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帮裁缝”许达昌

时间:2019年04月18日 15:10  作者:  点击: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上海开埠之初,外商来沪日渐增多,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通进长江门户,开设行栈,设立码头,划定租界,开办银行等等。在1845年,世界上第一个租界出现在开埠后的上海。黄浦江沿岸一带就有不少中式裁缝上船为洋人修补洋服,并在拆洗和修补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洋服的缝制技术,被称作“拎包裁缝”或“落河师傅”。这些拎包师傅们攒下钱后,便先后在四川北路一带开设了不少专为外侨和洋行职员、富家子弟缝制洋服的洋服店。随着欧风东渐,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西式服装逐渐融入上海市民的生活,在“十里洋场”兴起了一股穿西装的热潮。当时为了与中式服装区别起见,便把专为“红毛人”(洋人)缝制洋服的称作“红帮裁缝”。 “红帮裁缝”中又以“奉帮裁缝”人数最众、技术最高、势力最大。 “奉帮裁缝”中一个小学徒许达昌凭着自已的精明和能干使“培罗蒙”脱颖而出,以一把裁缝剪刀打天下,创业致富,铸就体面人生,成为了沪上“红帮裁缝”中的“西装王子”。由小学徒脱颖而出

    许达昌(1894~1991),浙江定海人,祖上行医,信奉基督教。家中兄弟10人,排行老六。 20世纪初,许达昌学艺于上海王顺昌西服店,由于西服制作难度大,学徒必须苦练基本功,如在热水里捞针、牛皮上拔针,以提高速度和力度。三年满师后,才能逐步掌握量、算、裁、缝技艺。他刻苦钻研,全面掌握了量、算、试、裁、缝等技艺。民国13年(1924),许达昌自筹资金在南市老西门建立了小型西服工场,承接西服加工业务。白天他背着包袱走街串巷招揽生意,夜里就窝在狭小的屋内缝制衣服。由于精明能干,他很快便积累了一笔资金。 17年(1928)在四川中路香港路口开设许达昌西服店。民国21年(1932)搬到南京西路“新世界”二楼,25年(1936)又移至黄金地段南京西路284-286号(当时叫静安寺路,大光明电影院隔壁的三层楼双开间),改名为培罗蒙西服公司,专营男式西服,已发展成为上海最高级的西服店,一楼陈列式样,二楼订货交易,三楼住人,店后面晒台搭工场,20多个师傅做活。顾客除上海上层社会外,常来常往的还有英、德等国的银行家、商行和石油行的高级职员。 1936年起,经胡蝶的丈夫潘有声介绍和《中华日报》(汪派报纸)经理林柏生牵线,许达昌先后结识了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几位达官显贵,如行政院长汪精卫,外交部长张群,要员张治中、宋子文、何应钦,山西省省长阎锡山,军阀马步芳等,他还叫培罗蒙的第一个学徒镇海霞浦人戴祖贻每个礼拜都要代师傅乘火车到南京一趟,替客人量好尺寸,再连夜赶回来加工制作。创建“培罗蒙”以后,他以熟练的技艺、上乘的质量、精明的经营、热诚的服务在同业激烈的竞争中成为第一流的名牌特色商店。

   “培罗蒙”的深刻含义

  许达昌将公司取名为“培罗蒙”有着深刻的含义。“培罗蒙”之名蕴含西洋色彩,吻合风气渐开改弦易辙的时势,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店名。 “培”是指培育高超的服装缝制的技艺,“罗”是指服装,“蒙”是指为顾客服务。总的意思是,要以熟练的技艺、上乘的质量、精明的经营、热诚的服务在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意思。当时的上海,正是华洋杂处、西风东渐,一套上好料作裁剪得体的西装最能体现身份,重门面讲究虚荣的上海人,就算日子过得再艰难,西装钱是省不下来的。另一个原因是去国外留学都必须转道上海,而普通市民耳闻目染也就自然以为西装是有身份有学识的人才,故此纷纷效仿。为了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取胜,许达昌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之本,以装潢考究、质量上乘、服务热诚、价格昂贵为四大经营要素,凭借一流的技术力量、高质量的原辅料和上乘的服务,使“培罗蒙”名声大振,与亨生、启发、德昌并称为当时西服业“四大名旦”之一。这些西服店做一件西服要花7个人工,而一般的西服店只要5个人工,当然价格也不菲,最好的英国呢西装,一两黄金也只能做两三套。大力宣传“培罗蒙”

  培罗蒙西服公司的对面是大光明电影院。许达昌知道,能进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的都是有身份的人,所以他在店铺装饰上大力投资,店铺采用透明玻璃橱窗,以便让过路人一眼就能看到里面。此外,每当大光明电影院电影散场客人一涌而出时,许达昌就会把店中所有的电灯打开,身穿一件白色大衣,在众人的注视下,开始裁剪当时最新式的西装。看完电影的人路过“培罗蒙”,看到灯火通明的店堂以及陈列在橱窗里的新款服装,往往会被吸引到店中。为了迎合和招徕顾客,许达昌亲自量体试样。在制作过程中,毛壳、光壳要试身两次,十分细致,直到合身适体才罢休。试样的镜子采用360度,使顾客能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自身的衣服是否符合心理要求。如遇特殊人物的需要,则包车上门,定制量体、试衣。

  当年,上海许多西服店虽然制作的是西服,但老板平时一般穿的仍然是中式长衫。而许达昌总是西装革履,走到哪里就把自家的广告做到哪里。不仅如此,他还花钱在大光明电影院做片头广告,大力宣传“培罗蒙”。出身定海乡下的小裁缝许达昌,确实有着善于经营的精明头脑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更幸运的是,他遭遇了上世纪30年代上海首次融入国际时尚的风潮。在这股风潮中,“培罗蒙”靠一把尺、一把剪刀和一只熨斗这“三件宝”,打败了众多中外同行,成为西服定制的“头牌名旦”。质量是企业之本

  “培罗蒙”成功的诀窍是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之本,他不惜以高薪聘请当时号称上海西服业“四大名旦”的王阿福、沈雪梅、鲍公海、庄志龙等工艺大师,并配备方阿土、吴德才、阿阳、阿根等上等技师“四小旦”,使“培罗蒙”精英荟萃,拥有能缝制各种流派西服的技师,以技艺精湛,独树一帜而闻名全市。他对工艺要求严格,亲自参加制作,采取量体裁衣,两次试样,使用辅料经过水缩和高温热缩两次,要求刀功、手功、车功、烫功到家,确保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