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时的虹桥书院到如今的虹桥水库,“虹桥”这个地名对老定海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对虹桥本身的历史,许多人知之不详。这座古桥曾被多次修葺、改建,也曾深埋地下30余年,历经风雨变迁却保存完好,存留至今已有近千年。
在盐仓街道虹桥社区,记者见到了这座造型别致的古桥。它长约11米,宽约1.7米,跨越虹桥溪,通体由石头铸成。“我的祖辈都居住在老虹桥一带,根据祖先的说法,最初建成的老虹桥是一座由红木建成的拱桥。”虹桥社区85岁老人钱维棠告诉记者,“虹桥”得名是因其桥型为拱形,经过阳光照射后,亮丽夺目,如同一道雨后的彩虹。这一说法在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上就有类似记载:“虹桥,去州北十里,枕大溪形如卧虹。”
“关于这座桥还有一个民间传说,不少盐仓本地老人都知道。”钱维棠说,古时虹桥的上下游分为叉河和盐仓,当时盐仓人晒盐,但是晒出来的盐口感不好,生活水平也比叉河差。很多盐仓人就奇怪,只隔了一座桥,怎么差了那么多?对此,盐仓人找了风水先生询问原因,风水先生说虹桥造型如卧龙,尾朝叉河,头朝盐仓,在盐仓吃下东西的都排到了叉河,并留下一句话:“要想盐仓风水转,要等虹桥桥木断。”盐仓人听到这个就急了,赶紧找人去锯虹桥,却被叉河人发现,制止了这一行为。
“老虹桥最初的造桥年份已无明确记载,但在历史文献的记载辅证下,可以确定老虹桥最迟在南宋就已经有了。”盐仓街道文化站文保员朱良成对当地的古老文化颇有研究,也曾参与过老虹桥历史资料的搜集和相关书籍的编纂。他告诉记者,在南宋绍定三年,太师余天锡选址定海城西剑峰山麓(今盐仓),捐俸建虹桥书院,这在明天启《舟山志》就有记载。在康熙《定海县志》“盐仓岙图记”中也有较详细记载。
清嘉庆二年,老虹桥重修时由木质改为石质。朱良成说,当时石桥桥面由石块拼成,桥墩共有两个,每个桥墩都由9块小石块铸成,小石块两头尖,被称为“枣子心”,不仅十分牢固,还有利于桥下河流排水,是古时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此后,石质老虹桥成了岑港、小沙、双桥等地人们前往定海城区的必经之道,但在上世纪70年代,当地因建造虹桥水库,改变了下游溪流走向,老虹桥因此遭到废弃,桥墩并同身下的溪坑一起被埋入地下,淹没在乡间田野。直至2011年,这座古桥才被政府重新挖掘出土,进行修复。重新修复后的老虹桥,保留了古桥墩和古桥梁,新装了桥栏,桥面上新铺了一层石料。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在建造虹桥水库时,当地人还仿造最初的彩虹桥型在老虹桥附近另建了一座新虹桥。如今,这两座虹桥各有用处,新虹桥作为交通要道,老虹桥则与周围的农家乐相映,成为一处古朴的旅游景点,供人们观赏、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