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时了的定海老话头

时间:2017年11月17日 00:00  作者:  点击:

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一下定海的老话头,便会发现有些话已经过时,成为老黄历了。比如有句夸耀某人走过的地方多、见识广的话:“走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这在交通不发达、海岛还比较封闭的过去,确实可以说是见多识广。但事到如今,出门旅游,走遍大江南北的人多得是,做生意、求学的人也多起来,甚至世界各地都可以去。难怪有人说全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乘上“空客”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走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实在太小儿科了,根本不值一提。

再比如老话头“好吃杨梅皋泄岙,好看老娀里洞岙,”这句话前半截还勉强成立,后半句就过时了,过去的里洞岙深山冷岙,人迹罕至,青山绿水,优美的自然环境孕育出颜值高的姑娘。正所谓钟灵毓秀,生长在天地灵气、美好的自然环境中的姑娘自然长得漂亮,故有“好看老娀里洞岙”之说。可如今,里洞岙已成为新城一部分,汽车从新城行政中心直通里洞岙高峰村,穿过黄杨尖隧道到普陀展茅。城区扩张到了里洞岙,城乡发展一体化,里洞岙的姑娘跟定海其他地方姑娘处在同样的环境中,颜值高低也不可能有多大差别。定海的漂亮姑娘到处都有,并不限于里洞岙,“好看老娀里洞岙”之说已过时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要明白,颜值只是表面现象,无论男女,要注重的是内在的东西,诸如能力、智慧、品格、学识等方面。外表美更要内在美。

老话头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一旦时过境迁,老话头便失去了生命力。如老话头“冷冷风里,穷穷铜里”,意思是冷是因为有风,寒潮来时,西北风吹在身上自然感到冷,那么穷跟铜有什么关系呢?穷是因为没有钱,缺少人民币才叫穷,对于今天60岁以下的人来说,“穷穷铜里”就难以理解。孰不知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流通的货币是以铜为原料的铜钱和铜板。据志书记载,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物价便宜,1斤猪肉只卖50余文铜钱,2文钱可买1斤黄瓜或蔬菜。辛亥革命后,使用银元,铜钱不值钱,1元银元可换1150文铜钱。笔者记得定海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发行的银圆券迅速贬值,最受人们欢迎的是银圆、银角子,同时以铜板作铺币,两个铜板可以买一只大饼,3个铜板买一枝棒冰,铜板作为货币当时还在市面流通。新中国成立后才使用人民币,作为货币流通的是纸币,铜板、铜钱成了古董。同样原因,以旧事物来说道理的老话头,大多已过时。如“屋里烧缸灶,外头充好佬”“阿黄搡年糕,吃力勿讨好”“笨贼偷捣臼”“锄头拿到鑞店里”“屋山头开门,六亲勿认”等等,“缸灶”“捣臼”“鑞店”“搡年糕”“屋山头”如今都不存在了,当代人不知道这些东西为何物,也就无法理解这些老话头的含意。

社会在进步,从狩猎转向农耕,从农耕转向机械生产,接着又将从机械生产转向信息时代。今天如果我们再把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情况拿来说事,显然会跟时代脱节,与现实情况不符。如老话头说“世间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在农耕时代,撑船、打铁、磨豆腐都要用手工操作,得使出很大力气。比如撑船,一条小木船漂在海上,尽管从甲地到乙地近在咫尺,但也得花大力气。用手摇橹既慢又吃力。张一面风帆,依靠风来作动力也不容易,老大一手把舵、一手掌缉,缉就是控制风帆方向的缆绳,根据风向变化,将帆拉到兜风的一面,干这活不但要使劲,还要有点技术。如果老大经验不足,没有把风帆控制好就会有翻船危险。所以说“世间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在过去是讲得通的。到今天,撑船、打铁、磨豆腐都用上了机器,机械化生产,劳动强度大为减轻,体力劳动由脑力劳动所替代。尽管辛苦,但已不是花力气的那种苦。跟撑船有关还有一句老话头“无米过舟山,石米过舟山”,说的是航船从大陆到舟山,因为有风向、潮流等自然条件影响,快的话不须在船上吃饭就可到达,即所谓“无米过舟山”。相反,如果自然条件不好,如遇大风、潮水不好,船在海上要待上好长时间才可到舟山,这就叫“石米过舟山”。所谓“石米”,那是夸张的说法。如今航船都是大轮船,用机器作动力,按时开船,按时到达,不存在“无米过舟山,石米过舟山”的问题。这两句老话头也过时了。

过去称量用旧制,1斤等于16两,那么1两是多少斤呢?1除16等于0.0625,用算盘计算,叫“一退六二五”。“退”与“推”谐音,故而有句老话头叫“一推六二五”,意指某些人有事不敢承担,把责任完全推给人家。这句老话头在过去用得很多,意在批评那些自以为是不肯担责的人。可是如今,称重已不用旧制,而改用10两制,不用再计算1两等于多少斤,算盘也不用了,再去说“一推六二五”,没有人听得懂,这句老话头也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不仅是称重的旧制改了,称重的衡器也发生变化,过去用的杆秤市面上已匿迹,而一律改用电子秤。所以如“小小秤砣压千斤”之类的老话头也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