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岙秀才王享彦

时间:2019年04月18日 14:45  作者:  点击:

    王享彦字雅三,号寄翁,定海马岙人,光绪三十年(1904)岁贡生(具有入京师国子监读书资格的秀才)。此人为人谨严,品粹学纯,颇著乡誉,在舟山历史上做过好几件有影响的事。不知何故,1994年7月出版的《定海县志》以及2004年8月由舟山博物馆编印的 《舟山历史名人谱》均未将其收录。本文据有关资料介绍他的一些主要事迹。

   编发《定海乡土教科书》

   王享彦在家乡马岙办私塾,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改学制,定海厅学(学宫)停办,改书院为学堂。王享彦循应形势,将他办的家塾改称为“养正私小学”。家塾成了学堂,他趁暑期学生放假之暇,编了一部《定海乡土教科书》。该书分上、下两册,用章节体编写,全书分历史、总述、厅治、村庄、东境悬山、东南境悬山、南境悬山、西南境悬山、西境悬山、西北境悬山、北境悬山、东北境悬山等12章,每一章根据内容多寡设2至10余小节。

   王享彦认为历代地方志“详于述古,略于证今”,他经过问俗采风,“补葺遗漏,订正伪谬”,才编成这部教材。书稿编成后请官方审阅,获得当政者认可。定海厅同知、浙江提学司评价这部教材“详略得宜,足资採择”,可激发学生爱国思想。该书于光绪三十三年三月由弘文书局刊印出版。这是舟山第一部乡土教材,在当时起过一定作用,至今仍有留传。王享彦在序言中说到,接下去他打算续编名宦、先贤、兵事诸课。光绪三十四年,定海成立教育会,推行统一教材,开展国民教育,大概因为这一原因,王享彦才没有续编下去。

   民国9年(1920),王享彦还编过一部《定海厅志校补》。光绪《定海厅志》由厅知事史致训,江苏武进人陈重威,邑人黄以恭、黄以周等于光绪三年(1877)编修。王享彦的《定海厅志校补》,观名思义,大概是订正和补充厅志的内容。

   将“马岙”改名为“景陶”

   现在的马岙,曾经叫景陶庄,提出改名的人便是王享彦。

   马岙的平石山下曾住有陶氏一门,这陶姓人家可不简单,历史上出过好多著名人士:宋代的陶回孙、元代的陶椿卿、明代的陶恭、陶后仲,他们都是读书人,因为家住平石岭下,他们的读书处就叫“平石山房”。陶家人读书用功,颇多建树。如陶回孙,写文章落笔千言,文思敏捷为人称道。陶恭是个贡生,历任县学训导、藩王府教授等职,著有《观光集》、《归来集》、《形胜赋》等书稿。陶后仲以拔贡任青田县教谕,后官至福建按察使,在福建任上兴学劝士、抚恤军民;不畏权贵,参倒赃吏十余人;为官清介自持,深受百姓爱戴,《明史》载有他的传。

   为表示对陶家人的景仰,在王享彦提议下,马岙乡改名为景陶庄。马岙改景陶始自宣统二年(1910),这一改就改了半个世纪,直到1961年3月马岙成立人民公社,才又恢复马岙原名。

   编纂《普陀洛迦新志》,可以说是王享彦的一大功劳。

   普陀山自道光年间由秦耀曾、祝德风先后编过《普陀山志》和《普陀全胜》之后,至上世纪20年代,近百年间未再修志。当时驻锡在法雨寺从事佛学写作的印光法师提出来要为普陀山修志,他命法雨寺、普济寺两名退居的住持僧开如和了余具体筹划,并去函请定海县知事陶镛主持其事。山志的编修要找一位文字功夫好的人来担任,陶镛首先想到的是住在定海城里、名气很响的前清举人孙尔瓒。孙尔瓒则向陶镛竭力推荐马岙的王享彦,以为他为人谨严,定能胜任编志工作。于是陶镛与开如、了余联系,委任王享彦为山志编纂主任,另外聘请3人协助王享彦搜集、考证资料,而山志最后的文字编纂全由王享彦一人在民国17年(1928)独立完成。

   当时题名为 《普陀洛迦山志》,民国23年(1934)修订后更名《普陀洛迦新志》,由上海国光印书局铅印出版。全书12卷、30余万字。孙尔瓒赞扬这本山志“材料翔实,考证精审……蔚然成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