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其一生匠心坚守——走近古董钟表修复师王长安

时间:2018年07月03日 00:00  作者:  点击:

“滴答、滴答……”走进总府路独人弄2号中美利钟表馆,里面安静得只听到钟摆的声音,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古钟前,专心地修理着钟表。他叫王长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接触钟表维修,五十余年的光阴就在摆弄钟表中缓缓流过。

择一事,终一生

“我小时候就爱看爷爷修理钟表,15岁开始跟着爷爷学修理……”可能是平时安静惯了,王长安说话的声音很轻。

王长安的爷爷王定增,曾拜上海钟表行业名师董子星为师。回到家乡后,在沈家门开办了舟山首家钟表店———中美利。王长安的童年几乎都在“中美利”度过,爷爷精湛的手艺渐渐在他心中播下学艺的种子。

1961年,“中美利”并入沈家门钟表修配生产合作社,王长安成为合作社一名学徒,由爷爷教学。在王定增8位徒弟中,王长安虽然年龄最小,但热情最高。很快,他灵活掌握了钟表维修实操三大技能及锉工、钻铆、整理游丝等传统技艺,学会了制作模具、盘游丝、补齿、做把轴、做钻头、做齿轮及1毫米的丝锥和板牙。作为一个行业新人,他不时与前辈们切磋技艺,修理技艺随之突飞猛进,这让他更加钟爱这门手艺。

然而,随着岁月变迁,钟表维修业务逐渐减少,钟表维修师们陆续改行,修表这一手艺日渐式微。“很多人改行了,但我没想过。我真的喜欢这份工作,它是一门艺术。”尽管同门师兄弟和自己的徒弟接二连三地转行了,但王长安却坚持了下来。

时光流转,匠心不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王长安转到单位行政岗位,出差的机会多了起来。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他接触到古董钟表修复,随即产生浓厚的兴趣。1997年,王长安开始着手古董钟表收集与修复,他的步伐从国内一直延伸到国外。

“我去过瑞士、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一去就要住个把月。”王长安说,他不仅会去参观钟表博物馆,还跑到跳蚤市场和古玩市场淘了很多缺件、损坏的钟表,并想方设法背回家。

退休后,他没停止逐梦的脚步,开始在家里收集、维修古董钟表。2012年,他到定海中大街开办了属于自己的中美利钟表馆,经营目的并非盈利而是免费提供维修和参观。2014年,店铺搬迁至总府路。

去过中美利钟表馆的人,无一不被馆内各年代的古董钟表所吸引。“年代最久远的可追溯到乾隆年间,我能判定钟表的年代,是不断看书积累的经验。在大英博物馆参观时,我还发现了《大英博物馆珍藏鉴赏》中文版,就多方努力购置到了。”王长安细心地为每个钟表标注了“身份证”,让钟表的品牌、年代和产地一目了然。

“这些残损的钟表大都来自国外,而且都是手工制造,每一件钟表的形状、构造都不同,出现的问题也不同。很多我以前没修过,我就看书学习,不断拆装和研究。”为了把这些古董钟表修复得更好,木工、漆工的活王长安也亲力亲为,手艺因此越来越精湛。

想开博物馆,急盼接班人

2014年,古董钟表修复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王长安的古董钟表修复技艺被列入第八批定海区非遗保护名录传统手工技艺,这更坚定了他传承这门技艺的决心。

“做好这份工作需要耐心,坚守很难。我的两个女儿都有自己的工作,两个外甥也不会这门手艺,真的不舍得这门手艺断掉。”王长安说,只要还拿得动镊子,眼睛还看得清楚,他就会坚持下去。如今,自己最期盼的是能招收一些喜欢这门技艺的学徒,将它传承下去。

“舟山从事这个工作的人确实蛮少,一般的钟表店师傅都吃不消。在香港、台湾,从事这行的都是边经营边展览,是要盈利的,没有像他这种纯展览的店。”聊起王长安,好友吴先生言语间流露着敬佩。

开办一家民间钟表博物馆是王长安一生的梦想,随着慕名来店里参观者的增多,这个念头也越来越强烈。他想找间面积大一点的房子,将家里的钟表都展陈出来,供大家参观,让更多市民了解、重视钟表修理这门技艺,让这门技艺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