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厚堂即定海双桥街道浬溪社区墩头村黄氏祖堂的总堂号,黄氏早先世居宁波鄞县塘乡古干里,明正德(1506—1521)间,黄俊(朝字辈)徙居昌国为墩头始祖,至第六世黄士立,号“学礼公”;生子必悌,庠生;必悌生子兴梧,“以《易》《诗》著名庠序”(《先考明经公言行略》),1800年始修《翁州紫微庄墩头黄氏谱》,年老时候喜欢读《孟子》;兴梧子即黄式三,岁贡生,终身治学,著有《易释》四卷、《尚书启幪》五卷、《春秋释》四卷等,曾两次考订续修《翁州紫微庄墩头黄氏谱》。式三弟黄式颖,定海厅增广生。自少随兄学通经史,中年在家设塾教授弟子,提倡“以治经为急,治经必先明诂训”,教授之余,常义务为百姓治病。式三子黄以周,同治九年(1870)举人,自著和后人整理有《周易故训订》《十翼后录》等。式颖子、式三侄黄以恭,幼随叔读书,治经通大义,长益博览,清光绪元年(1875)举人,以研究《尚书》《毛诗》为主,著有《尚书启蒙疏》二十八卷、《读诗管见》十二卷。晚年与黄以周等主编《定海厅志》三十卷。式三孙、以周子黄家岱,自幼受祖父黄式三教导,专意研经。稍长,即斐然有述造之意。可谓治学门第,经书世家。
归厚堂排行:朝庭大国甫,仲士必兴邦。维家次均齐,丕显承宗嗣,龙应永光裕,宏成明……有黄氏认祖诗八句(其诗与国内其他地方的黄姓认祖诗大同小异,乃是各地在承袭过程中误传所致):
升马登程不定方,任从随地立纲常。心存尔意从尔意,去往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嘱咐,晨昏思拜祖先堂。生子发叶皆新茂,三七男儿当自强。
归厚堂何意?《论语·学而》记载孔子弟子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说的是对丧祭之礼的重视及其对民风民德的影响。何晏《论语集解》记载孔安国的注解说:“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朱熹《论语集注》说:“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慎重追远,民德归厚,强调的是人对于文化和道德传承应当秉承十分谨慎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对于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祖辈的教育,身后对后世子孙有何影响,都应当深思熟虑。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做,社会风气就会淳厚朴素。
黄氏墩头归厚堂内悬挂“翰林第”匾和“内阁中书”匾,前者乃乾隆五十八年(1793)钦赐黄敏为翰林院检讨(黄敏字有功,是墩头黄氏抱养子黄士安长子,随父迁居石礁野岙牛屙岭下);后者乃光绪十四年(1888)赐黄以周内阁中书衔(从七品)。归厚堂后又派生出三槐祠、汝界祠等分祠,到了第七世三槐祠后人黄必悌这一代,又分出屏山祀、玉山祀和归禾祀,俗称“三份头”,黄式三及其后人都属“三份头”屏山祀这一支。“三份头”现尚有小宗祠即“贞寿门”,就在总宗祠归厚堂附近。“贞寿门”是乾隆年间定海知县刘臻题赠黄式三曾祖黄士立妻袁氏的,袁氏31岁守寡至95岁卒。
中国古代有槐树崇拜的文化现象:因此,“三槐”在中国较多运用于各大家族的堂号和族谱之中,如三槐堂王氏,如编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北蝉钓门村《三槐堂陈氏宗谱》等。
墩头三槐池是一个三四十平方米的池塘,前有两眼井,井墙上嵌着一块石碑,上书“三槐池”三字,下面的公禁碑文细小,因风化严重已不可辨。据黄氏老人说,“三槐池”是三槐祀太公黄维革任族长时,逢干旱,在他自己的祀田里所挖。早前曾有一碑,佚失后重新竖碑,即现今见到的三槐池碑。
笔者在墩头村附近的侯家村采风时了解到,黄式三父亲黄兴悟的墓碑曾经在峡门大溪坑侯家桥畔锅底潭被当作洗衣板,附近的山上有一穴墩头黄氏先祖的坟茔。传说侯家人见黄氏抢占他们山头的风水,有人恶意地将一只红夜桶套到了黄氏祖坟的坟脑头上,黄氏人聪明,随即应口说是黄氏头上出红顶了,有顶戴花翎戴了,于是黄氏一门人才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