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海,以“红毛”命名的东西不少。如红毛馆,这是清代康熙年间建的浙海关分关,建在道头,官名叫西洋楼,专门接待外国来的客商,办理验货缴税等手续。红毛馆今已不存。还有红毛坟。红毛坟有两处:一处是东岳山上的英国坟建于1841年,葬有鸦片战争中死去的400余名英国侵略军,坟前条石镌有“大英水陆将士墓园。”今尚在。另一处是法国坟,原在今人民南路、观音桥斜对面,墓园占地甚广,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里面有坟三座,埋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死去的法国侵略军。法国坟在上世纪50年代人民路改造时被拆除。
过去,定海东门外有一座桥,叫红毛桥,此桥解放后被拆除。还有用来打酱油、米醋的瓶,过去叫红毛瓶。现在,各种各样的玻璃瓶多如牛毛,可是在半个多世纪前,玻璃瓶很少见,最早是从西方传进来的,故称红毛瓶。还有蔬菜里的马铃薯,我们叫它红毛番薯。番薯本来就是从外国传进来的,所以前面有个“番”字。后来又传进来马铃薯,如果再冠以“番”字,则变成“番番薯”,不妥,还是叫红毛番薯。
红毛的称呼源自西方人的相貌特征。定海人最早接触到西方人大概在明代。到鸦片战争后,英国人大批入侵,看到的机会就更多了。西方人高鼻梁、蓝眼睛、卷头发,头发和汗毛都呈金色,定海人看了感到稀罕,便称他们为“红毛”。把西方人称为“红毛”,明显带有贬意。是不是定海人不友好、不文明、不礼貌?不是的,这是有历史成因的,长期来,西方人的所作所为给我们的印象实在太坏,把他们叫作“红毛”,是他们咎由自取。
最早到舟山来的是葡萄牙人。明代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勾结中国的海盗和不法商人在六横双屿港建立基地,进行走私贸易。双屿港走私基地被明朝官兵捣毁后,那些海盗和不法商人与倭寇联手烧杀抢掠我东南沿海居民,造成长达数十年的倭患。明朝廷不得不实行“海禁”,驱迁舟山岛民入内地,致使舟山人离乡背井,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到清代,康熙四年(1662)九月,郑成功收复台湾,盘据在台湾的荷兰人被郑成功赶了出来,他们在海上劫掠客商和沿海岛民,其中两艘满载荷兰人的帆船来到普陀山进行抢劫。当年普陀山僧人从事农业,耕地全靠牛,牛是主要劳动力,荷兰人上了山首先是抢牛,抢去宰了吃了。他们把各大寺院的住持捉来,绑架到船上,逼他们交出所藏的金银财宝。据《普陀山志》记载,荷兰人腰间别有毛瑟枪,可用火石点放。还备有弓箭、利斧等各种武器,十分凶残。对手无寸铁的僧人呼来喝去,稍一不从就拔枪威胁。普陀山各大寺院珍藏的金佛、银钵、珍珠、玛瑙、珊瑚、玉器等财物被洗劫一空。藏经橱被利斧劈开,藏经散落一地。佛殿里悬挂的经幡、帘帏被他们撕开当裹脚布。耕牛被宰杀,血水横流,腥膻遍地,污秽不堪。“佛门净地,僧藏尽空,宝地残毁”。僧人们恨之入骨,称这些荷兰人为“红毛番”。
道光年间爆发鸦片战争,英国侵略军依仗其坚船利炮,两次攻占舟山,致使姚怀祥、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和众多将士殉难。英国侵略者占领舟山达六年半之久,对舟山人民实行殖民统治,搜刮舟山人民的钱财。他们用鸦片祸害舟山人,把鸦片说成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取名叫“福寿膏”“芙蓉膏”,诱使人们吸食,从中牟利。这段时间,在英国人的诱惑下,舟山出现大批“鸦片鬼”,他们为此倾家荡产、妻离子散。舟山是鸦片烟毒的重灾区,直到1950年5月舟山解放,仅定海一地查出吸毒者500多人,还有不少没有查出来的。这都是那时候英国人作的孽。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又有500余名英法联军进驻舟山,以巡街为名,月索番银八百圆,半年后才离去。
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一次次到舟山,不是烧杀抢掠,便是杀人、害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怎么可能让人留下好的印象,难怪要叫西方人为“红毛”。
到今天,时过境迁,“红毛”的称呼已成过去。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说“红毛”一词的由来,告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要努力把国家建设好,增强我们的国力,不让受西方列强欺压的历史重演。我们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广交朋友,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