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康熙五十四年《定海县志》中翻印的《紫微岙图》,很多熟悉的地名、山头、庙宇分布其中,倍觉新奇和亲切,便扫描下来与大家分享。
明清时期的两次“海禁”让舟山一度荒废,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朝廷颁“展海令”,开海禁,舟山开始展复,渔业农业渐兴。康熙皇帝1661年继位,康熙六年亲政。本图翻印自康熙五十四年的《定海县志》,计算一下,应该是公元1714年,那么图中的地理全貌应是1714年之前,“展海令”后不到30年的紫微岙实景。本图不是很全面,但300年前的紫微岙欣欣向荣的场景,还是能窥见一斑。
先来看看寺庙庵。从南到北看,有样万塘庙、干大圣庙、苏仲庙、干老相公庙、东岳宫、沙庙、莲花庵、泽头庙、新峙庙、溪口庙、回峰寺(现里廻峰寺)。现临港社区位置附近还有2座庙,名称模糊不辨,其中一座依稀是南墠庙。由此可见,康熙年间,紫微岙寺庙众多,宗教信仰虔诚。从中可见,海禁解除后,紫微岙百姓生活相对富裕稳定。这与明朝时期的乡贤王国祚有很大关系。王国祚(1386年前后在世),定海紫微人(子孙后迁居小沙)。明洪武十九年(1386),朝廷实行海禁。王国祚认为翁州(今舟山)的兴废关系到海疆安全,海疆弃守则海盗骚扰沿海,内地的盗贼亦易流窜海上。展复翁州,实为保全内地,得到明太祖采纳,547户居民因王国祚的请免获准留守舟山岛。因此相对舟山其他小岛而言,舟山两次海禁,紫微岙因有部分本地居民的留守和延续,对紫微岙的破坏性影响相对小一点。图中所见,当时的样万塘庙在海塘边,图中标示海塘名为“大塘”,这与前段时间我们走访调查宗教寺庙时,现样万塘庙负责人的介绍不谋而合。现样万塘庙搬至石礁社区外山头。干老相公庙、沙庙现已没有踪迹。
再来看看桥。清晰可见的有两座桥,卧在迤逦前行的紫微河道上,现在紫微河道经几番维修后,成笔直一条河道,想来双桥的传说《锦线女龙》中的紫微墩头大浦十三弯还是有据可查的。两座桥分别叫南善桥和徐公桥,如今依然大名鼎鼎。南善桥名字典故无从考证,斗胆联想,或与附近的南墠庙(谐音)有关联。初见徐公桥名字,以为是当时徐姓的大户人家发善心出资建造,后经咨询,据传当时建造时是徐家人和候家人共同筹资建造,因徐家人有文化,刻桥名时,只刻了徐公桥,拔去了功劳。想来候家人是老实本分没有文化的种地人,只大呼小叫的表示了下抗议,不然肯定背着锄头钉耙砸桥了,最起码得叫“徐侯桥”啊。不过300年后的今天,紫微岙人还知晓徐公桥名的由来,说明候家人对徐家人的不厚道做法还是耿耿于怀,没有文化,就让子孙后代口口相传。看来,舆论的力量还是不容忽视的。古来桥头施繁华地带赫赫有名的吉星桥不见图上,想来当时还没有,或当时名气还不够大,图中没标注出来。
往远处看紫微岙的山头。紫微山上西皋岭、石镜岩、紫微尖、王家岭、外獭洞岭、内獭洞岭、凤凰山等连成一片,西北边西山岭、小岭、大岭、郑恩岭(或郑思岭)如天然屏障护卫着紫微岙。图中只见凤凰山不见有蚂蟥山名字,看位置应是如今的蚂蟥山,估计康熙年间山名为凤凰山。古来东北边的西皋岭,是战略要地,是海路通往定海西门的一个必经通道。如今西皋岭上依旧横卧着的三千余米长的古城墙,在明末抗倭战争、清末鸦片战争中,都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西皋岭附近的石镜岩,传说在明宋时期竟是风景旅游胜地,茶馆、饭店、旅馆一应俱全,直到明朝海禁。
图中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地名:墩头黄。墩头黄在如今的双桥,名气还十分大,我一直以为墩头黄是因为墩头出了近代以来公认的重要学者,浙东学派的殿军人物黄式三、黄以周父子而出名,照图中看来,康熙年间就已经有墩头黄地名了。查找资料,终解疑惑。墩头黄,今为双桥镇的墩头村。因为这里的住户黄姓占绝大多数,旧称墩头黄。墩头黄人以兴学重教而闻名。明初,黄思隆是进士出身,当过淮安县令。死后,葬大岭下山麓。清初,黄灏以集资办学出名,被尊为乡贤。从此,墩头黄形成了以“读书为荣”的风气,有的读书人为了让族里人都能读书,宁愿放弃考举人、进士的机会,在村里办私塾、当教师。看来,墩头孕育出了黄氏经师,不是偶然。如今,墩头村还保留着“书房弄”“高墙门”“百年房”等地名,黄氏宗祠里还悬挂着“内阁中书”“忠齐侯”等匾额,以示荣耀。
风雨三百年,经历了康乾盛世、经历了飘摇晚清、经历了烽火硝烟。三百年来,多少人都化作了尘土,唯有紫微岙青山绿水依旧旖旎,唯有前人为这片青山绿水取的名字依旧美丽。紫微山脚下,赵构皇帝与村姑的美丽故事依旧在流传。我,是过客,却有着对故土的情意。我期望,紫微山脚下,开遍了紫薇花。让紫微更美,那是我的祝愿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