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定海公学历史上的第一场演讲
1921年6月9日,镇鳌山麓,人声喧响,气氛热烈。由刘鸿生、朱葆三等捐资、发起创办的定海公学(舟山中学前身)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这是舟山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典礼,标志着舟山的现代中等教育的第一个平台开始构建,标志着舟山教育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虽然这是以旅沪客商为主体而捐资兴办的私立学校,但是还是得到了各级官署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会稽道道尹黄庆澜特地赶来参加典礼,鄞县知事、警察厅长等等也来祝贺,宁波来宾、定海各界人士都参加了这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奠基典礼。思刘堂基地前面的平地上,汇聚了几千人。
定海公学办校董事会是在1921年5月成立的,辈份高、资历深的朱葆三被推举为首任董事长,刘鸿生被选为永远名誉董事长。刘宝余任副董事长,王正廷、陈箴堂、余日新、柏高德、邬志坚、魏馥兰、乐葆庭等为董事,他们都是上海乃至全国各界(主要是教育界)的名流,他们懂得办学就要像模像样地办,要办出品牌,办出名声,办出成就来。董事会很快选择购置了镇鳌山麓小校的33亩空地作为校园,并立即规划设计,开工建造。并聘请上海沪江大学副校长董景安先生来担任定海公学的首任校长。
一个月时间的努力,校园终于奠基开工了。朱葆三主持并致开会辞,接着定海县知事冯秉乾演说祝贺,继由会稽道道尹亲施揭石礼,然后全体送石至校址安置。
在这一议程结束后,只见石台上登上来一位戴着金边眼镜的、年富力强、英俊潇洒的男子,他用比较纯正的普通话做起演说来。他那高扬的声音,激情的语言在镇鳌山麓回荡,演讲着教育与强国的道理。他分析中国的现状,对比别国情状,有事实,有理论,广征博引,深入浅出,高屋建瓴,丝丝入扣,把在场人们紧紧地吸引。大家在他的演讲中沉思、体悟、激动。这是舟山中学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演讲,也是舟山教育发展史上最早一次的现代教育讲座。这个讲演者就是校董王正廷博士。
二、从小山村走出的大博士
1882年9月8日,王正廷出生奉化金溪乡税务场村(今属白杜乡)的一户宗教世家。原名正庭,字儒堂,号子白。
王正廷从小天资聪颖,搞教会的父亲对这个儿子喜爱有加,希望这个儿子有一天也能成为一位福音使者。就在王正廷6岁时,父亲送他进了英国圣公会所办的宁波三一书院读书。1892年仲春,10岁的王正廷说服父母只身赴沪,考取英国人主办的中英学校,开始了3年正规的西式教育。学校开设了由英国人教授的英文课,扎实的英文功底,为他一生的外交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他十分喜欢学校从西方引进的体操、田径、圆场棒球等近代体育项目,成为学校体育运动主力,体魄得到了锻炼。这也许正是他日后能为中国体育事业作出贡献的一个重要原因。
1896年他入读天津北洋西学堂。1898年升入天津北洋大学堂专修法律。几番辗转,他从上海又回到天津,在新学书院从事英语教学,有机会与学院里的赫立德、戴乐仁、穆瑞等一批外籍教授结下了深厚的感情。1903年笃信基督教义的王正廷经赫立德推荐成为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队长,处理公共关系的才能得到锻炼。
1903年春,著名教育家、学堂总办胡子靖(元侠)特派人专程到天津,高薪聘请他去刚刚创立的湖南第一座近代教育的明德学堂担任英文科主任。王正廷想到与赫立德博士相处甚好,也舍不得离开自己的老师坎特。正在两难之际,赫立德和坎特都鼓励王正廷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攒够钱后去剑桥大学进修神学和教育学。于是他前往长沙明德学堂任教,走出了准备出国留学的又一步。
1907年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赴美国入读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法律,后转学入耶鲁大学。1908年,获耶鲁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10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展示出斑斓的光彩。
三、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
1911年,他留美回国后,在投入辛亥革命活动的同时,开始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关注与参与。当时,国际奥委会菲律宾籍委员瓦加斯来华考察体育,以远东区国际扶轮社社长的身份与王正廷相识,两人共同谈起体育,情趣投合,随后一起联络东亚各国,发起组织远东体育协会,决定每两年一次轮流在东亚各国城市举办远东运动会。他觉得通过运动会来提升全国人们的强身健体意识,也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1913年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在马尼拉举行。在王正廷的直接组织下,中国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并取得了总锦标第二的较好成绩,在运动场上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王正廷也自然成为了现代亚运会的创始者之一,载入史册。
1915年,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有史以来首次举办的大型国际运动会。社会各界为之注目。但当时正忙于做皇帝梦的袁世凯及其政府无暇顾及,筹备运动会的重任就落在王正廷等人的身上。王正廷并没有退缩。他到处奔波,四处筹资,充分发挥本身的声望及社交能力,再加上市民的热情支持,终于使运动会如期举办。历时8天的运动会圆满成功,中国运动员取得总锦标第一的好成绩,使国民为之振奋,更引起了全社会对体育事业的关注。
王正廷对远东运动会的贡献,在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上起的重大作用,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重视。1922年经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推荐,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二十届年会上,王正廷被推举为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后为终身委员)。从此中国便与国际奥委会正式建立起关系。
1936年和1948年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总领队,王正廷率团先后参加第11届和第14届奥运会。因其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作出了卓著贡献,被誉为“中国奥运之父”。
四、巴黎和会的孙中山全权代表
“正廷屡受伪廷命;儒堂本是教堂人。”这是著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调侃王正廷屡任北京国民政府要职的一副对联。
1905年王正廷去日本筹建“中华基督教留日青年会”,并于1906年受命任总干事。在日本,他聆听了孙中山的演说,并登门拜访了孙中山,受到孙中山的热情接待和勉励。并于1907年春天,由孙中山亲自主持,宣誓加入了同盟会,开始了他从一个基督教的忠实信徒转变为一名民主革命志士的飞跃。
1910年回国后,从事辛亥革命,并受任要职。章太炎对联中的上联“屡受伪廷命”,说的正是王正廷多次受任北洋政府工商部代总长、参议院副议长、外交总长、代理国务总理兼外交总长等职。下联的“儒堂”,为王正廷之字。“教堂”,指王正廷创办中国留学生基督教青年会,并任总干事。1928年又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等职。那些类似于宰相、尚书的职位,正说明王正廷的事业运鹏。他是中国外交上的风云人物。当然最能够体现他外交风采的,自然是在巴黎和会上的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法、英、意、日等27个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派出了5位全权代表,王正廷为孙中山的广州护法军政府全权代表。会议上,王正廷、顾维钧等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出外国军警、裁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七项条件,并提出取消“二十一条”,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各项权利。但“和会”被美、英、法、意等4巨头操纵,无视中国的主权,竟然还要把原德国在山东的利益让与日本。战胜国瓜分了战胜国,国家权利和民族自尊荡然无存。而北洋政府竟然准备在和约上签字。
王正廷等即刻向孙中山汇报。孙中山指示: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无法接受,应强烈抗议。于是王正廷就说服顾维钧、施肇基,促使陆徵祥再向和会主席、副主席提出强烈的抗议。这时,中国驻日本公使章宗祥,为使其经手进行的卖国勾当顺利进行,与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勾结密商,要把王正廷、顾维钧调回,由章任代表,照签巴黎和约。总统徐世昌竟初步同意,准备电告陆徵祥。5月3日,报纸报道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全国人民无比愤慨,5月4日,北京学生到天安门广场集合后游行示威,继而在全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迫使北京政府不得不转变态度。
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以陆徽祥为首,包括5位全权代表王正廷、顾维钧、施肇基、魏宸组等,发出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并辞去代表职务的电报给徐世昌,并通电各参战国家,说明拒绝签约的理由。经过全国人民轰轰烈烈的声讨,旅法华侨和留学生的愤怒抗议以及参加和会代表们的努力,北洋政府不得不电告驻法代表拒绝签字,并撤消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3人的职务,王正廷、顾维钧等人长出了一口气。
当王正廷等由法国回到广州,孙中山主持的革命政府在广州大街上搭建牌楼欢迎。1922年,被德日帝国主义霸占长达25年之久的青岛主权终于回归。12月10日在总督府大楼时任鲁案善后督办的王正廷代表中国政府从日本人手中接收了青岛的主权,眼看着日本太阳旗悄然落下,王正廷流下了热泪。
五、甘为校董,富有教育强国理念
这位担任过民国政府要职的“尚书”,这位叱咤风云于“巴黎和会”的外交功臣,这位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的王正廷博士,怎么会来到舟山这么偏远的小岛,担任学校的董事呢?
概括地说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当时舟山旅沪客商的影响力。特别是朱葆三与王正廷的交谊颇深。辛亥革命时,朱葆三为革命军筹款,赢得了“上海道台一颗印,不如朱葆三一封信”的美誉,且担任过财政部长。王正廷早与之有过交往。后来朱葆三任上海商会会长,王正廷任过工商部代总长。自然有着必然的联络。朱葆三是宁波同乡会的会长,王正廷是宁波奉化人,乡情乡思让他与同乡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朱葆三有着亲密的关系。而更重要的是第二个原因,王正廷对于教育的重视。1921年他刚刚又任北京中国大学校长,进入到对中国教育的关注与实施。他提出“体育强国”是从中国人的身体现状出发,而他更懂得中国人的思想现状,所以也有着强烈的“教育救国”的理念。他在家乡也创办了几所学校。他自然从更高的层次认识到舟山创办中学的意义。所以,舟山同乡会邀请他担任董事时,他欣然应允,并特地来舟山参加奠基典礼,做了“教育与强国”的讲演。舟中开办后他一直很关注,1923年,定海中学(舟中)的第一期年刊出版,他就慨然命笔,为年刊写了发刊词。其文如下:
立国之道,千端万绪,而其总策源地不能不推之于教育界。故一国之盛衰兴替,悉视教育为转移。顾知之非艰,行之维艰。是在举国人民对于教育下一大决心,日积月累,而求培植真实致用之才。虽提倡教育之权操之政府,而人民要不能不负自动之精神。定海中学教员学生均本此精神。发行年刊,详载学生生活及文艺、美术各成绩,证以往以策将来,而寓切磋观摩之益,培国家社会之基,于千头万绪中而得其纲,将来发挥一贯之精神,坚持不懈,出而任事,展布经纶,其前途厚望不仅福利一校一郡已也。中华民国十二年四月儒堂王正廷撰 从这个发刊词,我们可以看出王正廷对于教育的重视,认为教育是关系到“一国之盛衰兴替”,同时他提出了民众应该参与教育,“负自动之精神”。更主要的是他乃至认为发行年刊,是培植国家社会人才的基础,坚持下去,“其前途厚望不仅福利一校一郡已也”,在他看来教育是从具体的事情上做起,即使只是一本年刊,坚持不懈,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从一个学校、一个地方而扩展到更广远的范围。那么创办一个学校,其影响力不是就更加深远广大么,也许这正是他乐于到小小的海岛中学担当校董的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