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树庙后,火龙岗下有座深宅大院,人称庙后头陈家。相传,陈家祖上为来自福建的渔民,陈少梅(1853—1933)年轻时还以织网为生。他有个哥哥名兰生,少年英俊,地痞流氓以为他是富家子弟,把他绑架去了镇江,后来发现他是穷人家的孩子,无油可榨,便把他丢弃在镇江街头。陈兰生因祸得福,被一好心人收留,让他学习经商。当时镇江经济比较发达,陈兰生很快学会了生意经,开始与洋人打交道,并出洋到过不少国家。受资本主义启发,他先在镇江做实业,大获成功。以后他又奔赴长江通商口岸汉口经商,很快站住脚,并发展迅速。因摊子大,人手不够,便叫胞弟陈少梅相帮,兄弟俩靠洋人发了大财。
陈少梅是个懂得生活的时尚而开明的乡绅。他早就作了归隐的准备,陆续在东门外檀树庙后、火龙岗下建造了一座拥有三十六间房屋的深宅大院。他十分重视下一代的文化教育,请来城里先生教子孙读书,而且让女孩子也上洋学堂念书。舟山电气公司成立时,他出资把电线杆从电厂竖到家门口,又率先装上电话机,并沿着蟠洋山路铺了一条石板路,方便了与外界的联系。
陈少梅继承了陶朱公的商德,致富不忘回报家乡。民国初期,他捐资把东门外的木板桥改建为石板桥,按“梅”字的谐音命名为“东美桥”。是时,定海累遇旱灾,田地颗粒无收,穷人食不果腹。陈少梅在祖印寺门前搭棚施粥好几月。陈少梅造桥又施粥,好评如潮,省、县政府,舟山旅沪同乡会授予“急公好义”匾额进行褒奖。陈少梅还给刘鸿生创办的定海中学捐过资,曾是该校的名誉校董。
陈少梅生三子,长子陈静山成家后跟随父亲去汉口学经商。其父叶落归根后,他转到上海经营石油。凭借他一口流利英语很快与美孚洋行拉上关系。初期经销美孚鹰牌火油,在虹口区开办 “美康煤油号”,一度生意红火,但竞争激烈。善于管理的美国老板,采取划片定点的方式遏制市场无序竞争,见陈静山善于经营,为人诚恳,讲究诚信,就把上海北片划为“美康煤油号”经营区域,独家经营美孚火油系列产品,于是陈静山发了大财。可惜陈静山英年早逝,美康煤油号便早早地传到长子陈安邦手中。
陈安邦(1906—2003),东吴大学法律系学生,理想当律师,无奈为继承父业而弃法从商,二十岁便当上美康煤油号经理,在邬姓娘舅的鼎力相助下顺利接班,并很快与美孚洋行打得火热。日军侵华,战略物资禁运,美商大多回家,美康煤油号遭日军炮击,损失惨重,企业骤然跌入低谷。抗战胜利后,上海经济迅速复苏,石油销售旺盛,美孚行恢复原供应渠道,于是美康号每天进账大把金条,规模越做越大,鼎盛期职工多达五十余人。
陈安邦虽身在上海,但不忘家乡。抗战时,他祖父建造的东美桥,因行驶日军汽车桥面石条不堪重负断落河中。 1946年,陈安邦捐资重修东美桥,该桥得以恢复原貌。
上海解放时,陈安邦本打算去香港发展,在政府政策感召下留在了国内,并与国家同心同德,被选为上海油脂同业公会副理事长。公私合营后调上海石油公司工作,直至1978年退休。陈安邦一生享尽荣华富贵,唯一令他遗憾的是有生之年没有回故乡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