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廛错杂,“十字”百年老街
白泉十字老街,曾经的定海东向片乡村的一张“名片”。清咸丰六年(1856),“源春和”油坊、“同寿堂”中药铺在十字街开业;清光绪间始成规模集市,清晚期至民国,十字街商铺林立,“协成”酒坊、“同昌”南货店、“泰昌”南货、“源春和”油坊、“同寿堂”中药铺、“长源”饭店、“源泰”布店、“穗裕”布店、“穗丰”南货、“华鑫”轧米厂等十多家老字号商铺让“千年海市”白泉十字街久负盛名。光绪三十三年(1907)白泉乡邻马岙秀才王亨彦在《定海乡土教材》中这样写道:“白泉庄,土主管流长,夙称沃壤,南为十字路街,市廛错杂,贸易颇盛。……物产除五谷外,有茶叶、杨梅、桃、李、柑等,颇获利。 ”
记得孩童时光,每天走在这条方正石板路面的十字街到四合院的白泉小学读书,那照相馆橱窗里摆放的一张张手工着色的“彩照”,转角处白泉饭店香喷喷的大饼油条,刻图章店里戴着老花眼镜神秘兮兮的“刻字老头”,供销社柜台里令人嘴馋的五色糖果,打铁铺里火花四溅,十来平方米书店里的“红色”连环画……二百余米长的十字路街,在孩子眼里有看不尽的神奇美妙。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这百年老街还是白泉乡村重要的商贸活动中心。
二、与时俱进,“万金”涌动新街
白泉万金湖路新街,与老十字街相隔仅四五十米。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的十五六年时间里,白泉人在万金湖溪北、溪南先后建起了具有不同时期风格的商业街。1976年开始,随着经济发展,白泉拓十字路南、万金湖溪北公路为白泉新街(今万金湖路),溪南筑公路,当时万金湖溪上还建造了三座钢筋水泥桥,中间一座还模仿石拱桥样式,成为新街一景。记得1981年正月初一,寒冬腊月,我们几位高中同学还在桥上拍照留影。新街建设前后历经七八年,有白泉供销社、白泉饭店、田园舞厅、建设银行白泉分理处、照相馆、招待所、文化楼、农业银行白泉分理处、食品站、电影院等单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市场经济不断繁荣,溪北新街已无法承载当地商贸经济发展状态,于是在溪南建起了三至四层的商业街,后又利用万金湖河面空间,用长水泥板架建起单层隔空的商业店面房。
三十余年来,作为定海东向片农村商贸集散地的白泉新街,日杂百货,餐饮美食,一应俱全。节前年中,人潮如织,熙熙攘攘。而每当夏暑杨梅大年,这里俨然成了海岛杨梅展销中心,久负盛名的白泉杨梅“盛宴”引来大批市民品尝购买。万金湖白泉新街经济收益也真如其名,让人年进万金、月进万金。
三、文化纷呈,叙说历史记忆
白泉十字路街区这新老商业街,看上去普普通通,很不起眼,然而你倘徉街上,细细揣摩,就会发现街上的建筑很有一种特别的时代味道,如果再深入一想,这新老商业街其实就是清代民国时期以及上世纪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浙江沿海农村商贸市场发展变迁过程的一个重要历史物证,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非常具有典型意义。
十字老街萌芽于宋宝庆年间的白泉酒坊,是白泉悠久农耕文明的产物,而历史上曾贯穿于白泉广袤田野与老碶海口的11.5千米长的“九曲河”,自南向北通往大海,让老十字街商贸往来有了一个通畅的渠道。如今老街上那刻印着历史痕迹的石板街道、青砖灰瓦、传统作坊,以及街坊居民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让人依稀感受到从前那种鲜活的生活方式,有一种追寻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轨迹的满足感。
建造于上世纪改革开放前后的万金湖路白泉新街,虽然就现在的审美视角来看,新街建筑结构相对简单,线条构成缺乏韵律,然而它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沿海中小城市现代建筑样式在农村的延伸,水泥钢筋结构与外立面线条型装饰的现代建筑直接影响了当时农村传统建筑观念。而且新街的拓展,成为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致富渠道。
万金湖商业店面房建筑形式则可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化大开放思潮的一种反映。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宗教政策逐步开放,民间建筑领域也悄然发生变革,坛庙彩色琉璃瓦屋顶、起翘翼角、吻兽等建筑样式开始渗透到民间建筑之中。万金湖商业店面房,就是坛庙建筑风格在小城镇建筑的一种及时应用。这种建筑文化大大拓宽了新一代村民的视野,以至于十多年之后,随着建筑技术、材料的不断改进,以及西方建筑文化的进入,中国坛庙屋顶样式与西式建筑外立面装饰风格相交融的新“农村别墅”,势如破竹般改变了沿海小城镇农村建筑的面貌。
时光流淌,曾经的记忆是那么温馨淳厚。历经岁月沧桑的白泉新老商业街,记载着几代白泉人商海弄潮搏浪,如今随着“缤纷天地”“奥莱广场”等商贸集团的强势入驻,新一轮的商贸经济中心正在快速形成,如何妥善保留发展,使之成为海岛乡村商业文化的历史见证,既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更重要的是它们将会留给我们很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