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公学(即现在的舟山中学)在1921年7月12日举行奠基仪式,1922年2月开校,4月举行隆重的开校典礼。开校典礼在思刘堂前面操场举行。思刘堂前高挂着一副对联:
中养不中,才养不才,设校傍翁山,许追从叶公澄衷杨公斯盛
先天下忧,后天下乐,登楼望浙海,试回忆明代倭患清代英气
这副对联是晚清的状元实业家张謇撰写的。
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出生于当时江苏省海门直隶厅常乐镇,光绪状元。授翰林院编修。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张謇在光绪、宣统两朝,官阶虽不算高,但对当时内政外交,却颇有影响。辛亥革命时期,他放弃立宪主张,赞成共和,拥护孙中山的民国临时政府,担任实业部长,并以江苏省咨议局议长名义领衔,通电全国各省咨议局和内外蒙古,敦请他们一致赞成共和。满清的末代皇帝溥仪逊位、民国肇造时,那隆裕太后所下的逊位诏书,便是出自张謇的手笔。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张謇跟舟山渔业的发展有不解之缘。是张謇,在清末促成官商合办的“江浙渔业公所”打造的“福海”号渔轮,在舟山渔场的马鞍列岛渔猎,拉开了现代捕捞业的序幕,推动了舟山渔业的发展。
张謇与舟山中学的情缘
那么张謇如何跟舟山中学有这样一段缘呢?
我们先来解读一下张謇这副对联:
“中养不中,才养不才”,这是引用孟子的话。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中”是指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代指品德好的人。“养”是培养、熏陶、教育。全句意思就是“品德修养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乐于有好的父亲和兄长。 ”
“许追从叶公澄衷杨公斯盛”这句提到两个人,一是叶澄衷(公元1840~1899),浙江镇海人,清末沪上巨贾,“五金大王”,并对教育事业贡献良多。上海第一所中国人创办的新式学校“澄衷蒙学堂”是叶澄衷创办的第二所学校,(今澄衷中学)蔡元培是第一任校长。胡适、竺可桢是澄衷蒙学堂的最早一批学生。晚年热心赈济、救贫和办学,创办“怀德堂”、“忠孝堂”、“义庄”等慈善机构。另一是杨斯盛(1851~1908),字锦春,小名阿毛,上海川沙八团乡青墩(现蔡路乡)杨家宅人。父母早逝,家境贫寒,十三岁到上海习泥水匠技艺。1880年创设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家资本主义性质的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自憾失学,先在宗祠设义塾,并捐助至元堂义塾经费,及川沙小学开办费。光绪三十年(1904年)敦请黄炎培等创设广明小学并设师范讲习所。旋又建设浦东中学校。杨斯盛毁家兴学的事迹,人皆景仰,这一句是写刘鸿生先生等旅沪实业家学习这两人开办学校。
“先天下忧,后天下乐”是引用范仲淹的名句。
“试回忆明代倭患清代英气”这句用古典来表意,紧扣舟山的历史特点。 “倭寇”是我国沿海居民对侵扰海疆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团伙的称呼。明代舟山群岛是倭患的主要受害地区之一。“清代英气”有两种可理解,一种指清顺治年间,明朝的一些遗臣来舟山建立鲁王行宫,后清军攻陷被明末遗臣所占领的舟山岛,鲁王妃嫔和臣民或自尽或受难,死难者达18000余人。这18000多臣民如此节烈,如此忠义,呈现的是一腔忠贞,凝聚的是一种以死抗争的不屈精神,正是英气体现。还可以理解为鸦片战争时的舟山葛云飞等抗英的那一种凛凛豪气。这一句紧扣前面“忧”“乐”两字,要以国事兴衰为忧乐。
这一句也是他对舟山中学教育的一种希望。
这一副对联对仗工整,引用对引用,用典应用典。从个人对朝代又有层进意味,上联是赞办学,下联提希望。充分显示了一个怀抱“实业救国”的知识分子的爱国衷情。
舟山中学年刊刊名曾是张謇题写
对刘鸿生来说,张謇应该是先辈实业家,他自然敬仰。20世纪的20年代为了抵制外国对中国火柴市场的霸占,他请实业巨子张謇出任火柴同业联合会会长。张謇对刘鸿生等新一代的实业家也很关注。他把自己下海经商称为“舍身喂虎”,竟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壮。而看到这样的事业后继有人,他自然高兴。而且他更欣喜看到新的一代也把眼光投向教育。所以,他对刘鸿生等舟山旅沪实业家的事业鼎力支持,办教育也鼎力支持。舟山中学1923年到1925年的年刊刊名都是张謇题写的(见图二)。因此可见从舟山中学学校的开办到学校的发展进程中,都得到了张謇这位晚清状元实业先行者和教育先行者的支持。而他对舟山中学教育提出的借鉴历史的教训,发扬民族浩气,教育学生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先天下忧,后天下乐”的希望,应该是舟中教育的永远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