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两次舟山之行

时间:2018年10月16日 00:00  作者:  点击:

舟山,在孙中山先生的眼里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孙中山先生曾经两次莅临舟山。古城要塞定海,是鸦片战争古战场,自古就是海防要地。孙中山曾经谋求在定海建设海军军港,作为护法运动的基地,固守海疆。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先驱。关于孙中山先生的舟山之行,很少有人关注其中的定海之行。目前文史界广为热传的是孙中山先生普陀山之行的一段佳话,与佛有缘的孙中山在佛顶山看到了海市蜃楼景观,却忽视了孙中山考察定海军港的行程,也忽视了孙中山先生第二次舟山之行的文献记载。根据史料汇总发现,孙中山先生曾五次到浙江,其中有两次是到舟山。

一、《孙先生象山群岛之逡游》记载孙中山先生舟山之行

据《民国日报》1916年8月27日《孙先生象山群岛之逡游》一文报道,孙中山先生在舟山先后游历定海、普陀山,考察海防设施,探访高僧大德。

读文章的标题,其实很不恰当。这篇新闻报道,里面详细描述的是孙中山第一次在舟山考察的经历,标题似乎应该取《孙先生舟山群岛之逡游》才更切合文章内容。“象山群岛”这个概念,是记者随心所取,从地名规范的角度看,实际上并无象山群岛这个地名,而整个舟山群岛就包括了象山港东南侧的韭山列岛等岛屿。

文章大标题下还有三排小标题,说的都是关于孙中山在舟山群岛的行程与活动:

扁舟探水道故垒向秋风

藏经阁拜佛梵音洞探幽

和尚有诗先生赠字

这是目前发现的,比较完整的报道孙中山舟山群岛之行的一则新闻稿。这篇新闻稿由于从标题上看是关于“象山群岛”,所以一直未被本市文史界所重视。

这篇新闻稿,所记载的孙中山第一次舟山之行的行程如下:

二十三日午后三时,孙先生暨同游诸君由宁波乘建康驱逐舰启行,过镇海口,象山港……

二十四清晨,中山先生独坐小艇,由穿山港穷探水道,经长腰岭东出至大小铜盘诸小岛……遂登舰行,十时抵定海,即上岸至东岳庙游览。旋泛小艇,至定远炮台,观察盖废垒也。而旧炮及开花弹尚多,竟弃置无人看守,亦可惜也。午后一时启椗,晚抵穿山港泊焉。

二十五日清晨,由象山港折入西路,至鲒埼岭而返。盖已界奉化宁海两县间矣……二时,抵普陀山短姑祠。登峰,遇北京法源寺住持道阶来迎,即同行至前寺,晤了余和尚。登藏经阁,瞻缅甸玉佛,遂共乘舆至佛顶山,登钟楼四眺。复过佛顶寺小憩。下过后寺,则住持了一已排班通候矣,且设素斋相饷。先生因闻梵音洞之异,遂与辞行,僧众又撞钟伐鼓而送之。六时至梵音洞,东望洛迦山,潮声动荡,至为快悦。七时返前寺夜宴,山僧求书甚众,先生为书与佛有缘、常乐、我净法堂及昧盦诗录等数字赠之。十时返舟,翌晨则遵海还沪矣。

二、定远炮台与孙中山第一次定海之行

1916年8月24日清晨,孙中山由宁波穿山港东行,乘海军司令部派来的军舰“建康舰”来到定海港。上午十点,抵达定海。第一站,是定海道头的东岳宫,那是鸦片战争时期定海军民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战场,山上旧有定海总兵葛云飞所建震远炮台。参观毕,孙中山坐小艇,至竹山门的定远炮台。

晚清时期的定远炮台,位于定海西郊竹山门,遗址在今4806工厂内。晓峰岭的南侧竹山嘴,对岸有岛礁名小竹山,小竹山之东为吉祥门水道,西为蟹屿门、螺头门水道,实为海防扼要之所。道光二十六年(1846),鉴于鸦片战争期间定海保卫战的失利,浙江巡抚梁宝常曾呼吁在小竹山一带修建炮台。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入侵中国台湾,沿海警戒,定海厅同知陈乃瀚奉令,修建定海各处炮台。到光绪十一年(1885)始建成定远炮台,配炮兵一百二十名,有洋炮7门,分置东、西两侧。西侧第一、二、三门及东侧第一门封锁螺头门、蟹屿门水道,东侧第二、三、四门直击吉祥门。

民国前夕,晚清政府曾经对定远炮台做过维修。据1909年8月22日《申报》刊文《委员监修炮台〔宁波〕》记载:“定海属永清、定远等炮台,年久失修,颇多损坏。前由省委来定勘估,需洋一千元,已奉上台照准,札饬宁郡厘局照数给发,并派委侯槐臣别驾前来监修,刻已兴工,约月半可以告竣。 ”

修建以后的定远炮台,面貌似乎焕然一新。当时的定海镇总兵邱开浩,曾经阅视定远炮台,见“兵力强壮,枪支纯熟,极蒙嘉许”。晚清《图画日报》还特意以《总戎阅视炮台练兵》为题,画了一张图,从中我们可以略窥晚清时期的炮台模样。

那么孙中山所探访的定远炮台,又是怎么样的光景?

随行记者所撰新闻稿的小标题有一句“故垒向秋风”,含蓄地表达出瑟瑟秋风、故垒萧条的景象。威严的炮台,森森的军垒,早已无处寻觅。孙中山所看到的定远炮台,几乎是一处“废垒”。炮台的旧炮及“开花弹”尚多,但弃置而无人看守,记者说“亦可惜也”。想必看到海防松弛,孙中山先生必定痛心!

孙中山所考察的定海两个点,都是定海古城的要塞之处,无论东岳山,还是竹山门,都是鸦片战争的古战场,处于当年定海保卫战防御体系的重要防线。之所以选这两个点,我想在孙中山先生的眼里,定海是古城要塞,是东海海防重镇,更是现代军港的优良选址。

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海洋战略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十分重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革命先行者。他曾经说:“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 ”因此,这一次宁波舟山之行,考察水道,为筹建军港做调查,是孙中山一行的主要目的。正如《孙中山年谱》所介绍:“8月25日乘军舰视察舟山群岛,以判断该处有无建筑军港的条件”。

从宁波穿山港、舟山定海港,再到象山港,孙中山沿途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优良的天然军港、一座座缥缈的海山巨屏,更多的是一份捍卫海权的希冀,一份民族复兴的期盼!

三、定远炮台与定远炮台石碑

定远炮台最终毁于日军的侵略。据《舟山市志》记载,1939年11月,炮台“被日军拆毁,铁炮运至日本,仅存定远炮台石碑”。

定远炮台的石碑,如今依旧保存在海军4806工厂的厂区内。

石碑为花岗岩材质,高约180厘米,宽64厘米,厚达28厘米,“定远炮台”四个大字清晰可辨。

关于当时定远炮台的位置,笔者采访了4806工厂的退休员工沈济民老先生。沈老先生是这家企业的第一批员工,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他就从南京浦口工厂迁过来,在定海这家部队企业工作。

据他介绍,定海炮台就在晓峰岭山坡下,离海不远的山脚。炮台离海边大约五六十米远,对面就是小竹山岛。炮台位置不能太低,否则涨潮的时候海水要淹过来,也不能建在山顶,旧时的大炮射程有限,离海太远,炮弹打不了远处的敌舰。因此,定远炮台的位置在山坡下,略靠近海边。

沈老先生介绍,最初在定远炮台旧址,还发现过一个炮管躺在地上,炮管是生铁材料,上面好像写着江南什么企业。笔者估计火炮有可能是上海江南制造局所建,这是近代中国的军工老大。据相关资料记载,1867年至1911年间,江南制造局共生产各种火炮l075门。

那时候炮台还比较坚实的,都用矮矮的围墙围起来,约一米五六高,有一个门进去。石碑就放在围墙里面,躺在地上。后来山上面造个花房,企业员工就把石碑放到花房里面。那大约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了。

沈老先生看到的炮台有数个炮口,有几个炮口朝小竹山的东边,也有几个是朝小竹山的西边,正好封住东西几个航道,即吉祥门和蟹屿门、螺头门航道。这个说法也和《定海县志》的记载相似。

炮台遗址后来在企业建设过程中被拆掉。但是企业对海防文化还是非常重视的,在遗址的上方曾经建立一个亭子,取名就叫“定远亭”,以纪念这一处曾经的海防设施。定远亭,也是沈老一手策划并办理修建的。定远亭是当时企业职工闲暇游玩的一处景观,那里曾经还建起一个人工瀑布。

四、与佛有缘的孙中山

1916年8月25日清晨,孙中山在象山港考察。下午两点,抵达普陀山短姑道头。在一下午的时间里,先是遇北京法源寺住持道阶和尚,并一起至前寺,晤了余和尚。登藏经阁,瞻缅甸玉佛,又乘肩舆至佛顶山,登钟楼四眺。在佛顶寺(即慧济寺)小憩,至后寺会见了一法师。行程匆匆,孙中山也没有时间享用后寺安排的素斋。傍晚六点,赶往梵音洞,东望洛伽山,潮声动荡。七点钟才回前寺用餐,晚上十点回建康舰休息。

在普陀山,孙中山先后会见多位高僧,道阶和尚、了余和尚、了一和尚,还有太虚大师等等。山僧纷纷向孙中山先生索求墨宝,先生为他们题写“与佛有缘”“常乐”“我净法堂”“昧盦诗录”等字。

孙中山虽然于1883年十七岁时在香港接受牧师洗礼,成为一名基督教徒,但是他从不禁锢于宗教信仰的樊篱。他时常与佛学界的高僧大德来往,互通信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普陀山,他参谒寺庙,礼敬三宝,题字相赠,真与佛有缘也。

在普陀山,他还特意拜访了在锡麟禅院闭关的太虚法师。在辛亥革命早期,太虚法师就与革命党人多相往还,他竭力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推翻封建专制的斗争。1912年,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太虚大师组织创建“佛教协进会”,得到孙中山的支持,两人因此亦有交往。此次普陀一晤,孙中山欣然为太虚法师的诗集手题《昧盦诗录》书名,太虚大师则答以《中山先生游普陀作此即呈道正》诗一律。

“与佛有缘”四字,是孙中山题赠道阶和尚的。据普陀山出家的著名高僧印顺法师回忆,曾经担任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的佛学家谭云山,自印度回国,来普陀山礼佛,听谭君谓孙公曾书“与佛有缘”小额,持赠道阶法师。民国大佬戴季陶拟以“与佛有缘”四字,影印放大,赠天下丛林,曾求之于道阶和尚担任过住持的北京广济寺、南岳衡山祝圣寺,皆无所获。后道阶和尚示寂南洋,这份墨宝也就从此失传。

孙中山的题词,深含禅意,如“常乐”“我净”,证明孙中山不仅谙熟西学,而且对佛学亦有所觉悟。而“与佛有缘”题词,更是真实地道出他与佛教界的亲密关系。

沧桑百年间,孙中山在普陀山上给和尚们的题词,现在大都找不到了,我辈难以一睹墨宝。唯有题赠太虚法师的“昧盦诗录”四字,被印在太虚出版的书籍中,得以公诸于世。

五孙中山第二次舟山之行

孙中山第二次来舟山,是在护法运动前期。这次舟山之行,记载于《梁启超年谱长编》《国父年谱》等文献。《国父年谱》里说:民国六年(1917)七月四日,“先生乘应瑞舰至舟山,访镇守使顾乃斌,促其据舟山树讨逆旗帜,顾不敢发,先生即返沪。”

1917年7月初,张勋复辟,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赶跑了大总统黎元洪。消息传到上海,孙中山邀集沪上名流政客及热心共和志士,会商救国办法。7月3日,北洋政府海军总长程璧光、海军总司令萨镇冰等一致决定拥护共和,出师讨逆。

程璧光支持孙中山,率领海军第一舰队驶到上海宣布讨逆。孙中山因此谋求建立护法基地,并为之募集了30万元的海军军饷。孙中山手头拥有的这一支海军舰队,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海军护法基地,孙中山想谋取江浙沿海地方作为根据地。一开始首选上海,但受到淞沪护军使卢立祥的阻扰而未果。“继谋宁波,亦不果”。孙中山又想到他曾经莅临的定海军港,便乘应瑞舰再一次亲至舟山,访宁台镇守使顾乃斌,与之谈判。

这个顾乃斌,也算浙江民国元老,辛亥革命时期参加过杭州光复。但是在护法运动期间,他选择了保守,他不敢参与护法,拒绝了孙中山。最后孙中山把眼光投向了广东。1917年7月6日,孙中山偕章太炎、廖仲恺、陈炯明等率海琛、应瑞舰离沪南下,前往广州。

孙中山的第二次舟山之行未能实现他的初衷,定海军港亦与护法运动基地失之交臂,但是孙中山先生的两次舟山之行,说明他对海防,对海军军港建设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