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牌文学家和舟山

时间:2019年01月14日 00:00  作者:  点击:

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舟山历史乏善可陈,少见于志书记载。在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翁山县重建过,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关于一个小海岛的记录是语焉不详的。

到北宋乾道年间,舟山终于见于志书的记载,在乾道《四明图经》中,专门有一卷记述舟山。当时,舟山的地名,是我们都熟悉的名字——昌国。

北宋期间,舟山的最亮点在于两位大牌明星,柳永和王安石。

柳永的煮盐生活浪漫似仙

在宋代之前,舟山对国家来说,最重要的物产是什么?不是鱼虾海鲜,而是盐。

从唐代起,舟山就有盐场的设置,盐在古代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物资,从生产到运输销售都由朝廷一手管控,盐场也不是随便能设置的,都会记录在案。

舟山在北宋时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端拱二年(989年)设置了盐场,这盐场可不是现在的概念,那是相当于一个盐业基地管委会了,是有行政级别的。

柳永就来过舟山的盐场当了几年盐监,差不多是当时舟山最大的官了。盐重要,盐官自然也非常重要,不过,柳永还自我调侃是“奉旨放落”。

说起柳永,凡是上过中学的人,一般都背诵过他的作品:“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看他写的东西,真是纠结得要死,所以他成了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柳永终生流连青楼,与无数歌妓打过交道。当时的歌妓和现在的失足妇女还是些区别,大多有些才华,会些琴棋书画,也能吟诗作对,因此像柳永这样的才子,自然深受这个人群的欢迎。

歌妓对柳永的崇拜,几乎是粉丝对大明星的追捧。以至于柳永死后发生的事,听起来让人有些匪夷所思,因为柳永生前穷困潦倒,死后是由谢玉英、陈师师等一班名妓为他凑钱安葬。出殡那天,京城的名妓都来了,谢玉英更是披麻戴孝,两个月后竟然因为太伤心思念,病逝追随而去。每年清明,歌妓都会相约去他坟地祭扫,成为习俗,称之“吊柳七”。

柳永一生虽然才华横溢,却也放荡不羁,在当时他只能算是一个失败者。古代的文人唯有参加科举才有被国家和社会认可的可能,而少年时就能写下绝世文章的柳永,却屡屡倒在科举的独木桥上。

直到他51岁那年,终于进士及第,做了屯田员外郎,六品官。但做了官的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风格,有些恃才傲物,不小心在作文时得罪了皇帝,被贬到舟山的盐场,做了个盐监。

但柳永也不怎么在意,从他那句“今奉旨放落,且行逍遥自存,变为仙人”的话,也能看出他果然是个潇洒的汉子。

柳永在舟山的日子说是当官,但看起来更像是作家采风,他看着盐民累死人不偿命的工作和穷死人不偿命的生活,大为感慨,又结合自己坎坷的人生,写出了一首不朽的绝唱——《煮海歌》,这算是舟山出炉的第一篇传世大作,其地位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可以相提并论。

要说一下,当时制作海盐,不像现在是晒的,而是用大锅子煮的,这比晒盐大概还要辛苦几倍。

可悲的是,柳永又栽在自己的笔下,这《煮海歌》把人民生活描述得那么艰辛,一点都不主旋律,皇帝又不高兴了,把柳永再度下放到襄阳。

柳永其实很怀念在舟山的采风写作生活,在走之前,他又留下了一篇佳作《留客住》,最后一句“盈盈泪眼,望仙乡,隐隐断霞残照”,充分体现了他当时的心情,暗中也赞了舟山一下:这里是个仙乡,让人流连!

柳永当时还考虑到自己大作的价值,想为舟山留下个宝贝,于是他发扬了“到此一游”的精神,把《留客住》刻在了官署内的一块大石头上。可惜没多少年之后,这“景点”就因为打仗被毁了,真是太可惜了!不然现在能收个百八十的门票是没有问题的。

柳永去襄阳后,郁郁而死。

王安石让舟山再次建立县治

宋熙宁六年(1073年),又是一个值得舟山人民欢庆的日子,舟山在唐朝被废县后三百年,再一次建立了县治,有了自己的行政权,皇帝赐名“昌国”,这名字比唐朝时的翁山亲切多了吧。

这个功劳是属于王安石(1021~1086年)的,听到这名字,一定会有如雷贯耳的感觉吧。

比起柳永,王安石的头衔可就多了,对他正统的评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政治上他做过相当于现在的区长、市级办公厅秘书、副市长、市长、省政法委书记、国家总理等职;文学上从教科书里对他作品的收录数量就能看出来了;思想上从朱熹对他“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的评价足以说明;改革上,“王安石变法”则是他能红到现在的最大原因。

王安石的事迹实在是能写一本书,《宋史》中有关他的传竟然有六千多字,可谓大牛,总之他是当时国家最风云的人物,关于他的研究、争论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样的猛人怎么就和舟山扯上关系了呢?因为他在20多岁时就做了鄞县的长官,当时舟山就是属于鄞县的。

历史记载里没有说王安石来过舟山,以至于这似乎成了个悬案。其实这不悬,从各方面分析,王安石肯定来过舟山。一个地方行政长官到任肯定要到各地调研,走遍自己管的地方那是必须的。既然来过,作为王安石也不能辱没了文学家这个头衔啊,必然要留下作品了。

其中一首《收盐》就是写舟山的,“海中诸岛古不毛,岛夷为生今独劳”,不是舟山还有哪?

还有一首《咏菊》是写普陀山的:“补落迦山传得种,阎浮檀水染成花。 ”其中就能体会出王安石对普陀山的特别感情。

一来二往,王安石不仅写下了诗作,对舟山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此之后,王安石可谓平步青云,节节高升,但他在舟山的所见所闻始终是他心中一个难以解开的结,这在《收盐》中就能看出来。

当时舟山的情况是:无人管的不毛之地,民间争斗、纠纷、盗窃、打家劫舍这些事层出不穷,实在是有点乱。此后十几年,凡是王安石见到在鄞县当过官的人都会问起舟山,而情况一直都没有变。因为在舟山只有像柳永那样的盐官。盐官嘛,毕竟主业是管盐,行政事宜大多不会去管。

1073年的王安石已经是朝廷高层的人了,但作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好官,即使连舟山这样不起眼的地方也要管起来,于是他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应该在舟山(当然当时不叫舟山)这个地方建立县治。这地方的乱象,迫切需要朝廷来设个行政部门,派个官员亲自管一管。

更改行政区划这种事是有政治风险的,弄得不好就会被他人抓住把柄,丢官流放都有可能,但王安石没有在乎,他面奏皇帝,慷慨陈词。

好在当时的宋神宗赵顼很倚重王安石,欣然同意了他的想法,还亲自赐名,把本来属于鄞县的富都乡(舟山本岛范围)、蓬莱乡(岱山范围)和安期乡(朱家尖、桃花一带)划出来,设立昌国县。

5年后,也就是1078年,又把属于定海县(现在的镇海)的金塘乡划给了昌国县,自此,宋代舟山的版图就出来了,和现在没大的差别。 自此,宋朝的舟山走上了一条稳步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