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第一古井惠泉井寻迹

时间:2019年05月09日 10:22  作者:  点击:

水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在“乡井”、“市井”、“背井离乡”等词语中,“井”更是一个地域的共同记忆和文化遗存。定海曾是一个遍布水井的城市,清冽的井水不仅是先民们留下的生活印记,也仍在滋润着古城人的生活和心灵。

筑于元大德二年的四眼井

  目前常见诸报端网页的古井首推“四眼井”,位于建国路40号对面,就在舟嵊小学校门处,井旁竖有“定海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该井筑于元大德二年(1298),井口方石凿四圆眼,井圈相等,井深7米,井壁用长方石横竖相间筑砌,井底铺石,曾是周边上百户人家的共用水源。然而在舟山历代地方志书中,“四眼井”却只能算作个“后生”。

荷花池旁边的“惠泉井”

  舟山最古老的井非“惠泉井”莫属,在地方志书不仅有确切的开凿年代,更有灵异记录。舟山群岛最早的地方志——南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记载,“惠泉井,在县东北一里,深二丈,邑人皆汲用之,尝有白蛇出现,皇朝端拱二年开凿”。端拱二年(989)为宋太宗赵光义的第3个年号,至今已经1000多年,比之王安石奏设昌国县的熙宁六年(1073)也早了84年,然而这井是否还存在呢。

  在后续的地方志中,“惠泉井”还是不断出现。成书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的《宝庆四明志》说,“惠泉井,在北一里,深二丈,端拱二年所凿也,大旱不枯,间有白蛇出现,井之灵也。”井的方位从之前“县东北一里”改到了“北一里”。元代的《大德昌国州图志》记“惠泉井,在州北一里,深可二丈许,往宋端拱二年所鑿也。大旱不枯,间有白蛇出现,井之灵欤”。井的方位称为“州北一里”。明代天启《舟山志》称“惠泉井,在城北里许,深丈余,宋端拱二年鑿。大旱不枯,间有白龙出见”。井的方位称“城北里许”,井深则从“二丈许”退缩为“丈余”,而且被视为“井灵”的白蛇也已经成了白龙。清康熙年间修《定海县志》时未列有井类记载,光绪《定海厅志》在疆域卷中记载,“惠泉井,在州北一里,深可二丈许,往宋端拱二年所鑿也。大旱不枯,间有白蛇出见。 ”清代定海先后设“县”或“厅”,《定海厅志》却仍然按元代的“州北一里”说法,而且“井灵”又从白龙还原成了白蛇,显然没有经过实地查证。民国《定海县志》也未详细开列各井名录,且在地图中没有得到标注,“惠泉井”似乎已经消失在历史时空之中。

古井素描

  舟山古城在明清两代基本位置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尤其城北一带地形和民居群落到上世纪90年代也无大的扰动,这就为梳理发现“惠泉井”提供了可能。定海北城门位置在现人民北路与环城北路交叉口,以此为圆心,以一里500米为半径,自东向西大约包括合源新村、北园新村、义桥新村、舟山小学、舟山医院、丹桂园、荷花池湾。古时因战乱、盗匪较多,所以居民一般于城内居住的较多,城外一般是耕作场所,在民国《定海城厢图》中,上述可能的范围内只有荷花池湾有居民居住,其他地域均为粮田,“惠泉井”的位置更加明朗了。对历代史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明代天启《舟山志》的编撰者对“惠泉井”还是有过亲临确认可能的,而该志还留下了另一线索,“荷花池,去城北一里,赵濬恭凿以灌田,而植以莲,今存。 ”同样是“城北一里”的距离,又在唯一的居民区,“惠泉井”很可能就在“荷花池”附近。

寻访现场

  今年春节期间,笔者偕同好友孙峰教授实地踏寻“惠泉井”和“荷花池”,遍寻青岭路以西、祈雨山以东、陆军干休所以南区域,均未见到荷花池的踪影,只空留下一个“荷花池湾”地名。后在居民房屋间一个小公园附近,查访当地群众方才得知,这个小公园就是以前的“荷花池”,因淤积不堪由义桥村于2002年填没。“荷花池”大致呈正方形,周长约60米,池的南北各有一井,南边有人正在洗衣,有圆形井圈,旁边老人说是文革期间上海人挖的。北边四方形,距离地面一米不到有原来的井沿,原井沿之下又有叠压痕迹,可能就是“惠泉井”遗址,只是井水质量堪忧。据“荷花池湾23号”83岁的陈姓老伯回忆,其祖上自清代来此居住,便有此井与荷花池相伴。北侧的陆军营房未造前井水质量非常好,居民用水全靠此井提供,井水洗涤之后倒入池中,池水沉淀后用于灌溉农田,夏日里池中荷花盛开,孩童嬉戏在水井、水池之间,非常热闹。历史与现实就这样相遇了,已经被湮没的“荷花池”畔,千年“惠泉井”可能还残存着,当然确切的考证还必须由专业考古人员进行淘井作业。

城墙复原图

民国《定海县城厢全图》城北局部

  古代对井水也分三六九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中有这样的观点:“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这种从地脉远处来的山泉,被视作泡茶的最佳用水。“惠泉井”水脉来自定海城北的龙峰山和双髻尖,在白蛇井灵的看护下,当年估计与被唐代茶圣陆羽列为天下第二泉的无锡惠山泉有的一拼。清代朱绪曾在《昌国典咏·惠泉井》一诗中调侃陆羽这个桑苧翁无缘得识“惠泉井”,“衔珠往往出灵渊,莫问隋侯报德年,桑苧翁无观海目,浪夸第一惠山泉”,只是不知道今天又有几人能识得此千年古井文脉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