的米粉倒入机器里捣成粘粘的,再通过年糕口出来,自动地切成一段段,凉干后,即可装入自家备的箩里。 1公斤大米可出1.4公斤年糕,50公斤大米出了70公斤年糕,年糕抬回西大街家里,说句难听的话,可把我们小兄弟俩抬得“上呒气,下呒屁,当中即即多口气”。年糕可以做炒年糕、汤年糕、烤年糕等。舟山炒年糕,先将年糕洗净切片,热锅加油后倒入肉丝、白菜、笋丝翻炒,加酱油、盐、味精、水,小炒后,年糕平铺至菜料上,焖煮3分钟后,翻炒数下即成。还可以加桂花、玫瑰、白糖炒糖年糕,味道好足了。

等进入农历腊月初八(也称腊八节),过年的大戏就算拉开序幕。腊月初八那天,一些有条件的舟山人都要用胡桃、松子、莲子、红枣、芡实、桂圆和荔枝做成腊八粥,并馈赠亲友,这是舟山人过年的前奏。我们那时条件较差,腊八粥里也就加了些大米、豇豆、花生米和红枣之类的,用砂锅或铁锅,先用猛火,后改文火,差不多熬一夜后熬熟,再加上一些糖精水,当时吃得味道还蛮好。

定海祖印寺的腊八粥最有名,原本为僧家斋供用品,称之为“七宝五味粥”。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初八,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日,寺院都要熬粥祭佛,善男信女将腊八粥视为祈求平安之粥,都会在这天到寺院喝一碗香喷喷的腊八粥,后来成为民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据说,去年祖印寺准备了800公斤左右的熬粥材料,1500只一次性用碗,一共有30多人参与熬粥、盛粥,不亦乐乎。初八那天早晨4时不到,在祖印寺大门前已有好多人排队等候寺门打开,好早一些吃上香喷喷的腊八粥。

经典鱼品待客来

腊月初八以后,大人们就要忙着张罗腌制腊味、风鳗、风带鱼、熏鱼、呛蟹和鸡鸭鹅等过年的食品了。年底腊味飘香,香肠、腊肉都是应节食品。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过了冬至做腊肉是最佳的日子 (日平均气温在零℃左右),我家腌制酱肉喜欢买腿肉或肋条部位的统肉,将肉切成半斤一块,以酱油为主,加盐、酒、五香粉、花椒粉、白糖等,浸泡一两天后挂起来凉干即可。腌制的酱肉最适宜炖春笋和炒大白菜,香味比新鲜猪肉好多了。

舟山海鲜甲天下,素有“天然鱼库”和“海鲜美食城”之盛名。 20079月,舟山市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海鲜之都”荣誉称号。过年,舟山人的家常海鲜菜中,风鳗、风带鱼、呛蟹是摆得上台面的。风鳗将鳗鱼剖肚去内脏洗净,将盐擦抹鳗鱼的腹腔和外体,然后将鳗鱼肚皮卷包起来,外用小细绳扎紧,把它挂吊在阴凉通风处“风”一个星期左右即可。还可用盐浸渍一定时间后,挂吊在阴凉通风处“风”。风带鱼也是一样,特别是带鱼肚皮鲜嫩肥美,故有“带鱼吃肚皮”一说。清人有咏《带鱼》诗写道:“可准探衣旧制裁,素绅三尺曳皑皑。波臣新授银台职,袍笏龙宫奏事来。

舟山三疣梭子蟹因其肉质细嫩、滋味鲜美、营养丰富而被视为宴席珍品,誉为“水产三珍”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有诗:“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江浙沿海一带人家,尤喜食蟹。其中红膏呛蟹是最佳佐酒下饭的海鲜,为海内外华人所青睐。渔村里还有一种“蟹黄饼”,堪称蟹食之上品,过年过节馈赠亲朋好友,最为欢迎。最鲜美的要数嵊泗渔场的三疣梭子蟹,是闻名于海内外的海鲜珍肴。做红膏呛蟹的办法是将鲜蟹放入凉透的盐开水中,一般是盐15比例,再加姜、花椒、茴香、白酒若干。水一定要淹没蟹,浸入24小时后就可以开吃了。

这风鳗、风带鱼、呛蟹三样海鲜,可谓舟山人经典的过年必备之食,老舟山人形容舟山食俗风味产品时,至今还流传这样一句老话头:“风鳗、吊带(指风干的带鱼),吃场(味道的意思)还要数呛蟹。”旧时家里再穷,人们还是要想方设法将这三样经典海味或其中一二种备于桌上,作为春节期间待客之上品,自己则是舍不得吃,乡下有的农家因买不起多的鱼蟹,就各备一碗当样品摆于桌上,客人一来摆上餐桌,客人一走就贮藏起来,还特地关照自家孩子不得下筷。客人呢,心知肚明,一般也不对做“碗头”摆设的鱼们下箸。客人一拨拨地来,主人一遍遍地端上来,直到春二三月,客人来完了,那做“碗头”的鱼还完整无缺,但大多是变了味,即便如此,一些节俭的老人仍舍不得扔掉,而是在锅里蒸一下,给孩子们分吃了。

方言混搭流行歌曲,“米道交关赞”

作者:黄辉亮 平素萍 王武琼 文章来源:望潮 更新时间:2015-3-16

  当独具特色的舟山方言代替了标准的普通话,当方言歌词遇上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会产生怎样的“笑果”,碰撞出怎样奇妙的艺术火花呢?

  上月底,“嵊泗方言也ok”翻唱大赛总决赛在嵊泗海洋文化中心举行,660个位子座无虚席。翻译原词、重编新词、词曲“张冠李戴”,选手们用嵊泗方言改编的流行歌曲,初听来忍俊不禁,细听来韵味悠长。

  嵊泗方言,翻唱流行歌曲

  “枸杞的山路十八弯,枸杞的海水清又清,枸杞的雷达网排对排,枸杞的小娘比较好看,小西天,石头高高来眼起;三大王,现在变了介好看,哎……哎……”这一首由《山路十八弯》翻唱而来的《大海的子孙》,渔民程可可用粗犷的嗓音唱来,有一种波澜壮阔的豪迈气势。

  参加决赛的选手,大多选择重新填词歌唱家乡:孔波一曲《泗礁山风景顶赞》,唱得抒情悠扬,让听者不由得对他歌声中的泗礁山心生向往;黄龙的刘琴英将《打靶归来》重新填词翻唱成《请到阿拉黄龙来》,歌声明快,连带着舞台大屏幕上的东海云龙、黄龙开捕节、渔绳结等都有了一种喜庆的感觉,还有李淑维的《外婆的宝礁湾》……

  用熟悉的旋律歌唱家乡,别有一种亲切感;只是用嵊泗方言直接译唱的流行歌曲,也分外有味道:

  舟山人爱搓麻,不少人晨间相逢不问早饭问输赢。“赢了好几万,我心里昌央央;钞票介死,输了我连短裤也呒没嘞,滑脱精光嘞呀! ”曹佳梁以一曲《滑脱精光》诙谐幽默地唱出了一个赌博人从众叛亲离到改过自新后妻归子认的故事。其间,曹佳梁6岁儿子上台献花,他恰好唱到“老女戎逃去类,阿拉儿子也勿要看我类”,小男孩索性留在台上搭起戏来,“哼”的一声背过身去;待到老爸“重新做人嘞”,他扑过去抱住爸爸,又酷又萌。

  许建国着红色西服,踩着节拍、有力地舞动手臂,《兄弟的歌》铿锵的歌词正合利落的渔民性格;“你读书的新书包有人搭侬背,落雨天家的雨伞有人得搭戴,你最喜欢吃个那红烧带鱼有人得侬煮。 ”江志军的《阿爹阿姆》,一向硬而急促的舟山话也这般深情……

  六旬老人也来热闹一把

  其中,由方显清、马勇涛、应利明组成的“开心组合”先后唱了《又见山里红》与《红尘情歌》两首歌曲,博得满堂彩,高分夺冠。他们都是年过六旬的老人,而且,他们唱得可是情歌。

  “侬晓得我时介欢喜侬,侬晓得我时格来忖侬,今末子打没子头碰着侬,我打没子头心里痒悚悚……”方显清的眉毛很长,眼神迷离,全然一派情歌王子的范儿,哪里会觉得他已67;“基湖沙滩阿拉手拉手挤捝过,田岙岗墩阿拉轻轻捼拢过,松毛棚里阿拉坐到半夜过……”66岁的应利明动情歌唱时,脸上闪着光芒。

  方显清是位退休教师,曾是嵊泗教育系统的金嗓子。听闻此赛,便把“岛城合唱团”的另外两位老者——应利明、马勇涛“拉下了水”,三人组建了“开心组合”。

  三人商量着一同改词,普通话和方言无法准确对译,比如“爱”译成“欢喜”,字一多就影响旋律,三人都已近七旬,苦练背歌词,风雨无阻。“开始觉得特别别扭,可越唱越好听。 ”听得多了,马勇涛的家人会时不时让老马唱一遍。有老年舞蹈队的人找到应利明,非得把歌词抄下来,说队员都想学。朋友近邻街上碰着,都跷起大拇指夸唱得赞足了,一个劲地说“蛮欢喜!

  用亲切的方言唱熟悉的流行歌,这一新鲜的形式着实让本来就喜欢K歌的嵊泗人兴奋了一把。“嵊泗方言也OK”翻唱大赛,从首场海选到总决赛,四个月的时间吸引了近百位选手报名比赛,上万观众参与其中。选手是普通的渔民、打工者、个体户老板,观众就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亲朋邻居,全民性和草根性掀起了嵊泗用歌声传承方言的热潮。

舟山那些和羊有关的地名,侬晓得伐?

作者:覃戈 文章来源:望潮 更新时间:2015-3-16

  数数海上有几只羊

  看那山,看那岛,看那海上好多羊!八爪MM帮你数,羊头礁、羊角礁、羊角嘴礁、羊角东礁、羊角南礁、马关大羊角礁、小羊角礁、羊脚蹄屿、羊头山、羊鼻嘴、羊角尖山、羊峙山、羊蹄礁、羊皮礁……八爪MM数晕了。

  嵊泗的“羊”最多

  羊头礁在嵊泗嵊山镇,因礁形尖耸,形似羊头得名,也作羊角礁。而在嵊泗县洋山镇也有一处羊角礁,因岩石尖锐高耸,形似羊角得名。同样因此而得名的羊角嘴礁在嵊泗县枸杞乡,俯瞰岛呈菱形,民国13年《定海县志》附图标作羊公礁。嵊泗县菜园镇的羊角东礁、羊角南礁、马关大羊角礁、小羊角礁、羊脚蹄屿,看官们顾名思义,就能辨出它们的庐山真面目了吧。依旧嵊泗县的羊鼻嘴是一处半岛,其前端有一石拱桥,桥下穿通,如羊鼻孔,故名。另外还有被喻为嵊山最高峰的羊角尖,峰顶陡尖高耸,形似羊角。

  朱家尖旁有一只“羊”

  位于朱家尖岛东北侧有一小岛,名曰羊峙山,羊峙山北侧有两处小礁,分别为羊蹄礁和羊皮礁。八爪MM屏气凝神注视地图良久,羊峙山像一头羊的身体,羊蹄礁就如它前蹬的蹄子,but,羊皮礁是怎么回事?难道……

  那些年,群羊奔跑过的山头

  定海双庙小芦村,有一山名曰“羊山”,原叫官山,因民国时期村民都去山上放羊,山上羊越来越多,遂改名羊山。岱山也有一座牧羊岗,村民们经常到该山上放羊。另有一村落名羊洞,村边原有一只天然石洞,相传过去人们常见野羊进出,故名。

  有人曾说,舟山最美的地方不是普陀山、朱家尖,而是在嵊泗,一个叫大小洋山的地方。小洋山旧名羊山,因岛上多羊而得名。清雍正《崇明县志》载:“山多羊,故名羊山,亦名洋山。舟行泊此,粮尽则祷神借羊。神许,羊辄自至,否则虽多方掩捕不可得。借后必还,故羊日蕃盛。”而大洋山旧名大羊山、老羊山,由小羊山派生而得名。

  据传,小洋山上的羊有神性。民国《崇明县志.地理志》载,全祖望制张煌言碑云:“羊山多羊,见人驯扰不避。然不可杀,杀之则风涛立至。”清顺治丁酉年八月,郑成功北上伐清,经过小洋山,郑成功的军士不信碑上的话,杀了小洋山上的羊烹调而吃,招致灾祸,在小洋山岛遭遇飓风,覆舟100余只,损失官兵8000人。

  那些年,舟山人拜过的羊府宫

  八爪MM发现,在嵊泗和岱山有许多羊府宫,嵊泗一地就有四个,分别名为菜园羊府宫、羊府殿、黄龙羊府宫、嵊山羊府宫,岱山则有两个,分别名为羊府宫和外打水羊府殿。市地名办主任王建富告诉八爪MM,在岱山和嵊泗的渔民心中,“羊府宫”有着不亚于“天后宫”的地位,“羊府大帝”的信仰在渔民们心中的位置很高,被喻为舟山人的“妈祖”,是舟山渔民的保护神。船老大们出海前都要到这里来求“羊府大帝”保佑自己平平安安,满载而归。若遇风浪大作,家中有渔船未归,便有渔民的家人来羊府宫进香,祈求降福消灾。

  羊府宫为何名“羊”,羊府大帝又为何人?岱山和嵊泗两地的说法各有不同。

  在嵊泗有一种说法是,乾隆年间,舟山有位羊姓船老大,在海上救人无数,死后被玉帝封为海神,称“羊府大帝”,掌管海上生死。百姓念其生前广积阴德,自发募资为其立祠。

  嵊泗另一种说法中的羊府大帝是西晋的大将军羊祜,他任征南大将军,与吴交战时,对吴地军民施以信义,他的品德另多位吴军将领降晋,吴地人民对他心悦诚服,尊敬地称其为“羊公”。舟山属于吴地,因而也感其恩德。

  在岱山的说法是:据《羊府君庙碑记》记载,羊府大帝应为唐代明州刺史羊僎。一说是因为杨僎在任时是位好官,施仁政,也会出海救人,因此百姓感恩。另一说则因为杨僎慧眼识英雄,对另一任明州刺史黄晟有知遇之恩,因此黄晟建庙祭祀杨僎。

  数完“羊”来再数“洋”

  地球上有五大洋,那你知道,舟山有几大洋吗?八爪MM告诉你,舟山有十大洋!分别为莲花洋、黄大洋、黄泽洋、灰鳖洋、峙头洋、岱衢洋、大戟洋、嵊山洋、磨盘洋、王盘洋。其中灰鳖洋盛产鮸鱼,俗称米鱼,岱衢洋的大黄鱼最有名,嵊山洋多产带鱼,大戟洋则盛产海蜇。

  其中关于莲花洋的传说最多。据传莲花洋以日僧慧锷欲迎观音像回国,海牛铁莲花阻渡的传说得名。又传南宋内官王贵诣山礼佛,心迹不虔,回归时,船至海中,满生铁莲花阻舟,王贵望山叩祷,随有一白色石牛浮出海面,食尽莲花,船始回归。牛复返水际,化成一白石,形似牛状,莲花洋之称由此而得。“漫道观音色相空,铁莲花开满江红”说的是普陀十二景之一的“莲洋午渡”。旅客的航船行至洋上,如果赶上午潮,就能见到洋面波涛微耸,状似千朵万朵莲花随风起伏,令人心旷神怡,联想翩翩。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城关信用社

作者:李荣镐 文章来源:舟山晚报 更新时间:2015-3-23

  定海城关信用社是在1954年开办起来的。

  办社初期是城关镇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二元一股集资作为启动资金。除吸收社员存款外,还开办小额生活、生产贷款。当时城关镇农户生活大多数很困难,来存款的人不多,主要是贷1020元生产、生活小额贷款的。

  信用社在支持农业生产、家庭副业和帮助贫困农户度过暂时困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信用社在社员心目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业务也很快发展。

  (一)

  1962年,当时城关信用社会计贪污4000多元(是当时信用社的全部资金)潜逃,直到“文革”期间落网。这样信用社被迫关门,停止营业三年,储户存款无法提取,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损害了信用社信誉。

  1965年上半年,当时定海县农业银行农金股王振尧同志与城关镇负责农业的胡理贵同志商量恢复城关信用社事宜。有了一次贪污案件教训,物色可靠的信用社干部就成了筹备工作重点。

  1961年,高中毕业的我,于19657月像选女婿一样被选中。当时我还以为是招到农业银行工作,心里火热(那时全县信用社干部大多数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甚至只有初小程度,很少有初中毕业生)。 725日报到后才得知是到信用社工作,且这个信用社已关门三年,工作难度也是我始料未及,心一下子冷了。

  没有金融工作经验的我被安排到洋岙信用社学习。

  (二)

  有了业务人员,寻找办公地点又成了头等大事。后来在房管科同志帮助下,找到了陶家弄口沈家(现解放西路建设银行处)三分之二的征租堂屋。这三分之二堂屋是用竹篱笆隔开的,面积不到20平方米,门仍是4扇簿子门。后来由于小偷光顾,为了安全,才由房管科将竹篱笆改成了砖墙,门面筑了砖墙和开了窗。一切筹备工作完成,86日正式恢复营业了。

  当时信用社遗留下来的全部家当是一张旧写字台、一只旧小保险箱、一面旧算盘。我从家中拿来一只春凳柜当椅子坐,兼当传票、账册箱。扫帚、簸箕、热水瓶、煤油灯(当时还没装电灯),就连搞卫生用的脸盆、抹布也是从家里拿来。由于没有自来水,搞卫生靠堂屋后面井水。

  1967年,农行小沙营业所同志代买了一把白坯子椅子和一条白坯子长凳,还是自己动手油漆的。后来又买了一只文件柜,也是自己油漆。当时真的把信用社当作自己的家。

  由于没有柜台,客户来办存取款和贷款业务只能站在写字台边办理,有人戏称当时信用社是测字摊。

  一人既做会计又当出纳是不符合会计制度的,没有柜台也是不符合安全保密规定的,但当时的条件只能这样。这样一人做了10年,直到1975年后才陆续调来人员。

  (三)

  由于贪污案件关门三年带来的负面影响,业务难开展是可想而知的。当时24岁的我,工作热情很高。要想打开工作局面,首先得取信于社员。

  我自己给自己规定,星期一、三、五下午下队,二、四、六晚上下队,主要是动员储蓄,顺便了解农户生活和副业生产情况。每当生猪收购日清晨,总要去动员储蓄和收小猪贷款。蔬菜农场23个队每月发预支时,则利用下午下队或晚上上门动员储蓄。

  当时城关镇下辖茅岭、庆丰两个农业大队、一个蔬菜农场、一个淡水渔业队。除蔬菜农场和庆丰大队较富裕外,茅岭大队大多数人家生活都很困难。我就帮助他们大搞养猪副业生产,由信用社理事(当时由大队长担任)批条,再由我上门核实情况,基本上能给予10元到20元贷款。要求贷款的人有,但主动来存款的人却很少,我只能上门一户一户动员。

  那时我还不会骑自行车,靠双脚走,东走到甬庆油库附近的庆丰大队一队;西走到茅岭下茅岭大队七队;南走到4806工厂旁的茅岭大队十二队;北走到华侨饭店附近的蔬菜农场九队。开始由于农户有抵触情绪,上门动员储蓄很少有人理睬,他们生怕又出一个贪污分子,将存款卷走。甚至有人放出恶狗来吓我。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我工作“顶真”,存款业务才慢慢开展起来。

  (四)

  由于当时信用社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我既要当负责人、会计、出纳,又要担任储蓄外勤和信贷员。根本没有休息日,就连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结婚时还得请别人代班二三天。每到年终,工作更忙碌,当时生产队搞年终分配,晚上我得上门动员储蓄。

  1231日晚搞年终决算,总是在煤油灯下做报表、抄余额表到晚上十一二点钟。

  因为只有一个人,平时到银行存取款、甚至连上厕所也要挂上“有事外出请等”牌子,遇到开会等就要关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发展。当时全社储蓄存款只有几万元,还是现在一户普通家庭存款多。 

郑思岭与南宋永嘉学派郑伯谦试考

作者:夏志刚 文章来源:舟山晚报 更新时间:2015-3-23

定海区岑港街道在唐宋之间称为“六国港”,因隔横水洋面对宁波招宝山,又具有四面避风的优良条件,一直是舟山本岛的主要港口。《康熙定海县志·岑港岙图说》中该港“口南舟航鳞集于此,故定邑为东浙之门户,而岑岙又为定邑之要冲”,舟山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与这个地方密不可分。

古人自定海城区出茅岭,经野岙岭入西皋岭,再翻郑思岭才能看到“两碶夹山、海尾冲入”的岑港,郑思岭上至今仍留存有座北面南的路亭遗址和较为完整的石弹驿路,在紫微一侧还有“郑思岭下”的地名。

那么这个颇有古意的“郑思岭”地名因何而来?所思之“郑”又是何人?

目前记载舟山历史的典籍最早当属南宋《乾道四明图经》,再有元代大德《昌国州图志》,但都因年代久远无图可查无字可寻,只有明代天启六年何汝宾所撰《舟山志》记“郑思岭”,可见该地名应出现在明代之前。

地名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在中国古代为纪念重要的人物而改易地名的情况非常普遍,那么这个“郑”会是何人?

根据清《光绪定海厅志》所记,明代之前曾任职舟山的“郑”姓官员只有南宋嘉定年间的知县郑伯谦,“宣教郎,嘉定九年到任十一年满,增置学田”,而再无字号、籍贯、著述、经历等信息。《宋元学案》有“郑伯谦,字节卿,永嘉人,官修职郎、衢州府学教授,著《太平经国之书》十一卷,发挥《周礼》之义”的明确记载。《太平经国之书》一书为汉唐以来私人刊行专事研究财政经济问题的少有著作,从理论上阐述会计的原则与作用,主张扩大会计的监督范围,提高会计官署的权位,以便能充分执行其“纠察钩考”的职能,为后世研究开创了先例。

在历代的研究者眼里,郑伯谦与他的族兄郑伯熊、郑伯英等一并被列为南宋“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温州地方志记他为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进士。“永嘉学派”十分注重研究当时朝政的财政、经济、军事等实际问题,被称为重视经世实用之学,或言“功利之学”。

郑伯谦继承、发扬了永嘉学派之学风,致力于财政、经济等实际问题的研究,从而成为我国会计发展史上重视会计的一代思想家。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大文豪韩愈被贬任广东清远市的阳山县令,当地因韩愈而留下燕喜山麓的“燕喜亭”和连江边的“钓矶亭”。

根据《阳山县志》记载,“钓矶亭”由阳山知县郑伯谦于嘉定元年(1208年)二月修建,并在这块大石上留下了“上游仙迹”题刻,并自署“永嘉郑伯谦”。

结束阳山任期后的郑伯谦以“宣教郎”的名头转赴舟山。在舟山期间还编撰了《太平经国之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叶时《礼经会元》与郑伯谦《太平经国之书》体例略同,议论多相出入,二书成书时间相去不远。郑伯谦简化了叶时的书,或叶时根据郑伯谦的书而扩写,这都有可能。据《竹野先生传》称叶时晚年居嘉兴,才著《礼经会元》并传给学生翁合,那么时间应当在宋理宗宝庆年间。

至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为郑伯谦在《奉养》一篇中说汉文帝的节俭不好,而怀疑他是否为了仕途而曲意迎合贾似道,就有些难为古人了。毕竟身体力行节俭的宋宁宗时期,以理财开源、拉动消费为思路提出过于节俭对国家不利,既符合当时南宋“求和偏安”的大众氛围,也符合其“太平经国”的理念,更何况贾似道要在其后30多年的宝祐二年(1254年)才登上宰相的舞台。

郑伯谦在舟山工作期间的政绩已经湮灭无闻,但可以肯定的是应当还干得不赖,因为在他任内还为昌国县学增加了不少“学田”。

按照宋朝的官员考核制度,办学虽然也是县令的职责之一,但一般都要求重点完成“劝农”、“平讼”、“断狱”等事务。昌国县学经过韩晦、郑伯谦、闻韶、赵大忠等多任县令的努力,用于养士的“学田”也增加到“水田五百六十亩二角二十五步、山地屋基竹(木养)九百一十三亩一角四十三步”,每年能收入“米一百九十七石二斗、租钱三百二十七贯七百八十四文”。

鉴于郑伯谦经世实用的学术思想,在其任内做到“爱民如子”想来是可能的,那么在他离任之时百姓送到岑港渡口也是可能的,再把回首目送郑伯谦归帆的山岭呼为“郑思岭”也可以理解。

离开舟山后,郑伯谦应当还干了个通判的职务,只不过很快就去哪个道观充任“管勾”(主管)。

据《宋会要辑稿》抄录,“嘉定十六年三月三日,临安府通判黄顺卿罢黜;郑伯谦、赵汝阴并与祠禄,理作自陈。以臣僚言:‘省试差官有总辖诸司一员,系以临安府通判为之,预差下黄顺卿。及期,顺卿以子弟妨试,托疾求免,改差通判伯谦、汝阴,又复辞难。’故有是命。”这条记载说当年朝廷要举行科举考试,让临安府通判黄顺卿去干“总辖诸司”一职,黄顺卿借故推辞,换郑伯谦、赵汝阴前去,但这两位通判也推托,所以黄顺卿给罢了官,而郑、赵则给了个自请管理道教宫观继续吃俸禄的处分(“祠禄”)。

宋代尤其是南宋后期,科举考试作弊方法层出不穷,叫卖文帖(准考证)者有之,涂改乡贯(生源籍贯)者有之,改换父祖姓名者有之,冒名顶替者有之。加上当时福州、温州、宁波三地中举者多、考生也多,出身福建的黄顺卿、郑伯谦不肯干这份得罪人的差事,当也在情理之中。

祠禄官为宋朝所特有的官员安置方式,因为崇奉道教的缘故,各地主要道教宫观一般都会设置官员,而不同政见、年老体弱、暂时候补等官员也会经常得到这份待遇。“祠禄”后没多久,郑伯谦的名字就出现在江西临江军(治所清江在今樟树市),《隆庆临江府志》载他于嘉定末年出任“知临江军州事”。可能就在这次行前,在时任临安府通判的赵汝淳(字子野,宋太宗八世孙)官舍,同为绍熙元年进士的隐士刘宰留下了唱酬之作《同叶恭叔郑节卿饮于赵子野官舍(分得壶字)》:“相望各千里,相逢酒一壶。交情贯金石,诗思渺江湖。夜雨滋园菊,秋风落井梧。归欤吾有日,聚散一长吁。”

赵汝淳刚刚从临江军的清江知县任上回来,估计那一晚的秋风夜雨之中,杜举扬觯之间诗篇飘落应能解好友临别之愁,然此时郑伯谦的已经是心向“仙家”了。

宋理宗端平改元(1234年)“夏五月朔旦,金华洞元天璧壶道人郑伯谦拜手谨叙”的文字出现在了《抱一子参同契解》序中。《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为仙家必读,有“万古丹经王”之称,历来注家颇多,《抱一子参同契解》是号“抱一子”的显微道人陈希贤所著。

郑观应刻本《关尹子九篇》说陈希贤为宋理宗时御史,因乱世辞官修道,四十五岁化度,四十八岁成道;《正统道藏·抱一子参同契解·郑伯谦叙》称“抱一先生陈君,嘉定癸未(1223年)遇至人于淮之都梁(今旴眙),尽得金丹真旨”,那么陈希贤与郑伯谦应是同朝为官、意趣相投。回顾郑伯谦“祠禄”宫观的经历,加之家乡曾经出过被宋徽宗拜为“国师”的道士林灵素,郑伯谦的弃官修真也不是难以理解。

舟山渔场的渔汛文化

作者:袁甲 文章来源:舟山美食网 更新时间:2015-3-23

几乎所有舟山人都听过“渔汛”,不过,除了那些以渔为生的渔民,几乎很少人对“渔汛”有真正的了解了。

事实上,在过去的千百年中,“渔汛”这两个字对舟山人来说,意味着生存、财富和希望,以至于成为在舟山人的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渔汛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鱼特别多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渔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一样是有季节性的,在一定季节,鱼群特别密集,捕捞生产特别紧张,这段时间被就称为渔汛。

渔汛可以按四季和节气分,如春汛、夏汛,也可以按旺发鱼的种类分,如黄鱼汛、带鱼汛等。

四季渔汛

春汛(旺风)

舟山渔场的春汛时间从立春到立夏,主要捕捞的对象就是小黄鱼,每年春分前后,小黄鱼集群起叫,渔民开始下洋捕捞,俗称“抲春鱼”,而春鱼也确实是小黄鱼最古老的一种称呼,早在宋代的舟山地方志书上就有了。

俗话说“春分起叫攻南头”,这时小黄鱼的捕捞地点主要在舟山本岛以南的大陈渔场、韭山渔场一带,又称“南洋旺风”,到了清明以后,小黄鱼群逐渐往北聚集到了佘山、吕泗渔场一带,称“北洋旺风”,所以整个春汛,又可以被称作“抲旺风”。

春季小黄鱼发得旺不旺,和天气很有关系,一般来说春寒的时间越长,小黄鱼就发得越旺,“春雪勿离山头,小黄鱼勿离滩头”“冬雪好年成,春雪好洋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夏汛(洋生)

从立夏到立秋这段时间被称为“夏汛”,这是舟山渔场最好的时节,风和日丽,多种鱼类参差生发,达到一年中海洋生物最旺盛的季节,因此也被称为“洋生”。

洋生时,主要捕捞红(海蜇、虾蟹)、黄(大黄鱼)、蓝(马鲛鱼、青占鱼)、白(鳓鱼、鲳鱼)、黑(墨鱼)等多种经济水产品。

从立夏到夏至是夏汛的黄金时期,只有两个月三水大潮期(四月初水、四月半水、端午水)可生产,故称“三水洋生”,此时大黄鱼和乌贼是最主要的捕捞对象。其中,大黄鱼发旺的潮期叫“正水”,发淡的潮期叫“花水”,舟山渔民也形成了“大水抲黄鱼,花水抲乌贼”的作业习惯。

过了端午,夏汛逐渐转淡,渔民就说“端午抲点菩萨鱼”,意思是端午之后捕鱼只够供菩萨用了。到了夏至时节发南风,预示着夏汛的尾声,也有渔谚“夏至南风呼呼响,看侬谢洋不谢洋”来做总结。

秋汛(抲秋)

立秋之后到立冬之前称“秋汛”,这个期间舟山渔场天气炎热,台风也时常光临,因而渔民大多休渔修船、补网,进入“歇秋”时节,但这个时候也有一些定置张网作业和小型拖虾作业渔船到近海岛湾进行生产,称为“抲秋”。

抲秋的内容十分复杂,渔场比较分散,作业繁多但产量不高,劳动量大,但所获鱼虾又因天热难以保鲜,卖不出好价格,因此舟山渔民都把抲秋看作是“受罪”,俗话说“前世不修,罚落抲秋”就是这个意思。

这时,嵊泗、东极、蚂蚁等地的渔民一般都趁此时节进行抲海蜒、攻淡菜、捞海蜇、涨饭虾等生产。

冬汛(早冬、晚冬)

所以你也应该知道冬汛是从立冬到立春了,一般来说,霜降到小雪,大对船主要抲小黄鱼,成为“抲早冬”,小雪以后抲带鱼,称为“抲晚冬”,一直到大寒左右结束,故有“小雪小抲,大雪大抲,冬至旺抲”的俗语。

冬季捕带鱼北起花鸟,南至大陈,一路向南追捕,是辛苦而危险的,因为发风打暴(强烈西北风的天气)前后是带鱼群密集的时间,渔民往往要赶在风暴前后抢捕“暴头鱼”或“暴尾鱼”,过去有“祖宗不吃抲冬鱼”等说法,反映其艰苦和危险。大寒后,带鱼产量逐渐减少,但到农历年底,还会有大网头出现,称为“抲过年风”。

20世纪70年代后期,舟山渔场的大黄鱼几乎绝迹,冬汛捕带鱼逐渐成为舟山渔场的“主角”,不过现在能吃到舟山渔场的“内洋带鱼”也是不容易了。

主要经济水产品的渔汛

大黄鱼汛

宋、元代形成的一个渔汛。大黄鱼汛又分三个渔期, 俗称“头水”、“二水”、“三水”, 亦称“立夏水”、“小满水”、“端午水”,大黄鱼集群产卵时会发出叫声,雌鱼的叫声似高压锅限压阀喷气发出“哧哧”声;雄鱼象青蛙发出连续不断“咕咕”的鸣叫声,非常壮观。舟山渔场也长期流传着“麦头黄,黄鱼旺”“黄鱼咕咕叫,渔船装满舱”等渔谣。

小黄鱼汛

宋代最早形成的渔汛,宋宝庆《昌国志》上说:“春鱼小似石首 ,每春三月,竞往捕之。 ”民国时期至20世纪60年代,分为春季小黄鱼汛与早冬小黄鱼汛两个渔汛期。

春季小黄鱼汛,渔期为每年春分到立夏,即农历l3,公历3月下旬至5月上旬。早冬小黄鱼汛,在每年农历8月中秋节至10月前后(公历9月至11月) ,渔船在南洋渔场捕捞小黄鱼,渔获量甚佳, 渔民称为“早冬汛”。主捕渔场为中街山、洋鞍和鱼山等一带海域。

乌贼汛

宋代沿岸捕捞时期形成的渔汛。乌贼汛期与大黄鱼汛相同,每年立夏到夏至,即农历4月至5月(公历5月至6月)为旺汛期。鸟贼的洄游、产卵和集群受大风及潮流影响较大,渔汛期有早有迟。其洄游产卵时主要捕捞渔场为中街山、嵊山、花鸟和大陈等外缘岛屿附近海域,旺发时也可进入内港沿岸一带海区,一般是“大水捕黄鱼,小水拖墨鱼”。

带鱼汛

据历史资料记录,始于元、明时代,到清代后期才正式形成渔汛。清和民国初期,大批大对作业兴起赴嵊山渔场捕捞,使嵊山渔场附近海域的带鱼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带鱼汛迅速兴盛。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舟山渔场和全国各地渔民捕捞最为鼎盛的一个渔汛。

带鱼汛主汛期为每年立冬到大寒,农历10月至12月底(公历11月上旬至翌年1月)。北洋的浪岗、海礁、嵊山和中街山渔场,至洋鞍、南韭山、大陈和洞头等渔场都为捕捞渔场,捕捞以“冬至”前后为最旺。

海蜇汛

海蜇分布比较广,捕捞渔场较多。总体汛期为每年夏至至白露(农历5月到7,公历6月到9月) ,在整个汛中分为“梅蜇”与“伏蜇”两个汛期。“梅雨”季节 捕上的海蜇个体小、水份多,称为“梅蜇”;夏至至白露捕获的海蜇,个体大,肉质厚,质量佳,称为“伏蜇”。元、明和清代就有,清末和民国初期逐成汛期。现在海蜇汛绝迹已久。

鳓鱼汛

清代后期,鳓鱼汛期己较闻名,汛期为谷雨至夏至(农历3月至5,公历4月至6月) ,以夏至前后为旺汛期。捕捞渔场基本与夏季大黄鱼汛相近,于崎头洋、韭山洋、黄大洋、洋鞍、岱衢洋和马迹洋等一带海域。捕捞鳓鱼,是采用流刺网缠绕的流网作业,在清代初期,舟山渔民,已到较远的江苏吕泗渔场、长江口和大沙等外海附近去流捕鳓鱼作业。

鲳鱼汛

清代后期,始成汛期,民国时期至20世纪60年代,鲳鱼汛逐渐扬名。汛期为每年立夏至夏至(农历4月至5,公历5月至6月),以小满到芒种最旺。鲳鱼汛早期捕捞渔场在黄洋港和黄大洋一带。

“文革”时期的舟山越剧团

作者:朱金澄 李荣镐 文章来源:舟山晚报 更新时间:2015-4-2

  今年是越剧改革75周年,“文革”时期的舟山越剧改革让我记忆犹新。“文革”前,舟山有定海集艺越剧团和普陀群艺越剧团,加上上海荣艺、朝民、精华3家国营越剧团下放舟山,共有5个越剧团。

  这5个越剧团共同培养招收了一批越剧第二代学员和青年演职员,作为舟山传承越剧文化的接班人,他们是舟山越剧界承上启下的第二代。

  一、“文革”前期后起之秀挑大梁

  1959年舟山专区行政划归宁波,变舟山县。从上海下放象山的精华剧团脱离舟山,撤去原普陀群艺越剧团和定海集艺越剧团合并为舟山集艺越剧团。舟山县只剩下荣艺、集艺和朝民三鼎甲。

  1963年舟山行政专署又恢复成立,但戏曲界新旧文化斗争激烈。 1964年全国举行现代戏汇演,传统戏被彻底禁演,戏曲团体要精兵简政。把三鼎甲合并为两个团,即舟山专区越剧一团和二团,实行了党的书记负责制。舟山越剧第二代逐渐显露生气和威力。特别是以原荣艺剧团杨孝星为代表的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后起之秀逐渐挑起主角大梁。

  合并后的一团和二团就是以冒尖的年轻花旦杨孝星和董辛娅为台柱的剧团。杨孝星归一团,主演了现代剧《江姐》《芦荡火种》等。董辛娅归二团,主演了《迎新曲》《阮八姐》。

  二、贯彻总理指示提倡男女合演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不断深入贯彻,戏曲界认真学习周总理对越剧的两条指示;一是越剧要编演现代剧;二是越剧要大力提倡男女合演。

  1965年,上级部署专区越剧一团搞“四清运动”;二团先试行男女合演。从杭州引进越剧男演员——朱金澄。紧接着从岱山招来周继德,从普陀考进王海光,从定海招进严瑞忠和周金星。

  一团不甘落后,从白泉招考进许昌荣。一团团长陈秀芳,随带主胡钱根宝,从绍兴绍剧训练班中,特招陈少林和陈少卿两兄弟。

  19675月在《讲话》发表25周年时,舟山剧院公演了男女混演越剧《沙家浜》。舟山剧院舞台上,越剧男演员开始初露锋芒。

  三、受“文革”冲击传统越剧停演

  1966年“文革”开始,舟山越剧界同样遭到“十年浩劫”,开始停演闹“革命”。

  舟山越剧一团、二团全都进驻到舟山剧院内。两团又合并成舟山毛泽东思想文艺兵团。30名第一代越剧老艺人全部靠边站,两剧团的党支部书记则关进了牛栅,成了走资派。

  60名第二代演职员,虽是“文革”的生力军,但同样是这场灾难的牺牲品。因第二代艺术尖子对原第一代的前辈和领导狠批不起来 (因文革前曾得到他们的关怀和培养),况且自己又有一顶“修正主义苗子”帽子套牢。

  四、“文革”中期改唱京剧样板戏

  “文革”中期,“封资修”“才子佳人”越剧传统戏全面停演,只能演江青圈定的八个京剧样板戏。

  样板戏需要交响乐和民乐共同伴奏,而且年轻的男演员也不多,只能向社会物色人才。

  为了迎接1972年省元旦春节拥军慰问团的任务,地区首长下达死命令:京剧《沙家浜》的演出必须成功! 197212月,京剧《沙家浜》大获成功,舟山地区革命委员会也成立了。

  与此同时,舟山四个县相继成立革委会,市文工团的《沙家浜》均前去祝贺演出。

  1974年,舟山地区文工团派出强大演员阵容,先赴上海观戏,再赴宁波京剧团学演《海港》。市领导专项拨款更换配备剧团新硬件,从上海购制电影《海港》样板团的全套乐器、灯光、服装、舞美设备。

  舟山地区文工团的京剧《海港》演出成功,名声响彻省内外,与上海、浙江歌舞团搞联欢,以及南京军区首长来舟山视察,都用《海港》的全场或选场作招待。

  “文革”期间,还排演了一些越剧现代小戏如:《山村哲学花》《大路朝阳》《风云哨兵》等。

  在第二代青年女演员中,薛云玉、项文清各被海陆军文宣队借调,主演李铁梅和阿庆嫂得到了锻炼。李秀云在活报剧《女皇江青》,支松琴在小戏《塘边风波》各找机会得到锻炼。

  五、第二代演员迎来黄金时代

  197610月粉碎了“四人帮”,舟山越剧团枯木逢春,第二代演员迎来黄金时代。舟山文工团也完成了历史使命,恢复舟山越剧团。

  首先向上海越剧院搬演了一个男女合演的现代剧目《忠魂曲》。观众对久违了的越剧流派唱腔,大受欢迎。

  第二个公演剧目是古装剧,《雏凤凌空》。这原是京剧传统武打戏。剧本和曲谱是由浙江越剧二团提供的。《雏》剧宁波彩排后在天然舞台当即公演,引起轰动,观众票房创宁波市文革后期历史最高纪录。宁波客满两个月,为了照顾宁波附近郊县的观众,有时还要加演日场。宁波市内百姓是每天半夜排队买票。

  在上海华光剧场首演《三看御妹》后,又是火爆得很,吸引了江、浙、沪就近的越剧团,前来观摩、学习。因传统老戏容易排,只要剧团有一女小生存在,剧团就可恢复起来。女小生变成了香饽饽,相反男小生开始受到冷落。

  198082日,在杭州举行“浙江省首届专业剧团青年主要演员折子戏大赛”,舟山地区越剧团选拔出5位选手参赛,即支松琴、朱金澄、林卿华、陶雁、张艳霞。结果,这5位选手各自表演的折子戏在这次大赛中获奖。省委第一书记铁瑛出席了颁奖仪式。当年的浙江日报刊登了获奖演员名单。

  历史跨越四十个春秋,经历了阶级斗争的艰苦岁月,经历过十年“文革”的心灵洗刷,经历过改革开放,多变时代的各种艺术实践,舟山第二代越剧演员目前早已退休,全部进入到了七十岁以上老龄人群。

上世纪60年代的村校

作者:阎受鹏 文章来源:舟山晚报 更新时间:2015-4-7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普陀113个渔农村,每村都有小学。孩子们肩背小书包,走出家门,步行百把米,便到学校。上学、放学不用家长接送。

  记得1964年,我和妻子调到虾峙岛教书,我担任栅棚公社中心小学教导主任,妻子在枫树岙村校执教。那时村校的教师有的只上过高小,普通话基础差,“人民”会念成“轮民”;“蓝天”会读作“蓝台”。

  枫树岙村校只有初小,没有高小,五年级要到几里外的栅棚公社中心小学读书。

  我妻子是舟山师范毕业,是村校里也是整个村子学历最高的人了。村校最早设在严家祖堂里,七八十平方米,这是村里最高大最宽敞的房子,但因年长日久,四壁黑乎乎一片,还开裂一条条缝隙。校桌破旧,不够就搁几块长板充课桌。

  枫树岙村校与别的村校一样,没有操场。好在穿过祖堂前的小天井,拐一个弯,外面便是一片宽阔的海滩,任凭孩子们翻筋斗,叠罗汉,一个个玩得像小灰鼠。

  妻子上课的那个教室,没有窗户,只有一扇门,二、三、四年级78个学生挤在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里,组成“复式班”。

  她把一节课的时间分作三份,轮流着给三个年级学生上课,累得满身粉笔灰,口干舌燥。

  现在的小学生,识汉字前必定先学汉语拼音,但那时是从学《毛主席语录》开始识字的。

  红卫兵“造反”了,小渔村骚动了,学校也越来越没秩序了。破了旧,未立新,新华书店没课本供应了。语文书是《毛主席语录》与《毛主席诗词》,算术学些简单的加减乘除,红卫兵的呼喊声使村校里的孩子们也躁动起来。他们也学着红卫兵的样子,做起高帽子,揪斗“地、富、反、坏、右”,也学会骂老师“臭老九”。

  学校里那位年轻的民办女教师,根本无法笼络那群野孩子,有一些顽皮的男孩便抓来黄鳝、蚯蚓、蚱蜢、青蛙之类的小动物放在讲台边,吓得她大呼小叫,孩子们则乐得在地上打滚。有时,外面响起一声:“卖糖糕啰! ”呼地一下,男孩子们一下子全蹦出了教室,散伙啦!

  社会上“造反派”与“保守派”的斗争愈演愈烈,那个祖堂被“造反派”的战斗队占领了,学校没法上课了。老师有的回家养孩子,有的与战斗队员一起打扑克、搓小麻将,在那乱哄哄的岁月里,人们差不多都糊里糊涂地混日子。

  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社会秩序稍稍安定,村校便开始复课,泥鳅样的学生野惯了,一时收不拢心,要做“孩子王”就得靠哄。

  妻子绞尽脑汁,想了个办法,每节课给他们讲一个故事,但有个约定:课本内容要认真听,听好了,故事讲得长,反之,故事短。这一招挺灵,故事勾住了学生们的心,吊起了胃口,他们为了多听故事,上课纪律好了,成绩也上来了,渐渐地师生融洽成一片了。

  当村校老师,自有温暖之处,教师与群众距离近,七邻八舍的家长把老师当作自家人,渔船回港,送来新鲜鱼虾,清明节送糯米青饼,立夏节送茶叶鸡蛋,毛豆可摘了送毛豆荚,玉米饱绽了送玉米棒子,一片至纯深情。

  随着时代嬗递,学校也变迁了。枫树岙那所村校先是有了新课桌,后来新建了七百多平方米校舍,又开辟了新操场,竖起了篮球架,添置了一批体育器材。接着,枫树岙不少村民搬家去了沈家门,村校的学生一天天少了。至虾峙岛撤乡建镇,所有村校的学生都集中到虾峙镇中心小学了。

  村校,如今已消失在我们的视野。它与古时的私塾、书院一样,曾经启蒙群岛一代。

舟山群岛首次设县因海上丝绸之路而生

作者:王建富 周苗 文章来源:舟山日报 更新时间:2015-4-13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明州港兴起(上)

  公元738年的某一天,舟山群岛的族老们奔走相告,喜气洋洋地箪食壶浆齐聚在舟山岛南岸的简易埠头上迎接舟山群岛的第一任行政长官——翁山县令王叔通。

  开元盛世之期,大唐朝廷之所以在舟山群岛设置翁山县,既有全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更离不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和由此带来的明州港的繁盛。

  壹

  鄮县的海上贸易可能包括了吴越一带与早在新石器时期即已“刳木为舟”的舟山群岛先民的贸易及海外各国商人的贸易

  古人造字,初以象形,后有会意。 2000多年的公元前221年,一个新的会意字在浙江流行。其时,秦始皇统一中国,为加强中央集权,改过去的分封制为郡县制。其中,会稽郡下设有鄮县。“鄮”字从贸,从邑,意为因贸易而兴盛的城镇。鄮县地域辽阔,山海兼蓄,县治设于古甬江口,为长江、钱塘江和甬江三江交汇之处,通江达海,为山海贸易的汇聚之处。唐初的《十道四蕃志》说:“鄮山,以海人持货贸易于此,故以名山。 ”我们无法确知先有鄮县还是先有鄮山。但是,鄮县的设立,使“贸 ”字成为虽然使用频率不高,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因海上贸易而兴盛的政区的地名用字。

  史料记载,我国的海外贸易,始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的辽东半岛先民利用比较强大的黄河出海水流,开通“北方航路”,与朝鲜半岛建立了海上通商关系。但是,由于我国地处太平洋西岸,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形成了明显的季风气候,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与此同时,受强大的台湾暖流分支的影响,无论夏季还是冬季,渤海和黄海的沿岸流都是顺着海岸自北向南流淌,直到长江口附近,才在长江水流的带动下,出现自西向东的海流。因此,“北方航路”的贸易受到风向和海流的限制,可靠性、安全性比较差,规模难以扩大。

  在优越的地理位置下,鄮县的海上贸易可能包括了吴越一带与早在新石器时期即已“刳木为舟”的舟山群岛先民的贸易,也可能包括了在风浪和海流作用下漂流而至的海外各国商人的贸易,天长日久,遂成集市,因市兴城。

  贰

  徐福船队开辟的中日间“南方航路”打开了一条新的海上贸易线路。 19944月,新当选的日本首相羽田孜,在上任前公开承认他是中国人的后裔

  秦代,盛行神仙之术。山东琅玡人安期生循着海上贸易的航线,在商船的帮助下来到舟山群岛,在桃花、朱家尖、舟山(本岛)等各大岛屿采药炼丹,带动了中原和北方人的寻仙风俗。云蒸霞蔚、海山若现的舟山群岛自此成为传说中的仙山和寻仙者的圣地。此后,安期生的同乡、伟大的拓荒者、航海家徐福,巧妙地利用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以国家的力量和吴越人的造船技术组建了庞大的船队,自山东半岛出发,顺黄海沿岸到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群岛,经两次尝试后,带领三千随从从舟山群岛顺流航行到日本九州的有明海,开拓了自中国东南沿海到日本的海上航线。

  徐福是中日交流的先驱者,他把中国先进的耕种方式、百工技术与习俗文化等带到了那里,水稻、蚕桑、药物等种植得到了推广,使日本很快由新石器时代跃入铜铁器时代,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在日本民间,徐福被尊称为农神、蚕桑神和医药神。日本人认为,徐福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尊其为神武天皇。19944月,新当选的日本首相羽田孜,在上任前公开承认他是中国人的后裔。他说,他的祖先姓秦,在200年前才改为“羽田”,他是率领3000童男童女从中国到日本的徐福的一个随员的后代,在他的老家还有“秦阳馆”。

  徐福船队开辟的中日间“南方航路”,借助了民间形成的对季风和海流的认识,可靠性和安全性都较“北方航路”强许多,从此打开了一条新的海上贸易线路。然而,自徐福第三次出海之后,秦始皇也在东巡回咸阳途中暴亡,秦朝也因封建暴虐的统治而早早地灭亡。徐福开辟的新航路,从此随徐福定居日本而未能得到很好的推广。

  叁

  “南洋”和“北方”两条航路的开辟,实现了“海上丝绸之路”沿中国海岸的贯穿。舟山群岛作为鄮县的藩篱和门户,自然成为贸易船队的避风、补给和候泊的天然港湾

  西汉政权建立以后,汉武帝致力于与海上各国的往来,先后开辟了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北仑河口的南北“沿海航路”;从山东沿岸经黄海通向朝鲜、日本的“北方航路”和从广东徐闻、广西合浦出发,经南海到印度洋的“南洋航路”这三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徐闻、合浦出发的“南洋航线”,舟山人对此研究甚少,但《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这样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平帝元始中……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经专家考证,已程不国就是斯里兰卡。由此可见,其时的贸易船队已经到达了南亚一带,且贸易频繁,多有往来!

  “南洋”和“北方”两条航路的开辟,分别建立了中国到南亚和东亚的贸易线路,而沟通南北的“沿海”航线,则将从两个不同方向形成的贸易线路串联在一起,实现了“海上丝绸之路”沿中国海岸的贯穿。当时的鄮县,因其在中国海岸线中部和长江、钱塘江出海口的优势位置,成为重要的江海联运中转港。舟山群岛作为鄮县的藩篱和门户,自然成为贸易船队的避风、补给和候泊的天然港湾,也难免会有“水水中转”贸易的发生和逐利船只的参与。

  东汉时期,罗马皇帝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于公元166年遣使汉朝,来到当时称为中国日南郡的越南一带向中国皇帝进贡象牙、犀角和玳瑁,“海上丝绸之路”自此延伸到地中海沿岸。

  肆

  三国时,孙权先是派人循商船的航线经舟山群岛以武力攻打当时称为夷洲的台湾,掠取财富无数,带回土著数千。隋炀帝时,陈稜舰船行军到舟山群岛并在今岱山岛沙洋和上船跳附近刑白马祭海

  汉代以后,三国吴和东晋分别有1次和9次与南洋的官方贸易,“海上丝路”并未因战乱和朝代的更替而中断。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梁、陈利用其为南方政权的优势,分别有23次、39次和14次与南洋的朝贡贸易,“海上丝绸之路”日渐发展。

  杨坚建立隋朝以后,结束了南北对峙,再次实现了南北大统一。此后,隋炀帝杨广举全国之力贯通南北运河,建成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实现了南北纵向漕运的畅通,并与自春秋至西晋时期建成的杭甬运河相沟通,形成了陆海联运的新通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获得迅猛发展的南方经济,与北方政治中心的联系更加密切。

  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商人,同时也会有战争。海上商贸的发展,既让商人们在“调有无、贸余缺”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也让崇尚武力打击的政客们看到了海外诸国的丰富资源,经常蠢蠢欲动,试图以战争手段攫取财富。三国时期以江南地区建立吴国的孙权就是这样的一个政客。由于步骑兵不及魏国,朝北开疆拓土的通道被完全堵死,在强大水军的支撑下,孙权先是派人探险,循商船的航线“觅取海外之发展,谋求贸易之利” ,既而于公元230年派兵远征,出长江口,经舟山群岛以武力攻打当时称为夷洲的台湾,掠取财富无数,带回土著数千。

  公元607年,隋炀帝模仿孙权的策略,先是派令羽骑尉朱宽入海,以求访异俗为名侦察情报,继而出言威胁,诱迫臣服。不从。又于610年派遣武贲郎将陈稜、朝请大夫张镇周率东阳兵万余人,从长江口、杭州湾出发,经舟山群岛,转道广东义安击伐琉球王国。长期习惯于海上和平贸易生活的琉球人不防有诈,初见船舰,以为商旅,纷纷前来海边贸易。陈稜乘机攻击,获得大胜。此后,陈稜分军五路进攻琉球国都城,斩琉球王欢斯渴剌兜,俘获其子岛槌,焚其宫室,掠其财宝,虏数千男女而归。据宋元时期的舟山地方志记载,当陈稜舰船行军到舟山群岛时,遇风雨晦冥,雾罩海岛,将士皆惧。陈稜因此停泊休整、练演,并在今岱山岛沙洋和上船跳附近刑白马祭海,形成了刑马石览地名。“石览”字也从此成为全国唯有定海和岱山才使用的地方性地名用字。经多轮申报陈述和国家语委批准,目前已经纳入国家规范汉字体系。

  公元661年,唐高宗在广州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通商事务,广州由此成为重要的通商口岸,海上贸易更加兴盛,生丝、丝绸、瓷器、五金等源源输出国外,珍珠、香料、象牙、犀角、玳瑁等奢侈品和药材由此得到大量进口。在此背景下,地处三江口的鄮县和长江口的扬州因其地处沟通陆海联运的独特位置,远洋大帆船靠岸卸载分流,内河平底船齐聚中转交易,鄮县中转港的地位再次得到提升,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因贸兴市的鄮县,从此成为“海丝路”上的大港口,经济实力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县治。受此辐射,舟山群岛的渔盐经济得到发展,居住人口逐渐增加。

儒学凋零元时昌国州

作者:王德南 文章来源:舟山晚报 更新时间:2015-4-13

  叙述元朝舟山的儒学,不能不提到宋朝,以作对比。

  宋朝经济发达,其GDP居当时世界首位,但军事力量很不对称。面对金兵入侵,宋王朝只好偏安江南,建都临安(今杭州)后,达官贵人纷纷南下,随之南方经济进一步开发,文化教育也由此而发展。

  舟山地处海隅,在海上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常可避兵锋,所以也有赵姓皇族落籍舟山考取进士的,也出了几个参知政事(副宰相),他们当了高官以后又捐俸办了书院,如此良性循环,文化教育氛围渐浓。但到元朝却几乎停办。

  元朝时舟山的儒学,可在《大德昌国州图志》(以下简称《大德志》,为元朝元贞元年州判官冯福京等人所撰写)这一地方志中有所反映。

  学宫被任意占用

  昌国州治在镇鳌山麓(今陆军礼堂),学宫仍在宋旧址,今定海一中位置。元初有儒户58户。

  元时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有九儒十丐之说。本来一有秀才功名,即可免去徭役,一旦犯罪,须革去功名方可施刑,若与县官对话可以坐下来,这叫做“抗礼”。没有功名的童生就不能坐,只能站着说话了。元朝统治者可不管这一套,对士子的蔑视,对学宫的干扰破坏,可在一张皇帝圣旨中反映出来。今录之于下。“据尚书省奏,江淮等处秀才,乞免杂泛差役事,准奏。今后在籍秀才做买卖纳商税,种田纳地税,其余一切杂泛差役并行蠲免。所在官司常加存恤,仍禁约使臣人等,毋得于庙学内安下,非理骚扰,准此。 ”从这道圣旨里,我们可以看到,秀才的地位等同于一般百姓,并无减免徭役的特权,同样要负担一切杂役,且在学宫内有“非理骚扰”,如果不是非理骚扰呢?似留有余地。口气并不严厉,圣旨亦根本未能认真执行。

  时过六年又下了一道圣旨:“曲阜林庙,上都、大都、诸路、府、州、县、道,应设庙学、书院,照依圣祖皇帝圣旨,禁约诸官员、使臣、军马,毋得于内安下,或聚集理问词讼,亵渎饮宴,工役造作,收贮官物,其赡养地土产业及贡士庄,诸人毋得侵夺。所出钱粮,以供春秋二丁,朔望祭祀及师生廩膳。贫寒老病之士为众所尊者,月支米粮,优恤养赡。庙宇损坏,随即修复。作养后进,严加训诲,讲习道艺,务要成才。若德行、文学超出时辈者,有司保举肃政廉访司,体覆相同,以备选用。本路总管府提举儒学,肃政廉访司司明教化,勉励学校。凡庙学,公事诸人毋得阻挠……”

  此圣旨中可见六年前的圣旨,根本未能执行。侵用学宫,干扰破坏儒学的情形依然严重。学宫被文武官员任意占用,而且用途广泛,可以用于审讯罪犯的公堂,可以作为饮宴的厅堂,工匠制作的工场,贮存货物的仓库,甚至可以饲养军用马匹。此外还侵夺学宫及贡士庄的田产。

  冯福京书录二道圣旨,留下可贵资料,使我们知道当时昌国州儒学的凋零。

  贡士庄田产入官

  贡士庄的设施,始于宋朝,本为资助贫困士子求取功名的旅费盘缠,以及奖励中举的优秀士子并宴庆祝贺之用。这些举措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奖掖优秀,鼓励好学成才,促成和谐、上进、质朴、淳厚的良好社会风尚,使儒家思想有深厚的土壤。

  这些田产从何而来?源起于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年-1274年)昌国县令姚濂任内,时有邑民张氏争讼立嗣,为争产业打官司,姚令关心儒学,奖掖后进,判令张氏以五分之一产业归县学为学产,名为“贡士庄”。

  当时贡士庄田产有:田76亩、地82亩,山202亩。每年可收米127斗、谷子881斗,小麦301斗、乌豆126升,租金4618界。到元时却被侵呑了。

  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县为州之前,此田庄存县学,后县撤销,县学也废,州县官做了手脚,此田产就被没收入官,后虽有学官,屡次上诉控告,皇帝也有圣旨(可见并非昌国州一处如此)但一直未还,此事见于《大德志》。

  缺经费书院停办

  元时,余天锡所创办的虹桥书院已停办。翁州书院亦因经费而几乎停办,政府则听之任之,不予丝毫支持,视其自生自灭。因为翁州书院地处海岛,交通不便,大陆优秀人士多畏海岛偏远,不肯就任书院山长(负责人),就只好聘请应氏族中有学问的长者任山长。乙未年(1297年)山长辞职,书院乏人主持,报告至州,州派学官代理山长,同时向府、省报告。

  府、省查问有无学产,存废如何处置,要州官报告。州官认为书院既无产业,士子又隶属州学,又无适当人选任山长,不可虚有其名,意下是可以停办。以此报告行省,书院几乎废去。时有应翔孙闻此消息,认为书院不可停办,就慷慨捐出部分田产供书院之费用,又聘请严陵何烨之为山长,继续办学,书院得存。

  至明清二代舟山民众两次被强制迁徙,在“片舟不得下海”的高压下,舟山为朝廷弃地,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才恢复县的建制。民众逐渐聚集,但元气己伤,经济长期滞后,更不要说教育了。民国时期定海之中小学教师多为外地人士,本土教师缺乏。直至解放时,小学教师缺员竟达百余人,由大陆邻近各县引进。

  元朝摧残了儒学,幸为时短暂,且有民间诸如应翔孙坚持办书院,官员如冯福京辈先哲,使儒家文化不致中断,得以代代传承。

刘广凯第一舰队在国共舟山战役中

作者:毛德传 文章来源:舟山晚报 更新时间:2015-4-21

  19497月,国民党海军长治舰舰长刘广凯升任第一舰队司令,并晋衔海军代将。

  第一舰队驻定海,所辖除旗舰长治外,有护航驱逐舰太康、太和、太仓;扫雷舰永定、永靖;炮舰咸宁、维源等;另有炮艇20艘。舰队任务首为防卫舟山,依赖制海优势,支持陆军抗御浙沪大陆人民解放军夺岛攻击。再是关锁大陆共港实施经济作战,谋求“窒息共区经济”。

  前去侦察险遭沉灭

  9月初,舟防部接谍息情报称,象山港共军集结,有进取六横岛迹象,命海军前往侦察。刘即派维源舰出动,刘亦随舰,维源自桃花、虾峙水道驶入象山港,但见船帆稀少,未见共方大军云集,情报不准确。

  返航舰经梅山海面约2000米,见有炮位及解放军一部,乃开炮攻击,迅见岸陆爆炸燃烧。官兵正欢笑时,不料岸上开火反击。一发三七战防炮击穿维源前机舱命中备用油柜,引发主机舱大火,动力完全停止。

  舰陷入漂流状态,导致维源处境至险。因为大火随时会引发弹药库爆炸。

  当时正值逆风,维源舰体正向对岸漂去。此时有人建议弃舰,但刘考虑一旦弃船,舰必爆炸沉灭,全体舰员遭俘。他率全舰水兵全力救火。终于,机舱修复,维源舰切断锚链,在夜色茫茫中慢速驶回沈家门。

  长治舰喋血拥共起义

  长治号驱逐舰原是日本海军宇治舰,日本投降,中国受降,命名为长治舰。

  国民党海军为长治舰装备120毫米火炮3门,由指挥仪操纵可齐射,又有2.5毫米副炮10门。另有雷达、声呐,装备颇现代化。

  蒋介石策划封锁轰炸京沪杭甬及大陆港口,1949915日,派长治舰往长江口执行封锁战勤。刘广凯亲登长治舰训勉官兵并再三叮嘱舰长胡敬端。当长治舰驶抵长江口,刘广凯仍放心不下,命舰队电台每隔四小时和长治舰联络一次。刘更亲自与胡两次通话,胡报告“一切正常”,“将于19日上午驶返定海”。

  但是,919日上午10时,电台报告“长治号自今晨3时后即失去联系”,接着,刘又收到台湾海军总部参谋长宋锷通报:“美国之音广播称,长治舰在二十余名叛徒劫持下,驶上海投共。 ”刘广凯似受霹雳震惊,迅即赶去青垒头定海机场谒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王派飞机载刘飞长江口寻觅,终不见长治舰,确证长治已“投共党”。

  当时,长治舰下士陈仁珊、枪炮上士林寿安、帆缆中士陈春官三人组成“解放长治舰委员会”为起义领导核心,成员逐步发展达43人,分布于航海、轮机、通讯、枪炮诸部门。

  919日凌晨205分,起义人员完全控制了长治舰,驶进上海。为了安全,当天下午,舰驶往南京。

  923日,国民党空军在南京采石矶江面发现长治舰,即连续轰炸。我华东海军将重要装备仪器卸下后,于24日将舰自沉于江底。 1950年,长治舰打捞出水,重修装备,后命名为《南昌舰》。

  援金塘不力遭斥

  为防御浙东大陆进攻舟山本岛屏障,国民党海军舰队任务是截击解放军攻击金塘船队于半渡及护送援军增援金塘。

  1949103日,我二十二军(军长孙继先)劲旅渡海攻夺金塘成功登陆。到5日,国民党102师及75军炮兵营即遭全歼,刘舰队仅于沥港救出少将师长朱式勤与残军一部回定海。

  金塘被解放军攻占,蒋介石、陈诚极为震怒。 1011日,蒋介石飞定海督防,以海军未能尽责训斥刘广凯。

  查阅蒋经国日记,1949111日日记“上午,父亲约陈辞修先生(即陈诚)研讨定海防务……此时,共军有向登步岛攻击模样,定海形势更危急。 ”可见,国民党最高层对登步岛得失的重视程度。

  1028日,刘广凯就接石觉(舟山防卫司令部司令)电话,告知桃花岛解放军有进犯登步岛企图,命刘作好参战准备。海军方面切切不容有失!

  113日夜,我解放军61师强渡登陆,国民党守军青年军87军之221师据险顽抗。于1027日刚抵舟山的胡琏兵团67军四个美械团快速反登陆,蒋空军出动114架次助战……我军后援不继,三面受敌,乃于6日凌晨2时前撤退回桃花岛。

  登步战斗结束后,有陆军校、尉军官责备海军作战太差劲,竟未阻4日夜解放军增援登步,又于5日夜任解放军渡海撤退返桃花。因登步岛未失,舟防部向台北为一舰队报功,又发银洋八千元赏赐参战舰艇官兵。

  1110日,蒋经国和东南军政副长官郭寄峤飞定海劳军,面交蒋介石亲笔函,刘广凯并获颁三等宝鼎勋章。

  实施关锁大上海港

  登步会战后,国共舟山夺岛暂未再战,刘广凯乃得全力关锁大上海,蒋介石海空军对上海及京沪杭甬金三角的封锁轰炸,使上海的经济生活濒临瘫痪,引起英美几国不满。

  1949116日,太康、太平两舰在大戢山附近遇英皇家海军驱逐舰CONCORD号及炮舰OLDECRITY号,两英舰以十字形备战姿态航行于蒋舰右侧,卸下炮衣及炮口套作临战状。

  119日,蒋舰对空开火,逼停英轮WOSANG号。 1110日,又是英轮LOVISE MOLLER号不理睬蒋舰警告,强欲驶入黄浦江,蒋舰开炮方才停止。

  19491123日,英以舰队四舰护送商船队七轮逼近长江口,坚决要求任其驶进吴淞口不可。刘广凯乃自率太和、太平离定海急北驶。蒋军四舰列阵抛锚,与英四舰对阵均持临战状;双方火炮均在有效射程内。英舰队指挥官JAY上校与刘广凯交涉,刘向JAY表明坚决封锁上海港的立场,蒋、英舰队如此在海上对阵僵持了三天三夜。

  1126日下午,忽有美国商轮“弗兰克林”号自口外驶来,不顾蒋舰阻劝,强行速驶吴淞口,刘广凯命令开火(为示警告,只击非重要部位)。“弗兰克林”中弹,着火冒烟急驶进上海。至此,英皇家编队及七英轮见状,乃纷纷驶离长江口外。

  蒋介石后在阳明山约见刘广凯,对刘关闭上海港口,逼退英国舰队及商轮,大为高兴非常满意,认定刘系能战之将加以栽培。

  刘广凯后曾任台湾海军上将总司令,1965年“八六海战”,美援蒋舰剑门号扫雷舰、章江号猎潜舰被我南海舰队汕头水警区击沉。刘广凯引咎辞职。

“南方航路”的再次开辟催生了翁山县设立

作者:王建富 周苗 文章来源:舟山日报 更新时间:2015-5-5

  壹 武则天时代,“北方航路”遇阻,日本遣唐使来华,多走吉祥的“南方航路”——船队从日本南岛发航,横穿东海,直达属贸县的舟山群岛

  唐朝立国初期,政治清明,国势强盛,经济欣欣向荣。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水平迅速提高,江浙一带的丝织业也得到极大的发展,号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大量以丝绸、瓷器、茶叶等为主的剩余产品的积累,引发了对扩大海外贸易的迫切需求,而造船业和航海术的发展也为对外贸易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在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与中国保持官方朝贡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70余个,形成了“梯航万国来,争先贡金帛”的空前盛况。地处东亚的韩国和日本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

  从公元630年的唐贞观四年开始,日本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当时非常落后的日本刮起了“大唐风”。起先,这些遣唐使团有船只2艘,随员百余名,顺着朝鲜半岛和渤海、黄海海流的走向,从“北方航路”来唐,再或从山东半岛或从长江口一带出海,经舟山群岛回国。

  公元659年,以坂合部石布为首的第4批遣唐使来华,时值朝鲜半岛的百济、新罗交战,船队被迫从百济以南海中诸岛向南航行。其中,坂合部石布乘坐的船只经舟山群岛外围区域漂流到当时尚属括州的温州一带;副使津守吉祥乘坐的第二艘船漂流到越州的须岸山。这个须岸山,就是舟山群岛的第一本地方志——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所记载的“如岸山”,“须岸”和“如岸”仅是对方言音的不同写法而已。《乾道四明图经·昌国》同时记载,“如岸山,在县西北三百里”,按相关位置推测,应该在当时的西岱山附近,即今岱山的岱西至双合一带。

  公元702年,日本派出的第8批遣唐使团在粟田真人率领下赴唐。当时,与日本交好的百济国被新罗吞并,日本与强盛起来的新罗交恶,“北方航路”遇阻。船队从日本南岛发航,横穿东海,直达属贸县的舟山群岛,经登岛休整后,再到当时属楚州的江苏盐城登陆,然后顺运河和黄河到达长安,拜见了武则天。让日本人感意外的是,此次走“南方航路”的海上航行非常顺利,只用了三五天时间,较原来的“北方航路”大大缩短了航程。

  据说,粟田真人读过很多中国的经、史类书籍,能说汉语,还能用汉字写文章。觐见武则天时,他头戴进德冠,身穿紫色的官袍,腰系丝织腰带,举止温文儒雅,令武则天十分高兴,任命他为从六品的司封员外郎。而粟田真人出使大唐的最大收获是,武则天同意了他将日本国号由“倭”改为“日本”的请求。这就是唐张守节撰写的《史记正义》所说的:“倭国,武皇后改曰日本国。”

  此前,日本人感觉倭国名字不好听,由前几任遣唐使多次申请要求更改国号,均未办成。粟田真人开辟新航路和获准改国号的这两大实绩,也让他成为日本的大功臣。自此,遣唐使来华,多走这条吉祥的“南方航路”。

  贰 唐玄宗李隆基时代,自古因海上贸易而建立的贸县,以其联络江海和交通中转的优势,遂成国际化的贸易大海港

  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在麟德殿召见了第9批日本遣唐使。这批遣唐使团派出了4艘船和557人的庞大队伍,从当时称为难波的大阪出发,循“南方航路”经停舟山群岛休整后抵达长江口的扬州,再沿运河、黄河到达长安。在这批遣唐使中,有一个当时年仅十九岁的年轻人,他自幼聪明好学,仰慕中原文化。在长安看到热闹的街市、辉煌的宫殿和昌盛的文化,深受吸引,从此留在长安,入太学学习。五六年后,竟然以优异成绩考中了进士,成为日本人中第一个顺利通过进士考试的留学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从此以后,阿倍仲麻吕在唐朝担任官职,展现了他过人的才华和渊博学识,得到了唐玄宗器重,唐玄宗还给他起了个叫晁衡的中国名字。阿倍仲麻吕先后担任左春坊司经局校书、仪王友、卫尉少卿、秘书监兼卫尉卿、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和安南节度使,死后被追授为从二品的潞州大都督。

  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生活长达53年之久,亲眼见证了大唐的巅峰——“开元盛世”,也以豪爽的性格和广博的学识,广结文人朋友,与李白、王维、储光羲等都有密切交往。

  与此同时,日渐强大的新罗国,派出大量的贸易船队通过“南方航路”与唐朝开展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诸蕃志·新罗》记载:“商人……兴贩,必先至四明,以人参、水银、麝香,换取五色缬绢和瓷器等。”

  在这个交流过程中,自古因海上贸易而建立的贸县,以其联络江海和交通中转的优势,也成为自“南洋航路”而来的东南亚、南亚各国货物自广州登岸后,经“沿海航路”中转入中原的集散地,遂成“东南际海,海外杂国,贾舶交至”的大海港。

  叁 上任之初,王叔通经过调研,向齐澣提出了将贸县升格为州,其下细分为四个县的建议。还主动请缨提出了兼任翁山县首任县令的想法

  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领导下的大唐朝廷着手开展了行政区划改革。先是于公元733年将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元年确立的将全国划分为10个道的行政体制,析分成15个道。同时,在一些辖域较广或地处偏远的区域分置新的州县或恢复曾经撤并的州县,以加强统治。

  公元737年,因眼光长远、通晓事理、懂得解决难题,在任“中书舍人”期间,被同僚们誉为“解事舍人”的齐澣,调任润州刺史兼领江南东道采访处置使。齐澣到任以后,着手对久治未成的漕渠淤积问题进行了研究,移江南漕路到京口塘下,在瓜洲与三汊河之间开凿长12.5公里的伊娄河,省去了水陆转运环节,每年节约运费数十万两。

  次年农历四月,王叔通任贸县县令。上任之初,王叔通被贸县发达的经济、繁华的贸易所惊异。经过调研,他认为以这个国际贸易中转港和集散地的繁盛而言,仅设县治已经不能体现它的重要地位,现有的管理体制无法满足贸易管理的需要。王叔通同时认为,贸县下属的舟山群岛是重要的候泊、休憩和补给之地,以族老为主的松散管理,难以解决海上治安问题,是国际贸易正常发展的巨大隐患。于是,王叔通向齐澣提出了将贸县升格为州,其下细分为四个县的建议。为了让朝廷能够更快地支持他的建议,王叔通还主动请缨提出了兼任翁山县首任县令的想法。

  收到王叔通的报告后,齐澣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迅速向朝廷上报了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这个报告正中全面开展对外开放,尝试着从黄土地走向蓝色海洋的唐玄宗的下怀,当即予以批准。于是,升贸县为明州,将原贸县地分为贸 、奉化、慈溪和翁山4个县。其中的翁山县,即包括了舟山群岛全域。

  贸县升格后之所以取名为明州,史书的说法是以四明山为名,但其中是否包含了唐玄宗希冀以此次行政区划调整,为大唐走向海洋带来光明前景的涵义,也未可知。

  明州设立以后,齐澣把镇江附近因运河改道而失业的五百户流民迁徙到包括翁山县在内的明州境内,大大充实了能够参与和协助贸易活动的民工,起到了开发海岛和安置流民的双赢效果。

  新设立的翁山县下辖富都、安期、蓬莱3个乡。王叔通到任之后,要办的第一件事是选址建县城。经过一番艰辛跋涉、四处考察,又听取了族老乡贤的意见之后,王叔通选中了地处舟山岛南岸的叉页河岙。这个叉页河岙三面环山,开口朝南,依山面海,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既符合古代的风水学理论,也便于行政管理、经济辐射和凭山据守的军事防卫需要。于是,王叔通派人修筑简易城防,开门办公。

  肆 根据风水师的测算,最后以“称土”确定县城城址。遗憾的是,数十年后,唐朝廷以海岛农民起义扰乱了海外贸易等为由,于公元771年撤销了翁山县,舟山群岛发展的脚步再次受到迟滞。直到五代十国时,才复建翁山县,再度恢复海外贸易。

  随着翁山县经济的发展,正式建城的动议也于不久提上议事日程。然,古人建城既重视其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也非常注重其地质基础。“称土”就是古人确定地质基础的主要方法。所谓称土,就是用特定的量升量取不同区域的一升土并称其重量,以测算不同区域土壤的比重。土重则表示地力足,有助兴业旺势;土轻则地力弱,难以承载建城之力。结果,根据风水师的测算,叉页河岙的土轻于镇鳌山麓之土,遂移址至地理环境与叉页河岙相似的镇鳌山麓建城。

  建城之后,古老的舟山群岛不仅设立了县级行政区,也第一次拥有了城池,社会经济发展开始与中原地区接轨。

  公元752年闰三月,以藤原清河为正使,吉备真备为副使的日本第十二次遣唐使带领数百名随从,从难波御津乘四艘海船出发,一路西行,于月底到达明州。

  一天,正在长安城内的阿倍仲麻吕收到了信使带来的三封来信。一封是藤原清河来信。信中说明自己已经率团到达明州,正等待朝廷同意进京的许可,希望阿倍能够帮助疏通相关机构,尽快进京面圣。第二封是明州刺史李得奂的来信,向他汇报了遣唐使团在明州的接待情况,同时告知他说曾与阿倍同时入唐留学的吉备真备也作为此次使团的副使来到了明州。第三封信则是日僧普照写来的。他与荣睿一起作为留学僧于733年来中国求学,同时受日本政府和佛学界委托,承担了延请高僧到日本讲经传戒的任务。742年,普照慕名找到律宗南山宗传人鉴真,提出了请他到日本传戒弘法的邀请。鉴真当即欣然同意。 743年,鉴真完成筹备工作,准备出海。不料,此事被僧人如海诬告为造船入海与海贼勾搭,闹出了一场大风波,第一次东渡失败。此后,鉴真一行再次开展了三次东渡行动,但都受到风暴的影响,或在狼沟浦,或在舟山群岛遇阻,未能达成心愿。其中,鉴真第三次东渡到达了舟山群岛的大板山、下屿山和桑石山,在桑石山遇大风触礁,被当地渔民救起,济以水粮,并通过商船转送至明州阿育王寺安歇。而普照的这封信则向阿倍介绍了鉴真第五次出海,经舟山群岛的三塔山、暑风山和须岸山后,船只竟遇大风被漂送到海南岛,荣睿在途中病亡,以及自己获救后来到明州,暂时在阿育王寺挂单,寻找再次出海机会的经历。

  接信后,阿倍仲麻吕当即带了两名随从,从长安来到明州,分别在阿育王寺和明州客馆会见了普照、藤原清河和吉备真备。与吉备的叙旧勾起了阿倍仲麻吕的思乡之情,产生了回国养老的想法。公元753年,阿倍仲麻吕的回国请求得到了唐玄宗的批准,并任命他为唐朝回聘日本使节。当年农历十一月十六日,仲麻吕随藤原清河大使一行四船从苏州黄泗浦起航,经舟山群岛驶向日本。已经双目失明的鉴真,也冲破各种阻挠随船前往。其中,藤原清河大使和阿倍仲麻吕所乘的为一号船,鉴真所乘的为二号船。

  公元7531220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第一号和第二号船在冲绳的阿儿奈波岛会师。754123日,鉴真一行在僧人延庆的引导下进入位于福冈的日本九州太宰府。几经绝境后的鉴真笃志不移,百折不挠,终于实现了毕生的宏愿。史料记载,随鉴真东渡的物品除佛经、佛塔等佛教用品之外,还有王羲之真迹行书1帖,王献之真迹3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阿倍仲麻吕和藤原清河大使乘坐的一号船却于75413日在种子岛附近触礁,被强冷空气刮到越南的驩州海岸,全船170余人,绝大多数惨遭当地土著杀害,只有仲麻吕和藤原清河等十余人幸存。由于当时误传阿倍仲麻吕已溺亡,诗仙李白闻讯后大恸,写下了《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来悼念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中日人民友好的一段佳话。

  遗憾的是:盛世之后,由内部而起的“安史之乱”扰乱了大唐发展的节奏,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从此战事频仍,逐渐由繁荣走向衰落。其间,地处海隅的舟山群岛也难逃战争的阴影。于是,唐朝廷以海岛农民起义扰乱了海外贸易等为由,于公元771年撤销了翁山县,舟山群岛发展的脚步再次受到迟滞。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历史翻到五代十国时期。临安人钱镠以杭州为都城建立吴越国,占地13186县。其中,复建的翁山县,即是其治下86县之一。其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宋这六个王国齐集翁山县的岑港,以此为基地开展海外贸易,“南北舟舶辐辏于此”,形成了海上的贸易城镇,誉称“六国港口”。舟山群岛再次因“海上丝绸之路”而获得了发展。

临城“沈家大院”

作者:陈彩波 文章来源:舟山日报 更新时间:2015-5-7

  在临城街道绿岛社区万三村,有一处路人皆知的古院落遗迹,俗称“沈家大院”。当年,这里因鼎盛繁华而被称作为“沈院”,如今,无情的岁月已将所有的繁华几近湮没了,只有在斑驳的墙壁上,雕有图案的柱梁上,还可隐约寻觅到当年繁华的影子。据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介绍,“沈家大院”旧时的院墙已荡然无存,庭宇、古碑毁坏殆尽,一些古建筑已全部拆除,现仅存中院很少部分,“沈家大院”与当年盛极之时相比早已名不副实了。

  玲珑精致的“沈家大院”就坐落在如今的万三村村委会东首,是一幢青砖粗梁构建而成的古建筑。据沈家后人沈松安回忆,“沈家大院”的建造者为沈秋生(尊公)。清光绪15年(1889年)开春,在上海汇丰银行作抄办的沈秋生,眼看家中兄弟日益增多,家底丰盈的他从原先的万塘村沈家搬迁至附近的万三村,买了十五亩土地,新建了宅院,这就是现在的“沈家大院”。清光绪18年(1892年),赋闲在家的沈秋生经朋友说合,娶了万三陈家某大家闺秀为妻,生下儿子沈阿斌。第二年夏天,沈秋生仍回上海汇丰银行重操旧业。清光绪28年(1902年)秋,沈秋生返乡守家养儿,同年,发妻因病作古。 5年后,沈公另娶了临城茶山的任冬香为继室,沈公一生为人谦逊,平时一遇到大人小孩都会主动行礼,笑脸常开,口称小阿弟小阿嫂,而深受当地村民的敬重。

  整座大院坐北面南,占地面积三百余平方,房屋内外以石板和实木为基础,外环建有三米高的围墙,中间按着一座古道洋门。仅存的三间两舍古宅为仿五架结构,古色古香的门窗雕塑,外观美观,做工精致,房梁、屋角可处处体悟到古朴。屋顶建有如峰双轮,为福、乐、寿三星雕塑坐像,整座大院巍然耸立,气派犹存。

  据悉,当年沈氏家族大兴土木建造宅院时,先后建有连环宅、套宅、串堂院等房屋,可谓风格独特。这些建筑共同的特点是做工考究,选材精良,有的建造时还采用蛋清、豆浆、石灰等材料和泥粘住,房体异常坚固。据当地村民介绍,原先的大院是按照清末传统浙东民居风格设计,1952年夏季,因台风突然袭击,围墙倒塌,后改成了土墙。百余年蹉跎岁月,如今整座建筑瓦洼渗漏,舍头倒塌。直到1956年,“沈院”作了生产队的仓库,高墙深院间,小孩子们爬进爬出,再加上日晒雨淋和疏于修缮,才日渐败落。

  另据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介绍,“沈家大院”的房子多用两梁一柱作为支撑骨架,木梁全部采用粗圆木。架梁的两侧分刻有溜花等精美图案,栩栩如生,让人一看,顿觉耳目一新。房顶统一用青色小八瓦建盖,质地坚硬而美观。当年沈氏家族构建起的这些房屋,总体布局可谓是独具匠心:大院以各房院的中轴线为中心,向两侧辐射布局,原先每排房子之间建有一条弄堂,前面又设一条深巷,每巷并联成一个整体。在整体布局中,居者可随意横向、纵向穿行,整座大院形成一处纵横连接、攻防兼备的院落组合。 

虹桥水库:舟山最大的“湖”

作者:袁甲 文章来源:望潮 更新时间:2015-5-13

  由于海岛地形的限制,舟山并没有天然湖泊,但打开舟山的电子地图你会发现,在舟山绿色的山丘峡谷之间,有许多星星点点的蓝色,这便是舟山的湖——一代又一代的舟山人特别是近60年间耗无数人力建造的水库。

  有了水库,舟山便有了山清水秀的概念,刚毅的海岛便也变得柔软了几分,不过,最重要的是,水库曾让舟山人民一度不再像古时饱受旱灾的困扰,而大陆输水管道及海水淡化,则让过去常有的“龙潭祈雨”成为了历史。

  说起水库,相信几乎所有的舟山人都会首先想到虹桥水库,这是舟山第一座中型水库,也是舟山人心里的第一大“湖”。

  开栏话

  舟山,谓之山、谓之海,山海之间有大美。

  舟山,是旅游城市,又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舟山人,你了解自己的故乡吗?

  《望潮周刊·山海经》就为您呈现这些或许你以前并不熟知的舟山。不管是一个偏僻的村落、一座老旧的房子,还是一个神奇的传说、一段湮灭的民间历史,在《山海经》中,你可以领略我们这个家园中各种各样被忽略但是美好的细节。

  读完 《山海经》,你应该会轻声地感慨,“呵,舟山,真好。

  虹桥水库小数据

  流域面积:13.4平方千米 正常库容:1015万立方米

  死水位:12 多年平均降雨量:1343.6毫米

  平均年入库径流量:867.42万立方米 多年平均供水量:750万立方米

  4452002日的劳动义务工拼出来的水库

  19775月,虹桥水库开始动工建设,而选址虹桥可谓占尽了地利,这里位于定海第一高山蚂蟥山的东麓,山高谷深,集雨面积大,而山谷出口又异常狭窄,需要修建的大坝自然也短,可谓舟山建造中型水库的不二之选。

  那是一个手工业为主的年代,建造这样一个水库相当不易,直到1984年才完工,其间七年,不知道汇集了舟山人民的多少汗水。

  今年62岁的虹桥水库管理员洪飞岳参与了水库建设的全过程,回忆起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不无感慨:“当年,建设人员都是从定海区各个乡镇抽调的,每个生产队都要出一两个人,建设方支付每人每天八毛钱的工资给生产队,生产队再给劳动者评10分工分。

  建造水库首先要把地挖下去,直到不会漏水了再用有黏性的土一层层铺上去,然后才是最重要的大坝,把山上的大石头打下来,慢慢垒成大坝,大坝建成了,水库也就完工了。这整个过程,都是依靠肩挑手扛,唯一的器械就是一台压土机,用于平整库底。

  每个乡镇出的劳力都编成建设连队,连日连夜奋战七年,终于让这个山谷充盈了湖水。“想想那些年,大家都有一种革命情怀啊,每个来参与建设的人都是自己背着大米过来,到连队的食堂里烧,下饭菜则是建设方统一采购的。可以说,当时用最小的代价拼出了舟山最大的水库。 ”洪飞岳回忆。

  44.52万工日的劳动积累义务工,这是建设虹桥水库一个值得被记住的数字。

  当然,世代居住此地的村民也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美好家园,这里的库底曾是一个古老的村落,一条大溪坑蜿蜒而过,前些年,水库整修时,库底的溪坑又重见天日,仍是潺潺而流,引起无限慨叹。

  游览虹桥水库一定要路走偏锋

  如今的虹桥水库已经成为定海人饱览湖光山色的最佳去处,就算是驾着车,沿着水库周边开一趟,心情也会变得舒畅。

  不过,要游览库区,最好的路线并不是走水库西岸的公路,而一定要“路走偏锋”,走水库东岸的林间小道。虽然这条路并不好走,开车更是“吃力”,但绝对是出游踏青的不二之选,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至于有什么精彩,还是留待您自己去探索。

  这里只告诉你这条路的中段曾有个叫火烧岙的地方,当你沿路看见一座石头大房子出现,火烧岙就到了。

  这座大房子看着像以前村子里的仓库,四处一打听,果然这里曾经是个四五十户人家居住的村子,在20多年前虹桥水库建设开始便搬迁出去了,如今大半的村子没于水下,剩下的房子也几乎都倒掉了,只剩这座孤零零的大房子还在。

  火烧岙,是个颇为平坦开阔的峡谷,坡度很缓,植被葱郁,各种树木成片林立,把山坡映照得色彩斑斓,自然风光可谓一流,古人在这里安家是上佳选择。

  从火烧岙往东上山,有一条保存得还算完好的古道,带着人一头扎进虹桥水库东侧的群山之中,一条小溪沿路伴随,在最干旱的节奏还发出悦耳的流水声,在一旁行走就会心生喜悦。

  这是一条绝佳的徒步路线,走到半山还有残垣断壁出现,证明这里以前并不是像现在这样人迹罕至,山中一个小水库突然让人眼前一亮,湖水就像整块温润碧透的玉,似乎是从天上掉落下来的,几乎有一种高原湖泊的即视感。

  你还可以了解这里的厚重历史

  你也许并不了解,虹桥这个地名已经延续了近千年,而这个名字正是因为一座“虹桥”而得。

  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虹桥,去州北十里,枕大溪形如卧虹。”明天启《舟山志》记载,南宋太师余天锡曾在此建了一个“虹桥书院”,这个书院以桥名而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此虹桥最迟在南宋就建成了。

  这座虹桥在水库建成前是真实存在的,就在库底的那条大溪坑之上,当地老人回忆:“那条溪坑,10来米宽,虹桥则有10米长,7米高。桥呈拱形,两边上去各一个斜坡,中间则是平的,桥下面还可以撑船,船一直可以开到现在的虹桥水库大坝下。

  而虹桥书院则是舟山文脉的源起之地。南宋绍定三年,余天锡选址于定海城西剑峰山麓(今盐仓),捐俸建虹桥书院。历代相关文献史料皆有记载。明天启《舟山志》载:“虹桥书院,在城西七里。宋太师余天锡建,以延师教闾闬之来学者。今址尚遗山麓。 ”康熙《定海县志》“盐仓岙图记”则有较详细记载:“盐仓在邑之西南……自三板桥而来,中建虹桥,桥南向有书院,盖宋太师余天锡所建,尝延师以诏后世学者。

小展:自成一世界的余氏家园

作者:袁甲/ 邵祺栋 贺旭维/ 文章来源:舟山晚报 更新时间:2015-5-13

  小展岙给人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虽然小展岭隧道和摩鼻岭隧道早已把这个山岙与外部连通,但这个山岙中的微妙气息却仍未被改变。

  小展位于本岛西北部,三面环山,腹地大而平坦,相比之下出海口显得略微狭小,身处其中仿似被群山包裹,但又不感到逼仄,总之,在这里能收获地理上的安全感。

  也许这就是余家最初选择此地的原因吧。

  精致农家春色小景

  去小展的交通很便利,白展线穿过其腹地,西侧小展岭隧道连着北蝉,东侧摩鼻岭隧道连着展茅,也算是一个交通要冲。

  春天去小展是能享受到满岙春色的,背靠着本岛最大的黄杨尖山系,小展拥有丰富的水系和植被,村子不紧不慢地坐落在山地缓坡边,时而零散,时而聚落,节奏感十足,而当下最好看的就是各种花了。

  油菜花是主打,当然这里的油菜花并不是为了观光而种,所以块状、条状、点状的都有,它是背景也是点缀,让颜色首先爬过了并不寒冷的冬天。而农家屋后的桃花、李花也开始争宠,配合着田地中绿意盎然的作物,把小展的角角落落都打扮得像艺术家手下的盆景小品。

  与其他地方春意扑面的景象对比,小展的春是满满浸润的,从田间到枝头,从小涧到水塘,从屋后到院落,逐渐展开。因为这里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一切道法自然,这个山岙自成世界。

  小展最初叫“小箕”,源于地形像个临海的小畚箕,一条甘溪自黄杨尖主峰蜿蜒入海,增添了山岙的无限灵气,而我被吸引至此事实上只是因为两个地名——东田舍和西田舍,名字实在太有和风味,朴素而宁静,看上去就是美好的地方。

  到了小展,发现这两个自然村分别把守山岙的东西山岭,而山岙中的大片腹地都是田地,自然就有了东、西田舍这样的地名,毫无违和感,亲切而自然。

  可以想象,曾经这里确实是一个有世外桃源意味的地方,有高山有甘泉有海涛,若说风水那是上佳的,这样的地方一般都会有大家族聚居,小展也不例外,这里是余氏家族的生息地。

  樟树湾的余阁老墓

  在小展的樟树湾有一座宏伟的余天锡墓,不过是近年重建的,旧墓“破四旧”时被毁,但这并不妨碍墓主余天锡的身份地位,他可算得上是古时舟山人做官做到最高的,康熙年间编修的《定海县志》记载:“余太师墓,城东北小展岙南。宋余天锡葬焉。

  此人什么来头?《舟山地理》中也曾有专门的介绍,简单来说,他改变了南宋理宗赵昀的命运,也是权臣史弥远最为器重的人,官至副宰相(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差点成了宰相(皇帝传出拜相消息时,他刚病逝)。

  所以,称他为舟山史上第一牛人也不算过,不过因为他站的是大奸臣史弥远的队,所以学界的评价并不好,但客观来说,一来他是身不由已,二来他自己还是洁身自好,比较清廉的,还为舟山做过不少贡献,如创建虹桥书院,收贫寒弟子入学,举办义仓,济同族穷困户,与弟天任捐造大余桥、小余桥等。

  时势造英雄,余天锡算得上是响当当的人物。旧时,他的墓应该更为金碧辉煌,当然,舟山经历过两次海禁,他的墓随着时光推移不断荒废,但年纪大的樟树湾人都知道,民国期间,樟树湾人在清明节到余阁老坟头扫墓,做清明羮饭,以祭祀天锡太公。其时在坟头用两张八仙桌拼上,放供品“八牲(畜)”,烧纸钱、香烛,祭拜祈求太公荫佑。每人可分得一枚铜钿,祭祀由轮值到祠堂下属的10余亩“大众田”家属承办。

  不过,解放后,祭祀就停止了,大跃进时更是被挖掘损坏,据知情人说,掘坟时挖出过一只硕大的青花瓷缸,掘坟者不识古物的真正价值,大瓷缸随便被人占用,曾用这个瓷缸到“公共食堂”去盛粥。30多年前,被走街串巷收购文物的外地人以两张“大团结”买走了。

  当然,所有居住的小展的余氏族人都认余天锡为祖宗太公,情理之中,一来余天锡的名声最大、地位最高,二来,余天锡也确实是从小展走出去的。而事实上,余天锡的太太公是第一个来到舟山的余氏祖先。

  南宋时的繁华村落

  舟山的余氏第一任名叫余息庵,是北宋的明州观察判官,他在任上曾经巡历到舟山,爱上了舟山的大海(雅爱观海),退休后归隐并定居舟山。这里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首先定居马岙的顺利村一带,一种说直接定居小展,但不管如何,余家便与舟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的孙子余涤曾在定海县城教书,并与当时在定海当盐官的史浩(后来是南宋宰相——史弥远的父亲)成为朋友,从此余家与史家攀上了关系,进入南宋的上层政治领域,这成为余天锡和史弥远之间的渊源。

  余涤后来的职业生涯在宁波,不过最后回到了小展养老,而余天锡在死后也归葬家乡小展,可见当时小展在舟山的地位是远高于现在的,那里曾有一个繁华的村落。

  据老人回忆,余家祠堂前面确有不少厚重的石条阶沿石,过去这里曾是深深庭院,这个庭院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前,还居住过大约六七十户人家。大溪坑有两座大石桥,旧时这两座大桥,跨度各有六七米,左右宽3米,两头水牛背上各骑着一个人,能并排从容走过桥下,而且这里还留下了染店里厘、油车里厘、下车门等老地名,不难想象,这里的村子是多么繁荣。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事都发生在宋朝,后来舟山经过两次海禁,小展虽贵为丞相之村,也无法阻挡时代的变迁,余家人在海禁时也迁往宁波余姚等地,直到舟山展复,才又回迁到小展,此时,早已是物是人非。

  好在小展这块风水宝地并不会亏待这里的子民,余家此后又发展壮大至几千人,成为小展居民中的大多数。

  这样的地理环境,这样的家族史,这样的时代变迁,小展因然自成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