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舟山

时间:2019年05月10日 08:46  作者:  点击:

茶马古道

  提示:

  唐宋以来,浙江省按例每年要向朝廷进贡许多特产,其中一样就是茶叶。每年初夏,驮着一袋袋贡茶的马队从杭州、宁波等地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旁边的栈道艰难前行,千百年来,走出一条茶马古道。当年浙江的贡茶中有舟山的一份,舟山处于这条茶马古道的起点。

  一 明代贡茶中有舟山茶

  舟山山多地少,气候温暖湿润,极适合茶树生长。勤劳朴实的舟山先民很早就掌握了茶树的栽培与茶叶的制作技术,建起了一个个茶园。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舟山地方志明天启(1621~1627)《舟山志》的物产篇中就有茶的记载。有意思的是《舟山志》不把茶归属树木一类,而把它归在“货属”类中。“货属”一类的物产共有23种,都是用来对外作交易的。说明当时生产的舟山茶叶质量不错,对外有一定市场。除了茶之外,“货属”中的商品还有丝、棉、盐、油、蜜、腊、炭、靛(染料)、棕、皂荚、楮皮(楮树皮,可用来制桑皮纸)以及丝织品和棉织品等。

京杭大运河

 

 

  舟山茶在明代销路不错,当年贡茶中有舟山的份。遗憾的是舟山历史上命运多舛,曾有过两次废治(唐代废翁山县,明代废昌国县),时间长达数百年;三次迁徙(明代洪武年间与清代顺治、康熙年间)时间长达近百年。尤其是明清的大迁徙,岛民被赶到内地,舟山成了荒岛,屋倒碶坍,田地荒芜,原来精心培育的茶树都任凭它疯长,成了野茶。普陀山佛顶山后面的茶山,有僧人精心培育的茶园,此山因此得名称“茶山”。经过明代洪武年间的迁徙,茶园无人管理,任凭茶树疯长,待到冬春季节,高大的茶树上开满了茶花。明时的某一年冬天,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屠隆游普陀山,早晨起来,透过白蒙蒙的雾气,望见茶山上高大的茶树开满了茶花,红艳艳的一片,仿佛大海中的红珊瑚,于是题诗一首:“龙宫蛟室雾氤氲,几树珊瑚认未真。雪里赤霞高十丈,红绡恐是献珠人。”题为“茶山夙雾”,成为普陀十二景之一。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舟山置定海县时,岛上还是一片荒芜。如康熙《定海县志》“物产”所记:“茶,定无佳品,惟谷雨前者曰雨茶,谷雨后者曰春茶,立夏后曰夏茶,皆山谷野茶。又不善制,故香、味均不及园茶之美。至5月时重抽者曰二乌,益苦涩,不堪产。桃花山者佳。普陀山者可愈肺痈、血痢,然亦堪多得。 ”因多次“海禁”,人口迁徙,茶园被废弃,原来的茶树都成了“山谷野茶”,制作茶叶的技艺也失了传,“又不善制”,故而舟山茶香、味均不及人家。普陀山产的茶叶据传可治肺痈、血痢,但产量有限,不可多得。

  二 舟山的“山谷野茶”,被英国人盯上了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能生产茶叶的国家还很少。恰恰是舟山的“山谷野茶”,被英国人盯上了。英国植物学家懂得,要培育高品质的茶种,用舟山野茶作母本是最佳选择,所以千方百计想得到舟山的茶树苗和种子。康熙四十年(1701),最早到中国来采集茶种的英国人是詹母斯·肯宁哈姆,当时正当康乾盛世,中国的国力还比较强大,这个英国人不敢造次,没捞到多少便宜便回国去了。过了一百多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舟山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军占领,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以为机会来了,他受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和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堂而皇之来到舟山偷盗茶种。他先后到舟山两次,著有《两访中国茶乡》一书。 1843年9月,他初次到舟山,书中记述他看到的情景:“到处都栽种了绿色的茶树,每年所产的茶叶除了部分出售到大陆上去,宁波及邻近的几个乡镇,绝大部分都是当地人消费掉了。 ”1948年,罗伯特第二次到舟山,在金塘,他看到“岛内广泛栽种绿茶茶树。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希望采集到一些茶树种子,因为这个原因,我把两个仆人都带在身边,一路上查看各种茶园”。罗伯特除了舟山,还到过黄山和武夷山。他从舟山、黄山、武夷山三地盗采来大量茶树树苗和种子,仅1851年一次,就盗采来茶树12000株和14箱刚发芽的茶树苗。他把这许多茶树走海路运到印度,栽种在东印度公司开设在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等茶园。同时还从中国带去一批茶和制作茶叶的技工。从此,英国、印度都成了产茶国。

佛顶山上采佛茶

 

 

  到20世纪末,全世界有65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茶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茶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过去的。自然,这传播出去的茶种中也有英国人带去的舟山的一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茶成了增进中外友谊的桥梁和纽带。1970年前后,中国先后派出专家,无偿援助几内亚、马里、巴基斯坦、摩洛哥等国家种植茶叶、建立茶厂,将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巴西国会一次演讲时说的:“200年前,首批中国茶农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巴西种茶授艺。在1877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上,巴西出产的茶叶赢得了广泛赞誉。中巴人民在漫长岁月中结下的真挚情谊,恰如中国茶农的辛勤劳作一样,种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喜悦,品味的是友情。”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中,中国茶叶获第一名,巴西茶叶仅次于中国,获第二名。习总书记的这段话,用诗一样的语言赞美了茶文化在国际友好关系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三 茶叶在舟山人生活中重要起来了

  舟山的茶叶生产因历史上的几次迁徙丧了元气,产量一直不高。民国《定海县志·物产志》说:“茶分东乡西乡两种,东乡较胜。然采制均不合法,惟洞岙黄杨尖、岱山石马岙二处乃雨前所采,制法又稍精,人争购之,惜产额不多。民国4年,美国巴拿马赛会征集各国出品,黄杨尖牙茶曾得三等奖。”可见民国时,茶叶产量仍有限,如黄杨尖、石马岙出产的好茶,因“产额不多”而供不应求。直到解放后的1952年,定海仅存茶园314亩,年产茶叶5吨。人民政府采取奖励粮食、化肥的办法,鼓励茶农增加生产,1955年征购到茶叶14吨。 1981年5月,黄杨尖绿茶被评为省优质名茶,但产量仍很有限。到1987年,定海生产的茶叶减至11吨。

喝茶

  茶叶生产的不景气跟舟山人的生活习俗有关,舟山人大多数无嗜茶的习惯。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排在最末位,说明茶不重要,这很符合舟山实际。舟山人平时口渴都喝白开水,有茶无茶无所谓。每户家庭都会备些茶叶,这是专门用来招待客人的,有客上门,主人会泡杯茶给客人喝,这是待客之道,并不表明这家人惯于喝茶。舟山人吃的副食与北方人不同,不像北方人吃牛肉、羊肉之类油腻的食物多,需要茶来帮助消化。舟山人不喜饮茶而爱喝酒,茶道不兴,酒道畅行。见到亲朋好友总是说“我请你吃酒”,不说“我请你喝茶”。街上只见有酒馆,没有茶馆。

  近年来情况在发生变化,茶文化的声音时有所闻,偶尔还能看到茶道表演,喝茶这样简单的事居然还有这一番琐细的程序,让我等这样的老一辈舟山人开了眼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渐趋精细化,要求过得有情趣,在物质享受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再则,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空闲下来的人多了,他们出于休闲、养生、保健的需要,开始对茶青睐起来,并且有足够的时间来关注什么季节该饮什么茶,茶叶怎么泡,有哪些程序等等,有兴趣来研究茶文化。据《舟山日报》报道,近来全市各乡镇对茶叶生产已高度重视起来,“普陀佛茶”“定海山茶”都将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都将有大幅度提高。茶叶在舟山人生活中将显得越来越重要,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成为舟山人身心兼养不可或缺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