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汤姆逊摄影作品中的普陀山

时间:2017年12月01日 00:00  作者:  点击:

约翰·汤姆逊(1837~1921年),19世纪后期著名的英国旅行摄影家。他是首批旅行至远东的摄影家之一,于1862~1872年十余年间携带笨重的摄影器材,漫游了马六甲、印度、柬埔寨、中国等地,使用湿版法拍摄了大量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照片,成为重要的社会人文记录,并为后来的专业新闻摄影之先驱。 19世纪末,他出版了《透过镜头看中国》一书,今译《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其中有不少普陀山的照片。

汤姆逊对中国人的态度是友善的,这种思想感情也表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 1871年11月左右,汤姆逊从上海坐船到宁波,其间来到普陀山。 1898年,他出版了《透过镜头看中国》,今译《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据说这是最古老的关于中国的影集。

1871年的普陀山寺庙

在《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一书中,汤姆逊谈到对普陀山印象:

这座岛长不过四英里,却是中国最重要的佛教中心,山上山下分布着六十多座寺院,僧尼甚众,据说有两千人之多。

其中一张照片题名为:普陀山寺庙,拍摄时间为1871年,就是现在的普济寺。

汤姆逊写道:普陀山最大的寺院呈现在照片No.15上。这组神圣的建筑掩映在繁茂的树丛中,背靠着花岗岩堆叠而成的山冈,房顶和墙壁都有着明亮的色彩,荷花池上横跨着一座大理石砌成的拱桥。所有这些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世间罕有的美丽图画。

他还指出:这个岛上最早的寺庙早在公元550年就建成了。用来修建这些宗教建筑的资金来源于三种渠道:寺产的田租,香客的捐赠,以及托钵僧的辛勤劳动。

1875年的“宁波和尚”

“宁波和尚”这一张照片是西天石下坐着两个僧人。西天石也即磐陀石,位于梅岭峰梅福庵西,灵石庵东南,属普陀山西境。

照片中的磐陀石下,旁边树木参天。该石由上下两石相垒而成。相传是观音大士说法处,磐陀石上凿有石阶,可缘梯而上到石顶。每当夕阳西下,石披金装,灿然生辉,人们如能在此时登上石顶,环眺山海,洋洋大观,景色壮奇。“磐陀夕照”,便成为普陀山之一大奇观。

虽然由于角度和光线的关系,照片中的磐陀石除了“西天”和“南无阿弥陀佛”石刻,除了“磐陀石”(侯继高书)在该石另一面以外,其他如“大士说法处”“金刚宝石”“天下第一石”等题刻今天依旧存在,却看不到。尤其是在该石右侧的大石缝隙上下,本来还有题刻“听法处”,非但照片上看不到,其字迹也曾遭抠铲,今天只剩下隐隐的痕迹了。“西天”石刻左侧的“惺惺寂寂”前后还有两行落款,分别为:“嘉庆乙亥夏”“黔南陈周书题”,却已经消失了。

1875年的寺庙入口

“寺庙入口”这一张照片描绘的是“佛山”牌坊。牌坊下坐着两个小和尚,牌坊左侧另外坐着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和尚。应是某个寺院的入口,今天已经难觅踪影。

汤姆逊善于发现、捕捉平凡生活之美,注重对人物肖像的刻画,这基本符合他的摄影风格。他镜头下的人物照被称誉为“有灵魂”的照片,而普陀山的僧人,显然不同于平常百姓。

西天石下的僧人似在休憩似在禅定,从容中更有运气调养之境;而“佛山”牌坊下坐在台阶上的两个和尚,则似乎在守候,一旁的老和尚则注视着他们,佛门下的迷惑,西天石下的禅思,不知道茫然中该怎样面对生命的期待,面对现世纷乱。